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植物中,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最强的是( )</p><p>A. 海带 B. 葫芦藓 C. 银杏 D. 苹果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苹果树属于被子植物,其中最高等的植物是苹果树,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最强的是苹果树。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保护( )</p><p>A、白鳍豚 B、扬子鳄 C、大熊猫和金丝猴 D、丹顶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如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生物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p><p>A. 具有外骨骼 B. 身体分节 C. 具有贝壳 D. 足分节</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节肢动物的体外具有外骨骼,而环节动物的体外没有外骨骼,A错误;</p><p>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是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即身体都分节,B正确;</p><p>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都没有贝壳,C错误;</p><p>节肢动物的足分节,环节动物的足不分节,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闷热的夏天,我们往往会看到放置在鞋柜子里的皮鞋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其原因是生长了下列的( )</p><p>A. 细菌 B. 酵母菌 C. 霉菌 D. 病毒</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橘子上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等,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时间久了,使其数量大增,形成菌落,使橘子发霉,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可见皮夹克长出了白毛,这说明皮夹克上长了霉菌。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生物分类的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是( )</p><p>A. 门 B. 纲 C. 科 D. 种</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p>解: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因此种也叫物种,种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以及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差别最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现在( )</p><p>A. 原始海洋中 B. 陆地上 C. 原始大气中 D. 岩石中</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学说是( )</p><p>A.自然选择学说 B.综合进化学说</p><p>C.分子进化学说 D.人工选择学说</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在著《物种起源》时对进化论有详细的论述,这一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p><p>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有时生活在陆地上,有时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大多生活在地上,动物进化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迁徙的意义是 ( )</p><p>A. 寻找充足的食物 B. 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p><p>C. 有利于进行生殖 D. A、B、C三项都正确</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迁徙行为 指某种动物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动物的迁徙有利于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寻找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进行繁殖和延续,完成繁殖活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到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 )</p><p>A. 觅食行为和社会行为 B. 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p><p>C. 觅食行为和学习行为 D. 学习行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马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社会行为。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p><p>A. 蚂蚁搬家、飞蛾扑火、孔雀开屏</p><p>B. 大雁南飞 公鸡报晓 猫捉老鼠</p><p>C. 鹦鹉学舌 鸿雁传书 飞蛾扑火</p><p>D. 老马识途 蜘蛛结网 望梅止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蚂蚁搬家、飞蛾扑火、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故A正确;猫捉老鼠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后天性行为中的学习行为,故B不正确;鹦鹉学舌、鸿雁传书是学习行为,故C不正确;老马识途都是学习行为,故D不正确。故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p><p>A. 草←食草昆虫←青蛙 B. 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p><p>C. 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 草→食草昆虫→青蛙</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如选项D,选项A箭头的方向错了,选项B多了分解者,选项C多了非生物部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假定在一个由草野兔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野兔的数量将会( )</p><p>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p><p>C. 保持相对稳定 D. 先迅速上升后下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生理活动中,可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的是( )</p><p>A. 蒸腾作用 B. 呼吸作用</p><p>C. 光合作用 D.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可以看出光合作用能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 )</p><p>A.生产者 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p><p>C.气候条件 D.消费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和数量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弱。</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由骨、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p></div></div>
<div><p>【答案】 骨连接 骨骼肌</p><p>【解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连结包括能活动的、不活动的、半活动的连结,能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行为,称为_____,它是建立在_____基础之上的。</p></div></div>
<div><p>【答案】 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p><p>【解析】后天性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通过学习、多次尝试后,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态系统</p><p>【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_____.</p></div></div>
<div><p>【答案】食物链</p><p>【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食物链。</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营养级</p><p>【解析】生态学上把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_____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p></div></div>
<div><p>【答案】低碳</p><p>【解析】目前,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越发严重,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倡导大力发展植被,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达到低碳。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_____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生物圈</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图中的图A和图B,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2/10/231ce039/SYS201904021003470392794319_ST/SYS201904021003470392794319_ST.001.png" width="319" height="15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A表示_____动作,图B表示_____动作。</p><p>(2)1和2分别表示两种肌肉,1是_____,2是_____。3和4分别表示肌肉的两个部分,3表示_____,4表示_____。</p><p>(3)人在屈肘时,图A、中的两种肌肉分别处于什么状态?1的状态_____2的状态_____。</p><p>(4)一个动作要完成,需要在_____的调节和控制下,肌肉收缩与舒张牵动骨绕_____活动产生的。</p></div></div>
<div><p>【答案】 屈肘 伸肘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肌腱 肌腹 收缩 舒张 神经 关节</p><p>【解析】(1)图A表示屈肘动作,图B表示伸肘动作。 </p><p>(2)1和2分别表示两种肌肉,1是肱二头肌,2是肱三头肌。3和4分别表示肌肉的两个部分,3表示肌腱,4表示肌腹。 </p><p>(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p><p>(4)一个动作要完成,需要在神经的调节和控制下,肌肉收缩与舒张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产生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关节示意图,请写出各部分名称:</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2/10/231ce039/SYS201904021003472394747215_ST/SYS201904021003472394747215_ST.001.png" width="137" height="12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1_____2_____3_____4_____5_____。</p><p>(2)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脚腕扭伤,可能伤到的是_____关节。</p></div></div>
<div><p>【答案】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腔 关节囊 踝</p><p>【解析】(1)关节是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的,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图中1关节头,2关节窝,3关节软骨,4关节腔,5关节囊。 </p><p>(2)人体的关节有很多,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等,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把脚腕扭伤,可能伤到的是踝关节。</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2/10/231ce039/SYS201904021003474326123035_ST/SYS201904021003474326123035_ST.001.png" width="223" height="1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生产者是_____,消费者是_____,分解者是_____。(填写编号)</p><p>(2)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的关系。</p><p>(3)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 (“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p><p>(4)写出该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请用字母表示出来。</p><p>(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D属于_____,太阳属于_____。</p></div></div>
<div><p>【答案】 A BC D 吃与被吃 消费者 A→B→C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p><p>【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等是非生物成分,因此,图中A属于生产者,B、C属于消费者,D属于分解者。 </p><p>(2)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p><p>(3)人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p><p>(4)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此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树→虫→鸟,即:A→B→C。</p><p>(5)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D分解者属于生物部分,太阳属于非生物部分。</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2/10/231ce039/SYS201904021003475987251596_ST/SYS201904021003475987251596_ST.001.png" width="563"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上图说明,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p><p>(2)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图中_____的_____作用。</p><p>(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依次流动的。图中的鹰可以吃小鸟,而小鸟不能吃鹰,说明能量流动是_____的。当能量在逐级传递时,由于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的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逐级_____。</p><p>(4)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这一规律,可知图中个体数量最多的,储存的能量最多的环节是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_____营养级。</p></div></div>
<div><p>【答案】 太阳能 生产者 光合 食物链 单向 递减 生产者 一</p><p>【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图中可以看出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p><p>(2)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以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图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p><p>(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图中的鹰可以吃小鸟,而小鸟不能吃鹰,说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由于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其中的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逐级递减。 </p><p>(4)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储存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兴趣小组做了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根据下面的设计方案,请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p><p>(1)提出问题:_____?</p><p>(2)作出假设:_____。</p><p>(3)设计方案:</p><p>①选择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分别标上甲、乙和丙。</p><p>②向甲、乙、丙三瓶中分别装入1~2厘米的沙子,再注入等量河水。</p><p>③向甲瓶放入水草和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等动物,动物和水草的生物量比值约为1:10。</p><p>④向乙瓶中只放水草、丙瓶只放淡水螺等动物,放入量皆与甲瓶_____。</p><p>⑤密封甲、乙和丙三瓶,放在光照较强处。一个月内,定期观察记录甲、乙和丙瓶中水质变化及生物生存状况。</p><p>(4)得出结论:_____装置的动植物存活时间最长,生态系统最稳定。</p><p>(5)讨论:</p><p>①此实验方案中,乙瓶的作用是_____。</p><p>③一般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越_____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本身就越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吗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 相等 甲 对照 越多 复杂 稳定</p><p>【解析】(1)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所以针对实验要求提出的问题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吗? </p><p>(2)针对问题作出的假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强。 </p><p>(3)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因为要设计对照实验,所以向乙瓶中只放水草、丙瓶只放淡水螺等动物,放入量皆与甲瓶相等。这样就使甲、乙之间的唯一变量是水草,甲、丙之间的唯一变量是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等动物。 </p><p>(4)根据实验结果应是甲装置的动植物存活时间最长,生态系统最稳定,原因是它的生物数量和种类是最多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p><p>(5)①从生态瓶的特点看它应该属于水域生态系统。 </p><p>②此实验方案中,甲、乙之间的唯一变量是水草,甲、丙之间的唯一变量是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等动物。 </p><p>所以甲瓶的作用是与其它两瓶形成对照。 </p><p>③一般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本身就越稳定。</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