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三章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下列叔述不正确的是</p><p>A.臂骼肌有受刺撤而收缩的特性 B.骨骼肌的两端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p><p>C.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 D.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互配合活动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综上所述,骨骼肌的两端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完成摘苹果动作的步骤,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p><p>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 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③骨绕关节转动 ④骨骼肌收缩</p><p>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p><p>运动的产生: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对于完成摘苹果动作的步骤是②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③骨绕关节转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骨骼肌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 一块骨骼肌能完成一个动作 B. 一块骨骼肌附着在一块骨上</p><p>C. 一块骨骼肌的特征是能收缩 D. 一块骨骼肌属于一种肌肉组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一块骨骼肌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才能牵引所附着的骨,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完成运动,骨骼肌受到刺激具有收缩的特性。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p><p>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一组肌肉收缩时,另一组舒张.最简单的动作也至少需要两块骨骼肌协作完成,故A错误;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绕关节完成运动,故B错误;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故C正确;一块骨骼肌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器官,故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 )</p><p>A. 猴子骑车 B. 鹦鹉学舌 C. 蜘蛛结网 D. 老马识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p><p>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猴子骑车、鹦鹉学舌、老马识途属于学习行为,蜘蛛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的这些行为属于( )</p><p>A. 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p><p>B. 先天性行为和迁徙行为</p><p>C. 学习行为和防御行为</p><p>D. 学习行为和迁徙行为</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是指蜜蜂一出生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体现了蜜蜂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因此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的行为还属于社群行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p><p>A. 老虎踩着出发时的脚印归来</p><p>B. 蚂蚁根据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p><p>C. 警犬通过嗅觉找到藏匿的罪犯</p><p>D. 小动物闻到老虎的气味纷纷逃避</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信息交流即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故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p><p>A. 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果实、种子</p><p>B. 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p><p>C. 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p>D. 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小组的同学看到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2/09/5689d536/SYS201904220924272665772364_ST/SYS201904220924272665772364_ST.001.png" width="168" height="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因为杠杆不平衡,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④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是最多的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p><p>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大量杀鼠后会使蛇缺少食物而饿死,引起狐、鹰的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p><p>①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为标杆不平衡,表示鼠的数量多,蛇的数量较少,鼠的营养级低数量多,蛇的营养级高数量少,符合物质流动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②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故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③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位于食物链的首端,是食物链的开始,根据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的,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老鼠就会由于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老鼠吃草籽、啃食草根、挖洞破坏草原,老鼠过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项作用( )</p><p>A. 维持生态平衡 B.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p>C. 帮助植物传粉 D.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综上所述,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种名为鬼针草的植物,当动物在草丛中行走时,身上常被粘上一些带刺的“针”,动物在这一过程中起的作用是( )</p><p>A.毁坏了鬼针草 B.帮助鬼针草传播种子</p><p>C.贮存了食物 D.调节了生态平衡</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很多,各种植物传播种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这正体现了植物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如,有些植物的果实表面有刺毛或黏液,能够黏附在动物的体表传播;有些植物的果实颜色鲜艳,有香甜的浆液或果肉,能够诱使动物来吃,果实被吃下后,不少种子能够随粪便排出而传播。</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每个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蚁后的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蚁的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能是筑巢、觅食、护卵、饲喂幼蚁、保卫等.根据动物的行为 特点,结合如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adc8109d/SYS201712310133034117712547_ST/SYS201712310133034117712547_ST.001.png" width="279" height="1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蚂蚁的身体由很多____________构成. </p><p>(2)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它靠___________(填“语言”“动作”或“气味”)传递信息.小明说:“像妈蚁这样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p><p>(3)像蚂蚁一样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这是__________________行为的重要特征.哪些动物像蚂蚁一样营社群生活?请再举2例:_____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 体节 气味 社会 蜜蜂 狒狒</p><p>【解析】(1)蚂蚁的身体由很多 体节构成,属于节肢动物;(2)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蜜蜂、狒狒、猴群等动物像蚂蚁一样有明确的分工,前提是必须能随时就行交流,故正确;(3)蜜蜂、狒狒、猴群等动物像蚂蚁一样有明确的分工,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的社群生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为伸肘和屈肘动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2/09/5689d536/SYS201904220924275738339576_ST/SYS201904220924275738339576_ST.001.png" width="293" height="1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1)一块骨骼肌包括[ ]______、[ ]________两部分,它具有________的特性。</p><p>(2)图中肌肉③是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p><p>(3)图A是__________动作。这时,肌肉④处于________状态,肌肉③处于________状态。</p><p>(4)图B是__________动作。这时,肌肉③处于________状态,肌肉④处于________状态。</p><p>(5)通过对两种动作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①肌腹②肌腱收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肘收缩舒张屈肘收缩舒张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p><p>【解析】</p><p>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腱呈白色,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很坚韧。一般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没有收缩能力;肌腹呈红色,位于骨骼肌的中间,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柔软而富有弹性,在受到刺激时能够收缩。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在人体内骨骼肌接受的刺激来自于神经。当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p><p>(1)骨骼肌包括①肌腹和②肌腱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①肌腹,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中间部分是②肌腱,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腹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骨骼肌具有收缩的特性。</p><p>(2)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人体在屈肘和伸肘时,是图中③肱二头肌和④肱三头肌牵动尺骨和桡骨绕肘关节转动而完成的。</p><p>(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图A是伸肘动作。这时,肌肉④处于收缩状态,肌肉③处于舒张状态。</p><p>(4)通过(3)小题分析可知,图B是屈肘动作。这时,肌肉③处于收缩状态,肌肉④处于舒张状态。</p><p>(5)通过对两种动作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下图,认真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1a9239c7/SYS201712310100494534709260_ST/SYS201712310100494534709260_ST.001.png" width="266"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大多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选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中摄取①__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这些物质有的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②_______气体等物质;其粪便和遗体中的这些物质经分解也能产生气体②,以及③__________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________利用。可见,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p><p>(2)除了上述作用外,动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哪些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点)。</p><p> </p></div></div>
<div><p>【答案】 (1)消费者 有机物 二氧化碳 无机盐和水 绿色植物 促进物质循环 (2)维持生态平衡、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合理即可)</p><p>【解析】(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扮演者消费者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①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②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②二氧化碳、以及③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r />(2)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①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同学们养过蚕吗?蚕宝宝吐出的丝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经有4000年了。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蚕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p><p>(1)提出问题:蚕只吃桑叶,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p><p>(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制订计划:</p><p>实验用蚕的来源:①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小蚕。</p><p>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______(填序号),你的理由是________。</p><p>(4)该实验的变量:____________。</p><p>(5)设计实验:请你选择出作为该实验的材料(____)</p><p>A.桑叶和白菜叶 B.菠菜叶和油菜叶</p><p>(6)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____)</p><p>A.用1只蚕 B.用10只蚕</p><p>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7)实施计划:(略)。</p><p>(8)得出结论:如果你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9)表达与交流:(略)。</p></div></div>
<div><p>【答案】蚕只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②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叶的种类不同AB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蚕只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提出问题: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p><p>(2)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探究问题可以假设: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p><p>(3)实验用的蚕的来源: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使用刚孵化的小蚕进行实验,理由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 </p><p>(4)准备几种植物的叶片如桑叶、白菜叶等,看蚕更趋向哪儿取食。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只有植物叶片的种类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叶片的种类不同是实验变量。 </p><p>(5)设计实验:根据探究“蚕总是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因此实验材料中必须有桑叶,所以应该选择出A组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p><p>(6)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因此,每一组蚕的数量应该选择10只以上,故选B。理由是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和偶然性。 </p><p>(8)如果蚕只吃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那么结论就是蚕吃桑叶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