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1:37:07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步测试卷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p><p>A. 生物圈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B.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p>C. 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水陆环境</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p><p>A. 大气圈    B. 水圈</p><p>C. 岩石圈    D. 无法确定</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可见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p><p>A. 营养结构简单</p><p>B. 分解者功能弱</p><p>C. 容易出现环境污染</p><p>D.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很弱.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p><p>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很弱;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p><p>A. 草原生态系统</p><p>B. 农田生态系统</p><p>C. 森林生态系统</p><p>D. 海洋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态系统根据人的因素可以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根据地理因素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p><p>人工的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即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在栽培和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寒温带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p><p>A. 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p><p>B. 其他地区的植物释放的氧气,可以流动到这里</p><p>C. 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下降</p><p>D. 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贮存到冬季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人的体温是恒定的,因此到冬季呼吸作用也不会下降。虽然冬天寒冷,人们在室内的活动较多,但也要呼吸。所以A、C选项是不正确的。本题应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来分析,在生物圈中大气是在不停地流动着,夏季植物释放出的氧气,不能贮存到冬季;冬季寒温带地区虽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他温暖地区的植物在不断释放出氧气,这些氧气随大气的流动,来到寒温带地区。所以,这里的人们不会感到缺氧。这说明生物圈是个统一的整体。</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p><p>A. 城市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p><p>C. 森林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生存的“立足点”的是(    )</p><p>A. 岩石圈</p><p>B. 大气圈</p><p>C. 水圈</p><p>D. 一样多</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是</p><p>A. 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p><p>B.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p><p>C. 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p><p>D. 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会造成土壤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使得温室效应更为严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能(  )</p><p>A.净化空气        B.过滤尘埃        C.降低噪声        D.涵养水源</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体现了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这些泥沙流入江河,进而淤塞水库,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养水源,降雨量的70%要渗流到地下,由于森林蒸腾作用巨大,散失的水分特多,森林地区空气湿度大,降水多,体现了无雨它能“吐”,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行为与举措中,有利于保护和恢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p><p>A. 大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p><p>B. 保护生物资源,防治污染</p><p>C. 退耕还林、还草</p><p>D. 进一步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解答时可以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原因、根本目的方面来切入,熟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根本目的。</p><p>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为此,国家决定在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区、西部山区的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要退耕还草、还林。林区以及广大草原地区,已经开垦的农田,必须退耕,适于发展林业的植树,适于发展牧业的种草,使那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鼓励居民改善自己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环境条件。这一举措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方式,初步达到了保护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水平的双重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故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请分析回答:</p><p>(1)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除了上述场景中的生物,还应包括______。</p><p>(2)请根据上述场景中的描述,用文字和箭头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注:水鸟为杂食性动物)。</p><p>(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p>(4)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______。</p><p>(5)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有利于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_____。</p><p>(6)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______。</p></div></div>
<div><p>【答案】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7/09/da454b2c/SYS201904270922224815751282_DA/SYS201904270922224815751282_DA.001.png" width="210" height="1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营养结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消耗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适应环境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p><p>【解析】</p><p>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各种细菌和真菌等,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p><p>(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文中芦苇、水草是生产者、鱼、水鸟、野兔、鹰等动物是消费者,因此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还应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7/09/da454b2c/SYS201904270922224815751282_DA/SYS201904270922224815751282_DA.002.png" width="221"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br />&#xa0;(3)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食物网。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p>(4)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p><p>(5)动物必须适应性环境才能生存。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与环境相似,有利于保护自己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p><p>(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因此,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生物七级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步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