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8:19:51

中等难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升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位同学在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后,得出以下结论,你不认同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26/10/359e99ee/SYS201809261007203395276578_ST/SYS201809261007203395276578_ST.001.png" width="438"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    B. B    C. C    D. D</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些昆虫(如某种毛毛虫)体色鲜艳,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反差大,就首先被发现,是不适者被淘汰;而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而留下来是适者生存,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的解释,其中错误的一项是</p><p>A.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p><p>B.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p>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p><p>D.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变异作为生物的一种属性,即生物 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使生物改变旧的遗传性,产生新的遗传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具有生存价值的可供选择的材料,故A不 符合题意;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故B不符合题意;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也可能适应环境,也可能不适应环境,但生物进化的方向却是定向的,就是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不适应环境便会被淘汰。故C符合题意;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故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不能体现“进化与适应观”的是(  )</p><p>A. 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发现</p><p>B. 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游泳</p><p>C.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p><p>D. 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A错误;</p><p>鲫鱼身体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B正确;<br />家鸽前肢变成翼,展开面积大,呈扇形,适于扇动空气飞行,因此适于空中飞翔,C正确;<br />野兔和狼神经系统发达,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灵敏的反应,因此能迅速躲避天敌,D正确。<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p><p>B. 生存斗争只可能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p><p>C. 环境条件定向选择生物</p><p>D.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的变异不是固定不变的,生物体的变异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既可以是有利变异也可以是不利变异,A正确;<br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错误;<br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br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p><p>A. 生物一般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p><p>B. 生物要为有限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生存斗争</p><p>C. 为适应环境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p><p>D. 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A、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过度繁殖现象,A正确;</p><p>B、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为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会进行斗争,B正确;</p><p>C、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生物为适应环境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C错误;</p><p>D、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D正确.</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11e525a1/SYS201810261602417788584027_ST/SYS201810261602417788584027_ST.001.png" width="167"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曲线a~c的变化情况显示,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个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p><p>B. 农药的使用害虫产生了定向的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p><p>C.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p><p>D.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A不符合题意;<br />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B符合题意;</p><p>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C不符合题意<br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长翅昆虫少,无翅或残翅昆虫却很多。其原因错误的是</p><p>A. 长翅昆虫易被大风吹到海中    B. 长翅昆虫大量迁出</p><p>C. 无翅或残翅昆虫不易被大风吹到海中    D.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长翅昆虫易被大风吹到海中,A正确;长翅昆虫易被大风吹到海中,而不是长翅昆虫大量迁出,B错误;无翅或残翅昆虫不易被大风吹到海中,C正确;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长翅昆虫少,无翅或残翅昆虫却很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是 (  )</p><p>A. 新陈代谢    B. 人工选择    C. 过度生长    D. 自然选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p>A. 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叶子,使颈和前肢都变长</p><p>B. 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而定向产生了白色的有利变异</p><p>C. 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p><p>D. 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结果获得匍匐的生活习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A错误;<br />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br />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br />蛇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足,但仍然可以爬行,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2003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14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17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07/10/5b9f0ee3/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001.png" width="557" height="1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注:<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07/10/5b9f0ee3/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002.png" width="30" height="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07/10/5b9f0ee3/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SYS201810071035399522851913_ST.003.png" width="30" height="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p><p>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p><p>A. ③→喷洒吡虫啉→①→一段时间后②→再次喷洒吡虫啉→④</p><p>B. ②→喷洒吡虫啉→④→一段时间后③→再次喷洒吡虫啉→①</p><p>C. ③→喷洒吡虫啉→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吡虫啉→①</p><p>D. ②→喷洒吡虫啉→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吡虫啉→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分析图①到图④,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喷洒吡虫啉→④→一段时间后③→再次喷洒吡虫啉→①,抗药性的个体由少到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阳阳同学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后,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进行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p><p>A.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p><p>B.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两者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p><p>C. 恐龙的灭绝是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骤变的结果</p><p>D. 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p><p>A、达尔文的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A正确;</p><p>B、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B正确;</p><p>C、恐龙由于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导致恐龙的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p><p>D、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这是它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一定看过喜洋洋和灰太狼,狼和羊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都得到了进化,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狼和羊的进化是:(    )</p><p>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生物变异的结果    D. 生物遗传的结果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狼和羊的进化也是如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埃及斑蚊是传播某种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喷洒一种杀虫剂消灭埃及斑蚊,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愈来愈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p><p>A. 杀虫剂品质不稳定</p><p>B. 埃及斑蚊的适应力特别强</p><p>C. 能抵抗杀虫剂的埃及斑蚊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p><p>D. 杀虫剂造成埃及斑蚊产生抗药性变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埃及斑蚊杀死,抗药性强的埃及斑蚊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因此,用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埃及斑蚊,开始使用时效果还不错,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愈来愈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能抵抗杀虫剂的埃及斑蚊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达尔文创立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p><p>①长颈鹿的祖先有的长颈,有的短颈</p><p>②在缺乏青草的环境中,长颈鹿的颈经常使用而生长</p><p>③逐代选择,长颈鹿的变异逐代积累成长颈鹿</p><p>④通过生存竞争,颈长的个体生存</p><p>A. ①一②一③一④    B. ②一①一③一④    C. ②一③一④    D. ①一④一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①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④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③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r />②在缺乏青草的环境中,长颈鹿的颈经常使用而生长的变异是环境因素形成,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故②叙述错误。<br />可见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从蛋鸡的人工选择中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的效应</p><p>C. 古代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进化来的    D. 解剖学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是选择的基础,所以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被选择的是生物的变异,因此,从蛋鸡的人工选择中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的效应,B正确;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是原始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C错误;解剖学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B. 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变异</p><p>C.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D.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外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去的客观事实,而“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根据前面的事实所作出的两个科学推论。<br />首先,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得到保存和发展,具有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适应性就是这样形成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因,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和过程,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而不是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变异。故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p><p>A. 各种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p><p>B. 为了生存,生物必须为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斗争</p><p>C.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p><p>D.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生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达尔文指出,大多数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为人工培育金鱼品种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e458450f/SYS201810261603006358206927_ST/SYS201810261603006358206927_ST.001.png" width="329" height="3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D1与D2的共同祖先是_____;D1与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p><p>(2)基于生物学的_____现象,培育出B1、B2、B3、B4等金鱼品种。从A到D表示_____的过程。</p><p>(3)这个过程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不同点是:长颈鹿的进化是_____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  A  C1  变异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p><p>【解析】(1)由题干人工培育金鱼品种的过程图可知,D1与D2的共同祖先是A;D1由C1繁殖而来,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最近。<br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如金鱼品种不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基于生物学的变异现象,培育出B1、B2、B3、B4等金鱼品种。从A到D表示人工选择的过程。<br />(3)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e458450f/SYS201810261603008700736897_ST/SYS201810261603008700736897_ST.001.png" width="337"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和前肢长短存在着_____。</p><p>(2)图②、图③说明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_____。</p><p>(3)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_。</p><p>(4)现代的长颈鹿是在古代长颈鹿的_____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_____,逐渐产生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p></div></div>
<div><p>【答案】  差异(变异)  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  相适应的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p><p>【解析】(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变异)。<br />(2)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③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br />(3)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变化是相适应的,是适者生存。<br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现代长颈鹿就是在古代长颈鹿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逐渐产生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e458450f/SYS201810261603008700736897_ST/SYS201810261603008700736897_ST.001.png" width="337"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和前肢长短存在着_____。</p><p>(2)图②、图③说明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_____。</p><p>(3)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_。</p><p>(4)现代的长颈鹿是在古代长颈鹿的_____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_____,逐渐产生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p></div></div>
<div><p>【答案】  差异(变异)  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  相适应的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p><p>【解析】(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变异)。<br />(2)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③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br />(3)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变化是相适应的,是适者生存。<br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现代长颈鹿就是在古代长颈鹿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逐渐产生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后放养于不同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项目/数据/类型</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8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工业污染区</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74.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非工业区</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深色蛾</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浅色蛾</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深色蛾</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浅色蛾</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释放数目</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54只</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64只</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72只</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96只</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再回收率</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8%</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5%</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2%</p></td></tr></table><p>&#xa0;</p><p>(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现象.假设深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那么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_.</p><p>(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的结果.</p><p>(3)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_____、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类型叫做_____发育.</p><p>(4)桦尺蛾幼虫对桦树危害很大,用_____方法控制这种害虫,既经济又环保.</p></div></div>
<div><p>【答案】  变异  BB或Bb  自然选择  蛹  完全变态  生物防治</p><p>【解析】(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假设深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浅色蛾的基因组成是bb,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BB或Bb。<br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是深色;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为浅色。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动物的保护色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r />(3)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br />(4)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桦尺蛾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的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p><p>(1)青蒿素是一种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p><p>(2)19世纪以来,奎宁和氯喹先后作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后来由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长期_____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  有机物  自然选择</p><p>【解析】(1)青蒿素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br />(2)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竞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所以生物适应性是指在进化过程中,生物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根据题意,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图示,用生物进化的理论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e458450f/SYS201810261603016066899810_ST/SYS201810261603016066899810_ST.001.png" width="200" height="12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图中可以得出,这些不同品种的鸡有共同的_____.</p><p>(2)不同鸡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原鸡产生了许多_____,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通过_____选择,对不同的鸡进行淘汰、培育而成的.</p><p>(3)上述事实说明,鸡的变异方向是_____的,而选择是_____的.</p><p>(4)与鸡的进化不同,现代的长颈鹿的形成是长期_____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  原始祖先  变异  人工  不定向  定向  自然选择</p><p>【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鸡具有相同的原始祖先。<br />(2)鸡的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并能遗传下去。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求通过人工选择,对具有不同变异的鸡逐渐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淘汰、培育,使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br />(3)鸡的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并能遗传下去。因此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对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虽然随着环境的改变,适应环境的变异也会改变,但这个变异是原来就有的,而不是环境改变后产生的。<br />(4)与鸡的进化不同,现代的长颈鹿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者生存下来并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上述生物生存与延续的现象实质上是由遗传和变异决定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p>(1)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很多明显的_________,比如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豆荚的绿色和黄色等。已知豆荚的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现将一株纯种黄色豌豆授以纯种绿色豌豆的花粉,则该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p><p>(2)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G、g表示。下表为三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请据表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8049f24d/SYS201712310046440095987943_ST/SYS201712310046440095987943_ST.001.png" width="466" height="21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从表中第组数据可以判断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长翅;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请根据后代可能的性状情况得出结论:</p><p>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现象及结论);</p><p>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现象及结论)</p><p>(3)如图,长颈鹿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生存或淘汰的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8049f24d/SYS201712310046440095987943_ST/SYS201712310046440095987943_ST.002.png" width="232"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div></div>
<div><p>【答案】  长翅  Aa×aa或Aa×aa  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适应环境,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食物</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等难度人教版八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