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2:10:14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目前,科学家认为人类最早的祖先(    )</p><p>A. 现代类人猿    B. 南方古猿</p><p>C. 拉玛古猿    D. 森林古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最早的生命可能形成于(     )</p><p>A. 原始大气    B. 原始海洋</p><p>C. 火山附近    D. 陆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不同的是没有(    )。</p><p>A. 氧气    B. 水蒸气    C. 氨气    D. 甲烷</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有甲烷、氨、水蒸气、氢等,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然选择结果是(  )。</p><p>A. 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p><p>B. 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p><p>C. 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p><p>D. 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  )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p><p>A. 46亿    B. 5000    C. 15亿    D. 10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科学家推测,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球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气、水等成分,但没有游离的氧气,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和地壳表面的一些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在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随雨水汇集在原始海洋中,从而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因此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10亿年。</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金鱼的形态和体色多种多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p><p>A. 生存斗争的结果    B. 金鱼本来就具有这些形态和体色</p><p>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存的下列生物类群中,可能最接近原始自养生物的是(  )。</p><p>A. 真菌类    B. 原生动物    C. 苔藓类    D. 藻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真菌细胞内也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分解有机物,属于异养,A错误;原生动物,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异养,B错误苔藓类,有了茎、叶的分化,比藻类植物高等,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属于自养,C错误;藻类,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最低等的一个植物类群,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p><p>A. 古代鱼类    B. 古代爬行动物    C. 古代鸟类    D. 古代节肢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鱼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外因是(  )。</p><p>A. 气温的变化    B. 环境的改变    C. 其他生物的影响    D. 人工选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环境的改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趋势的是(  )。</p><p>A. 体型的大小由小变大    B. 由水生到陆生    C. 由低等到高等    D. 由简单到复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都属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由体型小到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基础是:</p><p>A. 适者生存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和变异    D. 过度繁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遗传与变异是遗传现象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p><p>A. 它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的变化    B. 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p><p>C. 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D. 这些生物体需要的食物太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按照达尔文的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环境发生改变特别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生物如果没有产生适应变化了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环境淘汰,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是世界上金鱼品种最多的国家。形成众多金鱼品种是因为(  )。</p><p>A. 水环境的多样性    B. 自然选择    C. 金鱼的适应能力强    D. 经过人工精心选择和培育选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动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  )。</p><p>A. 鸟类    B. 爬行动物    C. 节肢动物    D. 两栖动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有时生活在陆地上,有时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大多生活在地上。动物进化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证据是(  )。</p><p>A. 对生物遗传物质的研究</p><p>B. 大量的观察和分析现存的各种生物,寻找规律。</p><p>C. 对生物化石的研究</p><p>D. 对生物体结构的比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  )。</p><p>A. 生物生存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    B. 自然存在的</p><p>C. 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性    D. 生物的本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然选择是指(  )。</p><p>A. 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    B. 生物的繁殖过渡引起生存竞争</p><p>C. 生物的生殖能力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D. 根据人类需要选育生物品种</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自然选择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叫自然选择。所以自然选择核心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现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害虫对某写农药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p><p>A. 遗传变异的结果    B. 害虫本身对农药具有抵抗能力</p><p>C. 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效果越来越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时(  )。</p><p>A. 夏天阳光强烈    B. 因为冬天、夏天的温度变化很大</p><p>C. 雷鸟改变自己的体色很美丽    D. 生物具有保护色</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59年,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出至于哪一部巨著:</p><p>A. 《物种起源》    B. 《细胞学说》    C. 《日心说》    D. 《本草纲目》</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A正确;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B错误;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C错误;李时珍(1518年-1593年),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D错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有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_____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许多领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涉及到许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________,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化石的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的横向比较的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p></div></div>
<div><p>【答案】  化石                      生物  地质学  遗传学  胚胎学  分类学  比较</p><p>【解析】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许多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以及分类学)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研究生物进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p><p>【解析】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证明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书P55页的图</p><p>(1)、把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规律</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8/10/54e7af3c/SYS201904081033053939828727_DA/SYS201904081033053939828727_DA.001.png" width="331" height="3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p><p>【解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p><p>(1)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8/10/54e7af3c/SYS201904081033053939828727_DA/SYS201904081033053939828727_DA.002.png" width="331" height="3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罗敏同学有天观察到一块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他想知道“蛆是从哪儿来的呢?”。请你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帮助罗敏同学解开这个谜,探究这个问题。</p><p>一、探究</p><p>(实验材料:①两个培养皿  ②两块大小相同的新鲜猪肉 ③纱布)</p><p>(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制定实验计划: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A、B培养皿,</p><p>A培养皿用________盖起来,B培养皿敞开,然后将两培养皿置于相同环境(有苍蝇)。连续几天进行观察、记录A、B两培养皿中猪肉的变化情况。</p><p>(4)实施计划。</p><p>(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6)请指出以上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置了是 _______________。</p><p>二 将上述实验写成100字左右的小论文。</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1)腐烂肉上的蛆是从哪儿来的?  (2)假设:蛆是由蝇产生的。[蛆是(或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3)纱布  (5)结论:蛆是由蝇产生的。(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6)对照实验  自由发挥</p><p>【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p><p>(一)(1)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腐肉上的蛆是从哪儿来的呢?<br />(2)应用已有知识,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作出的假设:蛆是由蝇产生的。</p><p>(3)制定计划: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br />(4)实施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因此,A培养皿口盖上纱布,B培养皿口敝开。<br />(5)分析并得出结论:A培养皿与B培养皿对照,实验变量是苍蝇,A培养皿中的肉没有蛆,说明腐肉不会自然产生蛆;B培养皿中的肉有蛆,说明苍蝇在乙瓶内的肉上产了卵,虫卵孵化成蛆。因此,蛆是由蝇产生的。<br />(6)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A、B两碗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苍蝇的卵,A碗是实验组,B碗是对照组。A碗碗口盖有纱布无蛆,B碗碗口敞开有蛆。验证假设成立。</p><p>(二)自由发挥即可。</p><p>例:                        蛆是由蝇产生的吗</p><p>腐肉上的蛆是从哪儿来的呢?带着问题,我们进行实验,首先假设:蛆是由蝇产生的。然后制定实验计划。</p><p>实施计划: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A、B培养皿中,A培养皿用纱布盖起来,B培养皿敞开,然后将两培养皿置于相同环境(有苍蝇)。连续几天进行观察、记录A、B两培养皿中猪肉的变化情况。</p><p>最后结果A培养皿中的肉没有蛆,说明腐肉不会自然产生蛆;B培养皿中的肉有蛆,说明苍蝇在乙瓶内的肉上产了卵,虫卵孵化成蛆。因此,蛆是由蝇产生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生物八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