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京改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十四章生物与环境单元综合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p><p>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消耗有机物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需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诗句或谚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p><p>B.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p><p>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p><p>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呈现出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豆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br />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br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br />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呈现出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美国西部有一片森林用来养鹿,其中也发现该片森林有许多鹿的天敌如狼、豹、山狮等,假如只把这片森林中的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更可能如图 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16e41988/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001.png" width="650" height="15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鹿先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即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下列能把二氡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是(    )</p><p>A. 杜鹃花 B. 蘑菇 C. 珊瑚 D. 杜鹃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杜鹃花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A符合题意;<br />蘑菇是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B不符合题意;<br />珊瑚属于非生物,C不符合题意;<br />杜鹃鸟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 )</p><p>A. 生物平衡 B. 生态平衡 C. 生物稳定 D. 生态稳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p><p>A.鲁迅先生家的百草园 B.一个动物园的全部动物</p><p>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一个动物园的全部动物仅是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部分.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为生产者;这些均不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p><p>A. 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 B. 腐生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p><p>C. 花瓣本身的呼吸作用 D. 腐生细菌、真菌的合成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因此,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p><p>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茶树”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p><p>A. 分解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非生物部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茶树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茶树”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p><p>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p><p>②整个地球就是生物圈 </p><p>③生物圈是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 </p><p>④生物圈是指某一种生物的活动范围 </p><p>⑤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p><p>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统一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可见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p><p>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p><p>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p><p>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各级消费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p><p>A. 人与体内的蛔虫 B. 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p><p>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D. 羊的肠道内分解纤维素的细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吸取我们的营养,还分泌使我们过敏的物质,有时还绞成团阻塞我们的肠道,钻进我们的胆道,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属于共生,而是寄生,A符合题意;<br />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是一种共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B不符合题意;<br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C不符合题意; <br />某些细菌与羊、牛等共生,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食物,而动物的肠道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二者彼此依赖,共同生活,是共生关系,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鱼虫 B. 某池塘中的水蚤和水草</p><p>C. 某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分解者 D. 一个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鱼虫,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br />某池塘中的水蚤和水草,只有部分消费者、生产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br />某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分解者,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br />一个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水草和浮游生物,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p><p>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p><p>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23/10/f213057b/SYS201808231008138151846972_ST/SYS201808231008138151846972_ST.001.png" width="252" height="12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和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如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部分,以及__________.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它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者.</p><p>(2)图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_________.如果图中生物所在的这个生态系统被有害农药污染,那么,生物体内含有的农药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p><p>(3)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_______能力;图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一段时间内,会导致蝗虫的数量_________,最终使水稻减产。</p></div></div>
<div><p>【答案】 生物 环境 细菌和真菌(或分解者) 水稻 生产 四 食物网 猫头鹰 调节 增加(或增多、升高)</p><p>【解析】(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环境就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如图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部分,以及分解者。图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它是生产者。<br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叫食物网。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DDT作为一种剧毒物质,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的体内DDT的含量最多。<br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例如: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大量捕捉野生青蛙和鸟类,一段时间内,会导致蝗虫的数量增加,使水稻减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片水稻田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昆虫为食。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种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3/05/10/73f62a39/SYS201903051003449491973295_ST/SYS201903051003449491973295_ST.001.png" width="111" height="9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生物: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p><p>(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 ,消费者是________ 。</p><p>(3)如果大量捕食青蛙,该生态系统中数量会明显增加的生物是昆虫 , 明显减少的生物是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 青蛙 昆虫 水稻 C(水稻) A(青蛙)和B(昆虫) C(水稻)</p><p>【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生产者的数量最多,所以C是水稻,B是以水稻为食的昆虫,A是以昆虫为食的青蛙。<br /><br />(2)绿色植物草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其中草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并且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生产者的数量最多,所以C是水稻属于生产者,B昆虫,A青蛙都属于消费者。</p><p>(3)根据生物数量多少,可判断此食物链为:C→B→A。若处于“天敌”地位的青蛙大量被捕食,其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则造成被捕食者昆虫明显增加,水稻明显减少。</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叫做_________动物。</p></div></div>
<div><p>【答案】恒温</p><p>【解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生物圈</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圈,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以及其生活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合成________ ,因此植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 ;动物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生物圈中的________ ;腐生性微生物细菌、真菌以及少部分动物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残渣,它们属于生物圈中的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 有机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p><p>【解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一食物网,若把蛇全部捕光,请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37e1a5b/SYS201712310104430773361885_ST/SYS201712310104430773361885_ST.001.png" width="164"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此食物网中,何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______。</p><p>(2)何种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______。</p><p>(3)该食物网中,草属于__________,山猫鹰属于__________。</p><p>(4)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 兔 山猫 生产者 消费者 花生和草 太阳光能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p><p>【解析】(1)(2)从上述食物网中可以看出:鹰以蛇为食物,蛇全部捕光以后,鹰会因为食物的减少而减少;蛇以山猫为食物,蛇被全部杀光,山猫会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增加;山猫数量增加后,松鼠和地鼠会因为天敌的增加而减少;草和花生的数量增加。<br />(3)花生和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山猫和鹰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属于消费者。<br />(4)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体内能量最多,花生和草都属于生产者。</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一个封闭的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3/05/10/73f62a39/SYS201903051003454315989020_ST/SYS201903051003454315989020_ST.001.png" width="305"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有________者没画出来. </p><p>(2)该生态系统中鱼属于________者,它以植物为食,同时又将体内有机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________,这些物质又通过植物的________作用回到生态系统中. </p><p>(3)从图中分析鱼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可知: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金鱼藻 分解 消费者 二氧化碳 光合 物质循环</p><p>【解析】(1)图中,金鱼藻是生产者,鱼是消费者,阳光、水(25℃)等是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中,还有细菌、真菌扮演的分解者这个角色没有画出来。<br />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利用。<br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br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鱼属于消费者,它以植物为食,同时鱼进行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利用,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r />(3)分析鱼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