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单元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是</p><p>①诞生原始生命 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③构成独立的体系 ④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p><p>A. ②③④①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③①</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形成了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这些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①诞生原始生命,故选项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p><p>B. 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p><p>C. 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等</p><p>D. 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聚合成有机、有机大分子形成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A正确;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错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生命特征还有繁殖后代等,所以具备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C正确;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化石是( )</p><p>A. 已经石化了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B. 没有腐烂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p><p>C. 古生物的痕迹 D. 保存良好的古生物的遗体</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p><p>B. 一般而言,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p><p>C. 生物化石和比较解剖学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p><p>D. 一般而言,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错误;一般而言,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C正确;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 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p><p>B. 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p><p>C. 现代入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p><p>D.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没有生命.A不符合题意;始祖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因此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B不符合题意;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C符合题意;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依照生物“进化树”,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p><p>①原始多细胞藻类 ②原始单细胞藻类 ③原始蕨类植物 ④原始苔藓植物 ⑤原始种子植物</p><p>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p><p>C. ⑤④③②① D. ③④⑤②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6/20/22/7188b82e/SYS201806202243080478639705_ST/SYS201806202243080478639705_ST.001.png" width="210" height="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p><p>B.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C. 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p><p>D. 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因此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实例,可以知道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p><p>A. 人工选择 </p><p>B.天敌的影响 </p><p>C. 环境的改变 </p><p>D. 温度的改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原因的一个方面,实质上也是在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p><p>生物的天敌是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生物进化的原因不可能仅仅是天敌的影响。</p><p>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p><p>温度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物的生存,但不会是所有生物进化的原因。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 )</p><p>A. 过度繁殖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适者生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属于过度繁殖的现象;而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又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是研究所利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曲线图,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20b635de/SYS201712302325156535979960_ST/SYS201712302325156535979960_ST.001.png" width="168" height="12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p><p>B. 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p><p>C. 该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p><p>D. 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大量繁殖</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A正确;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被抗生素杀死,因此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病菌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病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病菌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错误;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由图知,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也能够大量繁殖,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而现在的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个,这是( )</p><p>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p><p>C. 生存环境不同 D. 食物不同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鸡的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并能遗传下去。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求,对具有不同变异的鸡进行了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淘汰、培育,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各品种的鸡。因此家鸡的这种形成过程叫做人工选择。自然选择的选择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不是人。所以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原鸡每年产卵8-12个,而现在有些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个,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p><p>A.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类</p><p>B. 可遗传的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p><p>C. 变异都是由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都是可遗传的</p><p>D.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变异有两类: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A正确;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生物的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D正确。</p><p>考点: 生物的变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自然选择进行的特征是( )</p><p>A. 快速地进行,短期内会产生新的物种</p><p>B. 进行得十分缓慢,许多亿年才进化出今天丰富的生物界</p><p>C. 使低等动物得以淘汰,陆生动物得以生存</p><p>D. 使生物按人们的需求得以进化</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自然选择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所以自然选择核心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好几代才能实现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是米勒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c86f5cc6/SYS201901041721019215902067_ST/SYS201901041721019215902067_ST.001.png" width="189" height="21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实验前,需对装置进行反复消毒,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模拟原始地球大气环境的是装置____,模拟原始生命诞生环境的是装置___。</p><p>(3)装置B与现在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负电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对C装置出的溶液进行分析,发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p><p>(5)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除去装置中的有机物等杂质 B A(或A、C) 没有氧气 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为实验提供能量 多种氨基酸 原始地球条件下,在原始大气中可以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p><p>【解析】(1)米勒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因此,在实验前,需对装置进行反复消毒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是除去装置中的有机物等杂质。<br />(2)B模拟原始地球环境,A、C模拟原始生命诞生环境,就原始海洋。</p><p>(3)注入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氨、氢、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等,模拟的原始大气的成分,没有氧气;正负电极的作用是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为实验提供能量。<br />(4)实验的结果是:对C装置处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现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存在。<br />(5)由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原始地球条件下,在原始大气中可以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c86f5cc6/SYS201901041721020446274915_ST/SYS201901041721020446274915_ST.001.png" width="255" height="2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写出图中代号代表的生物类群: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p><p>(2)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哺乳动物是由_______进化而来。</p><p>(3)从图中可以看出,多有生物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A__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 爬行类 裸子植物 哺乳类 爬行类 原始生命</p><p>【解析】(1)图中A代表的是原始生命,它生活在原始海洋中。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B是哺乳类,D是爬行类。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所以C是裸子植物。<br />(2)根据进化树,可以判断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有共同的原始祖先B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br />(3)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A原始生命。</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63pt;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8.2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68.7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数据/类型</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45.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工业污染区</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15.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非工业区</p></td></tr><tr style="height:17.25pt"><td style="width:73.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深色蛾</p></td><td style="width:61.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浅色蛾</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深色蛾</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浅色蛾</p></td></tr><tr style="height:8.25pt"><td style="width:68.7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释放数目</p></td><td style="width:73.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154只</p></td><td style="width:61.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164只</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472只</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496只</p></td></tr><tr style="height:8.25pt"><td style="width:68.7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再回收率</p></td><td style="width:73.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58%</p></td><td style="width:61.2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25%</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6%</p></td><td style="width:52.95pt; padding:3.75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42%</p></td></tr></table><p> </p><p>(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____现象(填“遗传”或“变异”)。在生物遗传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____________。</p><p>(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结果。</p><p>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p><p>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p><p>(3)桦尺蛾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该生殖方式的优点是后代具有________的遗传物质,有利于产生________,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材料。</p><p>(4)桦尺蛾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发育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变异 性状 B 有性生殖 双亲 变异 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p><p>【解析】(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在生物遗传学中,桦尺蛾的体色称为性状。<br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是深色;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为浅色。因此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动物的保护色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B。<br />(3)桦尺蛾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该生殖方式的优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有利于产生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材料。</p><p>(4)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块马铃甲虫成灾区后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c86f5cc6/SYS201901041721024039770534_ST/SYS201901041721024039770534_ST.001.png" width="229" height="1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农药使用之前,马铃甲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存在____,杀虫剂使用后,绝大多数马铃甲虫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马铃甲虫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 的结果。</p><p>(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 变异类型。</p><p>(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p><p>(4)长期使用农药会使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增强,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差异 自然选择 抗药性 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 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甲虫的天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或者培育抗虫植物品种</p><p>【解析】(1)农药使用之前,马铃甲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存在差异,杀虫剂使用后,绝大多数马铃甲虫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马铃甲虫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后代中的抗药性差的被杀死,抗药性强马铃甲虫活下来,最后都是抗药性强的个体,所以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抗药性变异类型。</p><p>(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马铃薯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p><p>(4)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甲虫的天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或者培育抗虫植物品种。可解决长期使用农药会使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增强,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