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最先会用火和身穿兽皮衣的分别是( )</p><p>A. 南方古猿和直立人 B. 直立人和智人</p><p>C. 能人和直立人 D. 智人和直立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故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①人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征 </p><p>②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类人猿</p><p>③人类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p><p>④由古猿进化成人类经过了极其漫长的岁月</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人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属于哺乳动物,①正确;<br />②③④由于古猿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分化,大部分古猿灭绝了;有一部分古猿从森林边缘退向深处,继续过着树栖生活,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下到地面生活的那一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逐渐能够直立行走,一代一代地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上肢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工具,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②③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 )</p><p>A. 获取足够的食物 B. 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p><p>C. 产生有利变异 D. 有利完成生殖活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迁徙行为指某种动物或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鸟类的迁徙行为有利于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获取足够的食物,有利完成生殖活动.鸟类迁徙,鸟类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会产生变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袋鼠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其运动方式是( )</p><p>A.爬行</p><p>B.奔跑</p><p>C.攀援</p><p>D.跳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亚广阔的草原,袋鼠的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强键而有力,适于跳跃,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草履虫时一种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草履虫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 )</p><p>A. 细胞中的氧气 B. 太阳光能</p><p>C. 水中溶解的氧气 D. 细胞内有机物的分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草履虫虽然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草履虫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在线粒体里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动物器官(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p><p>A. 鱼类的运动器官是翼 B. 鸟类的运动器官是鳍</p><p>C. 变形虫的运动结构是伪足 D. 草履虫的运动结构是刚毛</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鱼用鳍游泳,A错误;鸟类的运动器官是翼,B错误;变形虫的运动结构是伪足,C正确;草履虫的运动结构是纤毛,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你在体育课上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时,上肢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p><p>A.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B.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p><p>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漂亮的雄鸟展示各种“舞姿”来吸引雌鸟的行为属于( )</p><p>A. 社会行为 B. 节律行为 C. 生殖行为 D. 防御行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社群行为主要是指同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br />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潮汐涨落产生有规律的昼夜节律行为、季节节律行为、潮汐节律行为。<br />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br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br />漂亮的雄鸟展示各种“舞姿”来吸引雌鸟,是雌雄两性之间的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p><p>故选C。</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小宇同学和几位好朋友在看马戏团表演时,发现马戏团的狗能用叫声表演“算算术”,狗的这种行为是( )</p><p>A. 学习行为 B. 遗传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防御行为</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动物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马戏团的狗刚出生并不会用叫声表演“算算术”,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驯兽员的训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行为,是学习行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很多年前,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在一次啄食中,无意打开了放在一户居民门外的奶瓶盖,并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这样偷喝牛奶的方法.大山雀的这种行为( )</p><p>A. 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不是生来就有的</p><p>C. 与蜜蜂筑巢行为一样 D. 是一种本能行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大山雀偷饮牛奶的行为是学习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br />大山雀偷饮牛奶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出生后产生的,B正确;<br />大山雀偷饮牛奶的行为是学习行为,而蜜蜂的筑巢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C错误;<br />先天性行为是本能,学习行为不是,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行为中,与蜘蛛织网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p><p>A. 黑熊表演 B. 蚯蚓走迷宫 C. 候鸟迁徙 D. 鹦鹉学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黑熊表演、蚯蚓走迷宫、鹦鹉学舌都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候鸟迁徙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少的一类是( )</p><p>A. 昆虫 B. 鸟 C. 猛兽 D. 植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植物、昆虫、鸟、猛兽”构成的食物链是:植物→昆虫→鸟→猛兽。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植物→昆虫→鸟→猛兽”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猛兽,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少的是猛兽。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p><p>A. 食物中的碳 B. 有机物里的碳 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 非生物界中的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的食物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如图:<br />二氧化碳+水<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e5b21ea0/SYS201808081135078355679323_DA/SYS201808081135078355679323_DA.001.png" width="49" height="3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有机物+氧气。<br />因此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对策是( )</p><p>A. 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p><p>B. 破坏食物链</p><p>C. 减少环境污染</p><p>D. 破坏植被</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所以保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A错误;<br />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就会破坏食物链,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B错误;</p><p>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p><p>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破坏植被,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经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p><p>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强 </p><p>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据此答题.</p><p>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p><p>故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d72ca444/SYS201901041727258444946211_ST/SYS201901041727258444946211_ST.001.png" width="124" height="1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填写图中①③所指结构名称:①_____③_____</p><p>(2)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_____绕_____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p><p>(3)进行体育运动时,_____关节等部位容易受伤,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先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关节头 关节窝 骨 关节 踝 活动一下踝关节</p><p>【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的①关节头,②关节软骨、③关节窝,④关节囊、⑤关节腔,其中①关节头和③关节窝两者构成关节面,据此解答。</p><p>(1)由图可知:①关节头,②关节软骨、③关节窝,④关节囊、⑤关节腔。<br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br />(3)人体在运动时候经常使用的主要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体育运动时,其中的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处活动较多,所以应做有关这些关节的准备活动,同时还要适当活动,以避免因突然剧烈运动而导致关节或肌肉受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d72ca444/SYS201901041727259635466317_ST/SYS201901041727259635466317_ST.001.png" width="347" height="2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_____,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p><p>(2)正常情况下,当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图中食物链进行流动时,甲、乙、丙三类动物中得到碳最少的是_____;伴随着碳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 </p><p>(3)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_____的作用. </p><p>(4)图中所示的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又可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_____作用将遗体和排泄物分解转化成沼气.从能量角度看,它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p><p>(5)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_____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p></div></div>
<div><p>【答案】 绿色植物 氧气 甲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解者 发酵 多级利用 二氧化碳</p><p>【解析】(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因此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br />(2)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一级营养级向后一级迁移,并且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当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图中食物链进行流动时,在食物链:植物→丙→乙→甲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甲。<br />(3)图中④是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细菌、真菌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可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可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碳)循环。<br />(4)图中所示的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又可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发酵作用将遗体和排泄物分解转化成沼气。该生态农业从能量角度看,它实现了对能量的多重利用,比传统的能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br />(5)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澳大利亚的桉树林中有两种鹦鹉,一种叫卡拉鹦鹉,一种叫紫鹦鹉,两种鹦鹉都在树洞中居住,有时会在同一个树洞中居住着两种鹦鹉。平时,它们相安无事,但在孵卵时就会为争夺地盘发生冲突。紫鹦鹉比卡拉鹦鹉个头大,争夺的结果总是卡拉鹦鹉弃卵而逃,而紫鹦鹉就把自己产的卵和卡拉鹦鹉产的卵一同孵化。小卡拉鹦鹉孵化出来后,紫鹦鹉母亲居然乐意给它喂食。而小卡拉鹦鹉发出求食的声音依旧是卡拉鹦鹉式的。当卡拉鹦鹉长大离巢后,在受惊下时发出的声音仍旧是卡拉鹦鹉式的惊叫声,但在呼叫同伴时,完全是紫鹦鹉的呼叫声。它的飞翔姿势也变成了紫鹦鹉式的(扇翅缓慢而幅度大,不像卡拉鹦鹉那样扇动快而幅度小),食性也变得和紫鹦鹉一样。</p><p>(1)紫鹦鹉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理由是什么?</p><p>(2)卡拉鹦鹉的哪些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理由是什么?</p></div></div>
<div><p>【答案】 紫鹦鹉母亲乐于喂养小卡拉鹦鹉、经紫鹦鹉喂养后的小卡拉鹦鹉在受惊时发出卡拉由于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觅食行为防御行为学习行为导致改变</p><p>【解析】(1)紫鹦鹉母亲乐于喂养小卡拉鹦鹉,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这是先天性行为。经紫鹦鹉抚育后的小卡拉鹦鹉在受惊时发出卡拉鹦鹉式的叫声,这是由于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在呼叫同伴时采用的是紫鹦鹉式的叫声,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它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br />(2)卡拉鹦鹉的觅食行为、防御行为没有改变,这些行为从获得途径看属于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觅食等行为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学习行为导致改变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如图1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d72ca444/SYS201901041727262798786270_ST/SYS201901041727262798786270_ST.001.png" width="514"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湖泊被排入过量生活用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_____,发臭的原因是_____. </p><p>(2)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仍可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_____.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是在第_____天.</p><p>(3)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的措施不合理的是_____.</p><p>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p><p>(4)有人提出大量引进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_____.</p></div></div>
<div><p>【答案】 藻类暴发(或大量繁殖)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②③ 外来物种水花生、水葫芦入侵,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解析】(1)水体逐渐变绿、发臭,说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了藻类的大爆发,发臭是指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br />(2)图2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未挂贝类水体和挂贝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都在增加,但挂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相对较低,从而说明了贝类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跫是指未挂货类水体与挂货类水体中藻类的密度差值,第5天时贝对藻类最大滤食量。<br />(3)生活污染物分两种: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在一定条件下,无机物污染可引起水中藻类的生长,有机物污染会引起分解者增多,庆氧型分解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不彻底的产物,从而引起臭味,水草如果疯长就说明污染物多,这就需要从源头来控制,也可以从经济利用方面来考虑,而我们是缺水的国家,所以引水来稀释并不现实,在水中用除草剂也行不通。<br />(4)如果来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则应考虑到物种入侵,这个内容也是新闻中经常报道的,而且课本中也提到了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同学们养过蚕吗?蚕宝宝吐出的丝线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有4 000年了。请你养几只蚕,探究它的取食行为。</p><p>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p><p>(1)作出假设: 。</p><p>(2)制订计划:</p><p>实验用的蚕的来源:</p><p>①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p><p>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孵化出小蚕后进行实验。</p><p>请你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序号),你的理由是 。</p><p>(3)该实验的变量是 。</p><p>(4)设计实验:请你选择出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p><p>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p><p>(5)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 )</p><p>A.一只 B.十只</p><p>你的理由是: 。</p><p>(6)实施计划:(略)</p><p>(7)得出结论: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的结论是 。</p><p>(8)表达与交流:(略) </p></div></div>
<div><p>【答案】(1)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p>(2)②;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p><p>(3)菜叶的种类不同;</p><p>(4)A;</p><p>(5)B;理由是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p><p>(7)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p>【解析】</p><p>试题分析:(1)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探究问题可以假设: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p>(2)实验用的蚕的来源: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理由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p><p>(3)准备几种植物的叶片如桑叶、白菜叶等,看蚕更趋向哪儿取食.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只有植物叶片的种类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p><p>(4)设计实验:根据探究“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因此实验材料中必须有桑叶,所以应该选择出A组作为该实验的材料;</p><p>(5)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p><p>(6)实施计划:</p><p>(7)得出结论: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的结论是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