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1:50:47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六章第一节 食物链 同步测试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一河流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中,哪一类生物数量最少?</p><p>A.浮游植物                    B.浮游动物</p><p>C.肉食小型鱼                  D.肉食大型鱼</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或是遗迹;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捕食系形成的链状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就形成了食物网,一般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向后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至少由2—3个环节组成,在食物链中起点生产者,生物数量最多,越向后生物的数量越少。图中可以看出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数量最多,其次是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和肉食大型备,越到后面生物数量最少。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p>A. 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p><p>B. 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p><p>C. 生态系统中,螳螂、蝉和黄雀的数量相似,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p><p>D. 蝉、螳螂和黄雀三者之间是竞争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螳螂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因此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螳螂→蝉→黄雀,而不是螳螂→蝉→黄雀,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黄雀.因此螳螂、蝉和黄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黄雀的数量最少,C错误;在此生态系统中,谚语中概括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且黄雀捕食螳螂,螳螂捕食蝉,它们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防治是现在及今后农、林、牧业防治害虫的主要方法,现在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及以菌治虫等措施,除下列哪一项外都是其优点 (     )</p><p>A. 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p><p>B. 自然界中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能用生物防治来消灭</p><p>C. 可以节省防害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p><p>D. 减少生产环节,降低开发成本且治虫的效果可持续</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生物防治的认识.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p><p>解: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害虫的天敌能不断繁殖后代,长期地控制害虫,但效果一般较化学防治慢,对急需防治的突发危害不易快速控制.因此,自然界中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能用生物防治来消灭的叙述是不正确的.</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td style="width:108.8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动   物</p></td><td style="width:55.0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甲</p></td><td style="width:55.1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乙</p></td><td style="width:55.1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丙</p></td></tr><tr><td style="width:108.8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p></td><td style="width:55.0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2</p></td><td style="width:55.1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5</p></td><td style="width:55.1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right:5.03pt; padding-left: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5</p></td></tr></table><p>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光,兔的数量将会:</p><p>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p><p>C. 保持相对稳定    D. 先上升,后下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p><p>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兔→狐的食物链中,把狐杀绝会使兔的数量增加,从而使植物(兔的食物)减少,以兔为食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会随着植物的减少而减少,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若食物链“草→虫→鸟→鹰”所在的环境被某重金属汞污染,则哪一项的体内重金属汞积累最多</p><p>A. 鹰    B. 虫    C. 鸟    D. 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p><p>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草→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是最高级消费者,则鹰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农民养猫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p><p>B. 猫的数量增加了,田鼠的数量就会减少</p><p>C. 猫的数量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p><p>D. “农作物→田鼠→猫”组成了一条食物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猫的数量减少,捕食的田鼠数量增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p><p>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p><p>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蛇→鹰→食虫鸟→蚱蜢→草</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草→蚱蜢→食虫鸟→蛇→鹰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某同学依据此生态系统书写了四条食物链,其中正确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4/09/ad5e4f31/SYS201904240925206570864013_ST/SYS201904240925206570864013_ST.001.png" width="302" height="1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鹰→蛇→鼠→草    B. 草→鼠→蛇→鹰</p><p>C. 草→鼠→蛇    D. 土壤→草→鼠→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书写食物链时一要注意完整性,起点是生产者——植物;二要注意方向性,箭头指向右面,第二种生物多数是植食性动物;三要注意范围性,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p><p>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遵循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打破食物链</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人为地对生态系统施加干扰,就会破坏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而形成的这种关系。在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可能打破原来的平衡。</p><p>在天然牧草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因此,在牧草区,用网子将牧草罩住后,草的叶子几乎被昆虫吃光了,因而没能得到预想的草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     与     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     .</p></div></div>
<div><p>【答案】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p><p>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的主渠道.</p><p>故答案为: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食物链的开始总是植物,即食物链是从_________开始的,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生产者  分解者</p><p>【解析】试题分析: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及既能以植物为食也能以动物为食的杂食性动物。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即不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学习小组调查了A、B两区稻田,统计了稻飞虱(水稻的害虫)和青蛙(稻飞虱的天敌)的数量变化情况,并绘制成如下曲线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2/d35742ca/SYS201712302251238915558326_ST/SYS201712302251238915558326_ST.001.png" width="322"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写出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p><p>(2)从图中Ⅰ点开始,A区稻飞虱逐渐减少。请分析找出期中的一项原因。</p><p>(3)B区施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①稻飞虱的数量增长至比施药前还多,为什么?</p><p>②青蛙为什么会减少?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p><p>(4)上述调查表明:生物治虫和杀虫剂治虫,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水稻→稻飞虱→青蛙</p><p>(2)青蛙数量增加</p><p>(3)农药的使用毒杀了青蛙,并对稻螟进行了选择,存活的抗药性稻螟没有了天敌而迅速增加   农药的使用和稻飞虱的减少</p><p>(4)生物防治</p><p>【解析】</p><p>试题分析: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的食物链为水稻→稻飞虱→青蛙。青蛙是稻飞虱的天敌,青蛙数量增加,导致稻飞虱的数目减少。B区使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稻螟的数量增长至比使用前还多的原因是农药的使用毒杀了青蛙,并对稻螟进行了选择,存活的抗药性稻螟没有了天敌而数量迅速增加。农药的使用毒杀了青蛙,并对稻螟进行了选择,存活的抗药性稻螟没有了天敌而迅速增加。大量使用杀虫剂导致青蛙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稻飞虱的数量减少,导致青蛙的食物不足导致青蛙的数量减少。生物防治效果更好,因为合理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保护环境。</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科版七级上册生物 第六章第一节 食物链 同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