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2:11:28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p><p>A. 小麦    B. 蓝鲸    C. 化石    D. SARS病毒</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判断是不是生物的依据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小麦、蓝鲸、SARS病毒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何者不是生命的现象(   )</p><p>A. 葵花向太阳    B. 飞蛾扑火    C. 腐肉生蛆    D. 刀不磨要生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葵花向太阳,是植物的向光性,是葵花对外界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属于生命的现象;</p><p>飞蛾扑火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生命的现象;<br />腐肉生蛆,蛆是蝇的幼虫,以腐肉为食,获得营养物质,属于生命的现象;<br />刀不磨要生锈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引起的,不属于生命的现象,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p><p>A. 生物能运动    B. 生物能由小长大</p><p>C. 生物有生命    D. 生物对环境能做出反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能动不是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一般不能移动。A错误;<br />生物能长大,但能长大,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能慢慢长大。B错误;<br />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特征。C正确;<br />生物对坏境有反应,非生物对坏境也有反应,如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壁虎遇到敌害能断尾逃脱,这一现象说明(   )</p><p>A. 能够由小长大    B. 繁殖后代</p><p>C.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D. 影响环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植物能够由小长大,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属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壁虎遇到敌害会断尾逃脱,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现象。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ol type="1" style="margin:0pt; padding-left:0pt"><li style="margin-left:12.97pt; widows:0; orphans:0; padding-left:23.03pt;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0.5pt">【题目】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li></ol><p>A. 细胞              B. 组织&#xa0;</p><p>C. 器官              D. 系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p><p>A. 土壤里    B. 水中    C. 潮湿的陆地环境    D. 干燥的陆地环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茅草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因此鼠妇的生活环境是潮湿的陆地环境。</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影响草原上鹿群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p><p>A. 水    B. 土壤    C. 温度    D. 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空气、温度、土壤属于影响鹿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狼属于生物,以鹿为食,是影响草原上鹿群生活的生物因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p><p>A. 李时珍    B. 司马迁    C. 达尔文    D. 袁隆平</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是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不符合题意.</p><p>B、司马迁(大约公元前145年~大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不符合题意.</p><p>C、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不符合题意.</p><p>D、袁隆平,北京人,汉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是著名的杂技水稻之父.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xa0;&#xa0; &#xa0;)</p><p>A. 光&#xa0;&#xa0;    B. 水&#xa0;    C. 温度&#xa0;    D. 湿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p><p>A. 生物依赖环境</p><p>B. 生物适应环境</p><p>C. 生物改变环境</p><p>D. 生物影响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 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p><p>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衣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表面不断风化为土壤,这说明       (   )</p><p>A.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B. 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p><p>C. 生物改变环境    D. 生物依赖环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形态上看地衣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地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贫瘠。适者生存,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生活环境;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最终形成了土壤,又表明地衣生物能影响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把很小的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   )</p><p>A. p    B. q    C. b    D. d</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所以用显微镜观察印有字母“p”的薄纸片,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时为了使适量的光进入镜筒,应调节显微镜的( )</p><p>A. 光圈、反光镜    B. 光圈、准焦螺旋</p><p>C. 目镜、物镜、反光镜    D. 光圈、目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反光镜的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的凹面镜调节.光圈调节通过光线的多少,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弱.</p><p>答:光圈调节通过光线的多少,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弱,准焦螺旋只能调节镜筒的升降,不能调节光线多少或强弱,目镜也不能改变光线的强弱。</p><p>故选A</p><p>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光圈调节通过光线的多少,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弱.</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视野内出现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转换物镜,小黑点仍然存在,则小黑点在(    )</p><p>A.目镜上       B.物镜上</p><p>C.盖玻片上     D.反光镜上</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显微镜视野上出现一个小黑点,说明显微镜的某些结构上有污点,污点存在的位置可能是目镜、物镜或者载玻片。判断时转动物镜,如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物镜上,转动目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在目镜和物镜上,则污点在载玻片上。</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常用器具中,属于观察器具的是(   )</p><p>A. 量筒    B. 滴管    C. 放大镜    D. 解剖针</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大。所以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可见放大镜属于观察器具。</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生态因素是(   )</p><p>A. 田野中的植物和其它蛇.蛙等动物    B. 阳光.空气.温度.土壤</p><p>C. 田野中的其它蝗虫    D. 三选项都是</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蝗虫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田野中的蛙、蛇等别的种类的动物以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科学探究中,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   )</p><p>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p><p>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科学探究中,如何验证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p><p>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p><p>A. 所有变量都不同    B. 所有变量都相同</p><p>C.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D.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因素都要相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班学生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做法不太相同,请指出正确方法     (   )</p><p>A. 小明将碘液直接滴在洋葱表皮上</p><p>B. 李华先滴碘液,再盖盖玻片</p><p>C. 刘丽先盖盖玻片再将碘液滴在盖玻片上的一侧,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p><p>D. 小红先在载玻片上滴碘液,再将洋葱表皮展平在其中</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对细胞进行染色应先盖上盖玻片后,然后染色。染色的正确方法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被染色后轮廓分明,方便观察。要防止碘液过多,使碘液从盖玻片上面过去或者从盖玻片的两侧吸过去,碘液不能浸润标本的全部,影响观察。故C正确。</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生物因素和_____________________。阳光.温度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表达、交流等。</p></div></div>
<div><p>【答案】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得出结论</p><p>【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蚯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验证吗?</p><p> 实验材料:滴管、水、手表、纸巾、小纸板、解剖盘、蚯蚓两条。</p><p> 探究过程:</p><p>(1)提出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中?</p><p>(2)提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3)设计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①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块折好的干纸巾,另外一端放一块湿纸巾。  ②用镊子将两条蚯蚓放到盘中,使每条蚯蚓的身体一半在干纸巾上,一半在湿纸巾上。  ③盖上一张小纸板,5 min后,去掉纸板,观察蚯蚓在干纸巾还是在湿纸巾上。  ④重复实验步骤②和③5次。统计实验结果如果蚯蚓多次在湿纸巾上,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如果蚯蚓多次在干纸巾上,说明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如果蚯蚓在湿纸巾上和在干纸巾上次数大致相同,说明干燥和潮湿对其生活影响不大</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br />(2)科学探究中的做出假设必须与本实验中的要探究的问题相关,由于本题中要探究的问题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应该提出的假设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br />(3)探究方案即为实施计划的内容,应与假设相关。此实验的假设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所以可以设计如下探究方案:①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块折好的干纸巾,另外一端放一块湿纸巾。②用镊子将两条蚯蚓放到盘中,使每条蚯蚓的身体一半在干纸巾上,一半在湿纸巾上。③盖上一张小纸板,5min后,去掉纸板,观察蚯蚓在干纸巾还是在湿纸巾上。④重复实验步骤②和③5次。统计实验结果。<br />(4)实验结论应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或是正好相反。故实验结论为:如果蚯蚓多次在湿纸巾上,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如果蚯蚓多次在干纸巾上,说明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如果蚯蚓在湿纸巾上和在干纸巾上次数大致相同,说明干燥和潮湿对其生活影响不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4/19/94de65a1/SYS201904141944228259339634_ST/SYS201904141944228259339634_ST.001.png" width="148"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p><p>(2)标号指_____,指______ 。如果上标有10×的字样,上标有40×的字样,所观察到的物像放大____倍。</p><p>(3)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如果移动装片,异物也移动,说明异物在______上。如果移动装片,异物不移动,说明异物可能在______和_____上。如果换一个目镜,发现异物还在,说明异物在________上。</p><p>(4)要从低倍镜观察换成高倍镜观察,必须转动[  ]_____。</p></div></div>
<div><p>【答案】  7 遮光器  9 反光镜  目镜  物镜  400  装片  目镜   物镜  物镜  3转换器</p><p>【解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如图: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p><p>(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7遮光器和9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上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br />(2)1是目镜,4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放大物像倍数为:10×40═400倍。<br />(3)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在实验中移动玻片异物也移动,说明异物在装片上,如果移动装片,异物不移动,换一个目镜,发现异物还在,说明异物在物镜上。</p><p>(4)如果要从低倍镜观察换成高倍镜观察,必须转动3转换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用实验来探究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p>(1)提出问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作出假设: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实验:将树叶.树枝.手指.叶的下表皮等材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p><p>(4)结果:薄而透明的材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选填“能观察到物像"或“不能观察到物像"),厚而不透明的材料_________(选填“能观察到物像”或“不能观察到物像”)。</p><p>(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是经过怎样处理的(什么样的)是薄而透明的能观察到物像不能观察到物像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p>【解析】</p><p>(1)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穿透成像原理工作的,所以提出的问题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有什么要求吗?<br />(2)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假设为: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br />(4)通过树叶树枝、手指、叶的下表皮等材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得出结果:薄而透明的材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能观察到物像,厚而不透明的材料不能观察到物像。<br />(5)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用实验来探究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p>(1)提出问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作出假设: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实验:将树叶.树枝.手指.叶的下表皮等材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p><p>(4)结果:薄而透明的材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选填“能观察到物像"或“不能观察到物像"),厚而不透明的材料_________(选填“能观察到物像”或“不能观察到物像”)。</p><p>(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是经过怎样处理的(什么样的)是薄而透明的能观察到物像不能观察到物像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p>【解析】</p><p>(1)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穿透成像原理工作的,所以提出的问题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有什么要求吗?<br />(2)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假设为: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br />(4)通过树叶树枝、手指、叶的下表皮等材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得出结果:薄而透明的材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能观察到物像,厚而不透明的材料不能观察到物像。<br />(5)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