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p><p>A. 消灭害虫 B. 维持生态平衡</p><p>C. 作运输工具 D. 供人们观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其中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是维持生态平衡。</p><p>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的哪一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p><p>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B.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p><p>C.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p><p>D.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 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特性,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该选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B符合题意;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如蜜蜂采蜜,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C不符合题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p><p>B. 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p><p>C.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p><p>D. 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有毒蔗蟾就是外来物种,虽然控制住了甘蔗害虫,但是也带来泛滥成灾的弊端,所以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就是生态平衡,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食肉动物,应该属于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此项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若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即使对人类有害的老鼠,若将其捕杀,那么与老鼠相关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见,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故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尾松纯林容易受到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大发生。这是因为( )</p><p>A.松毛虫只能在马尾松纯林中生活</p><p>B.混交林中,食物链食物网复杂,可能有多种松毛虫的天敌控制松毛虫的增长。</p><p>C.马尾松纯林中营养较多</p><p>D.马尾松纯林中的环境更适合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从国外旅游回 来,带回一些旅游地的特产水果。当他通过我国海关检查时,这些水果被海关扣留,被告知海关有关从境外携带水果的规定。根据有关生物学知识,分析这位旅游者带入境的水果被海关扣留的原因 (    )</p><p>A. 使我国的水果口味不纯</p><p>B. 超过允许携带的重量</p><p>C. 可能与我国水果杂交,使水果的品种退化</p><p>D. 携带有外来生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给我国果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我国海关检查时,水果全部被扣留最大的可能是涉及到生物入侵,中国将其公布为进口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害虫,对其检疫极其严格,规定“禁止国外生产的水果、蔬菜(仅限蕃茄、茄子、辣椒等)进口,入境检查发现带有水果、蔬莱者,由口岸检验检疫人员没收销毁处理,所以与水果的口味不纯、携带的重量或与地方保护主义等均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携带有外来生物,会造成生物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给我国果业带来毁灭性打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假定一个草原由鹿和狼组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p><p>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上升后又下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一种名为鬼针草的植物,当人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角上常沾上一些鬼针草带刺的“针”,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p><p>A. 毁坏了鬼针草 B. 帮助鬼针草传播种子和果实</p><p>C. 人对鬼针草不会产生作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鬼针草,当人在草丛中行走时,裤脚上常被沾上一些鬼针草的带刺的“针”,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帮助鬼针草传播种子和果实,扩大了鬼针草的分布范围。<br />故选B。</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恒定不变的。(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故题干的叙述是错误的。</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的海洋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海洋鱼类资源,应该多捕鱼。 ( )</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我国的海洋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幼鱼 ,所以要设立禁渔期。</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人类非常有用的动物可以让其无限增长。</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人类非常有用的动物也不能无限增长.</p><p>故答案为:×</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口的剧增致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剧。某处松树林内的鸟类资源遭人类大量猎杀,导致松毛虫大量繁殖,对松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为此,人们向该松林投入大量人工饲养的喜鹊,使松毛虫的数量很快得到了控制,拯救了松林。请回答:</p><p>(1)鸟类的减少引起松毛虫增多,使松林受害,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该松林原有的_______。</p><p>(2)喜鹊和松毛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题中控制松毛虫的方法叫_______。</p><p>(3)影响松树生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p><p>(4)写出题中描述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生态平衡 捕食 生物防治 松毛虫、喜鹊、松树 松树→松毛虫→喜鹊</p><p>【解析】(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松树→松毛虫→鸟类(喜鹊)是该松树林中一条食物链。由于人类对鸟资源的破坏,使鸟类减少,松毛虫没有天敌控制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导致松树林受害,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br />(2)喜鹊以松毛虫为食,所以二者是捕食关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所以题中控制松毛虫的方法叫生物防治。</p><p>(3)由食物链“松树→松毛虫→喜鹊”可知,影响松毛虫生长的生物因素有松树、喜鹊、松毛虫。<br />(4)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书写食物链格式: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题中描述了一条食物链是松树→松毛虫→喜鹊。</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在某牧场,科研人员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p><p>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在草原上,昆虫、鸟、兔、微生物等。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这个试验说明他们仅仅看到了鸟这个生物因素,而没有从整体去看生物与环境,其实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p><p>【解析】在草原上生活着昆虫、鸟、兔、微生物等。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试验说明他们仅仅看到了鸟这个生物因素,而没有从整体去看生物与环境,其实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p><p>(1)以下是我国生态农业的例子。</p><p>资料一:广东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华北地区利用杉毛虫、显眼蜂防治玉米螟,可以代替农药。</p><p>资料二:在我国很多农村,沼气池与猪圈相通,猪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养鸡,下层养猪,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大棚,棚内种菜,形成了一种“鸡——猪——沼气——菜”的小型循环系统。</p><p>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一下问题:</p><p>①段资料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_____</p><p>②资料中提到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______</p><p>③以上两例,更能体现生态平衡的是哪个?为什么?______</p><p>④以上两例运用到了什么生态知识?_______</p><p>(2)阅读有关凯巴森林的资料,分析并讨论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p><p>在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每当黑尾鹿的数量增加,就需要森林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造成森林中的植被减少;但是黑尾鹿数量的增加却为森林中的肉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丰富的食物使美洲狮、狼、郊狼等动物的数量增加,肉食动物数量增加又致使黑尾鹿数量下降,从而又使森林植被得到恢复。</p><p>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为了保护黑尾鹿,严禁在林区内捕杀黑尾鹿,但允许猎人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野兽。到1925年,这个森林中的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杀掉了。没有了天敌,黑尾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森林中鹿的数量一度达到了10万只。人类保护鹿群的目的实现了。</p><p>但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1925年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连续减少。1930年,鹿群数量减少到2.5万只,到1940年,仅存8000只,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p><p>请思考回答:</p><p>①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____</p><p>②1925年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会连续减少?__________</p><p>③什么因素导致凯巴森林发生这种变化?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稻纵卷叶螟、杉毛虫、显眼蜂、玉米螟、鸡、猪 是 资料二。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 生态平衡 由于没有肉食动物,黑尾鹿大量繁殖,数量迅猛增加,植物遭到严重损毁再加上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黑尾鹿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连续减少 人的不正确干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p><p>(1)①动物一般都能自由运动,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异养。两段资料中,提到的动物有:稻纵卷叶螟、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鸡、猪。<br />②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稻纵卷叶螟、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鸡、猪以植物或动物为食,都是消费者。<br />③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能维持生态平衡。因此以上两例,更能体现生态平衡的是资料二,因为有生产者(菜)、消费者(鸡、猪)、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成分,而资料一只是体现了食物链即吃与被吃的关系。<br />④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是赤眼蜂将卵产在螟的卵块中,幼虫取食卵黄,化蛹,并引起寄主死亡。成虫羽化后咬破寄主卵壳外出自由生活。因此赤眼蜂与螟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即食物链。如玉米→玉米螟→赤眼蜂。生态农业的原理是延长了食物链,使物质能量等到循环利用,并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因此以上两例运用到的生态知识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p><p>(2)①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就处于生态平衡状态。</p><p>②1925年后,由于没有肉食动物,黑尾鹿大量繁殖,数量迅猛增加,植物遭到严重损毁再加上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黑尾鹿的数量不再增加而是连续减少。</p><p>③人的不正确干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凯巴森林发生这种变化。</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