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大成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同步练习7.3.3生物进化的原因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鸡每年产的卵只有8~12只,而现在的许多种产卵鸡每年可产卵二三百只,这种进化的原因是()</p><p>A. 食物不同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p><p>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生存环境的不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现在每年产卵200--300个,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食物不同的结果,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图是某市的一蔬菜基地在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6/10/70443985/SYS201904061003576326384522_ST/SYS201904061003576326384522_ST.001.png" width="202"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p><p>B.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p><p>C.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p><p>D. 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故A不符合题意;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变异个体,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故D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p><p>A. 生存竞争</p><p>B. 人工选择</p><p>C. 自然选择</p><p>D. 遗传变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A不正确;人工选择的选择者是人,B不正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C正确;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D不正确。<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首创双名法命名动植物的学者是18世纪瑞典人( )</p><p>A. 林奈 B. 达尔文 C. 罗伯特•虎克 D. 弗莱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解答】 </p><p>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首创双法命名动植物的学者是18世纪瑞典人林奈;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p><p>A. 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同一类古猿的是达尔文</p><p>B. 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p><p>C. 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p><p>D. 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前</p></div></div>
<div><p>【答案】CD</p><p>【解析】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br />1974年11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来到号称“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他们在那里的哈达地区,发掘到一具不太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并详细分析了她的身体结构(骨骼的形态)特点。约翰森认为,化石的主人是一个年仅20岁的女性,“露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她已经能够独立行走。“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被看作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约有320万年历史,B不符合题意;</p><p>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由于环境的变化,大量森林的消失,他们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开始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能够用火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差别,人类慢慢知道用火烤制食物来吃,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C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6/10/70443985/SYS201904061003581901174505_ST/SYS201904061003581901174505_ST.001.png" width="325" height="9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p><p>B. 未打断瓶颈时内汤变质的是乙瓶</p><p>C. 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煮沸</p><p>D. 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甲瓶煮沸相当于灭菌,因此甲瓶内无菌,而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因此乙瓶内有细菌,故肉汤仍然保鲜的是甲瓶,容易变质的是乙瓶;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故A不符合题意;未打断瓶颈时内汤变质的是乙瓶,因为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乙瓶内有细菌,故B不符合题意;此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有细菌,而不是否煮沸,故D符合题意。故选C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首先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科学家是( )</p><p>A. 罗伯特.虎克 B. 施莱登 C. 施旺达 D. 林奈</p></div></div>
<div><p>【答案】BC</p><p>【解析】19世纪30年代,德国两位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达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动物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下列有关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p><p>A.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p><p>B. 弗里斯对蜜蜂的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p><p>C. 延伯根对银欧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p><p>D.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p></div></div>
<div><p>【答案】BC</p><p>【解析】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故A正确;弗里斯是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代表作《昆虫记》,主要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故B错误;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1907年4月15日生于荷兰海牙.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故C错误;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故选B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p><p>B.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C. 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是从陆生到水生</p><p>D. 高等生物的化石出现在古老的地层里</p></div></div>
<div><p>【答案】AB</p><p>【解析】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外因是环境的变化,故A正确;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普遍支持这一学说,故B正确;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故C错误;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D错误。故选AB。</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是由 ______ 和 ______ 决定的.</p></div></div>
<div><p>【答案】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因此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______ 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______ 为形成新物种提供了可能.</p></div></div>
<div><p>【答案】 遗传 变异</p><p>【解析】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生物相似性叫遗传,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如:“龙生龙,凤生凤”,因而使生物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自然选择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的,没有变异就不存在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没有选择的对象,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如果没有遗传,生物不能延续繁衍,自然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遗传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为形成新物种提供了可能。</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经常刮大风的某个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有正常翅的,也有无翅或残翅(翅膀退化,不能飞行的类型)。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6/10/70443985/SYS201904061003593461575984_ST/SYS201904061003593461575984_ST.001.png" width="133"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__。</p><p>(2)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着_____________作用,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p><p>(3)如图所示,经过多年的进化以后,各种类型的比例已经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在这个岛上正常翅的昆虫是______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p></div></div>
<div><p>【答案】 变异 选择(自然选择) 方向 不利</p><p>【解析】(1)生物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昆虫的不同形态最初是由于可遗传的变异产生的。即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变异。</p><p>(2)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地面、近地面的低空风相对较小,远地面的高空风力很大,有正常翅的昆虫飞的高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无翅或残翅的昆虫飞的较低不容易被刮到海里而生存下来。因此,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着定向选择作用,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p><p>(3)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正常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由此可见在这个岛上正常翅的昆虫是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