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1:29:2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步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是(   )</p><p>A. 看菌落的颜色    B. 看菌落的形态</p><p>C. 看菌落的体积    D. 看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br />真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因此,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用牛肉汁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制作成培养基,可以作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材料,原因是培养基为</p><p>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提供了</p><p>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常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琼脂是制作培养基的常用 凝固材料;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 温培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被后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p><p>A. 列文·虎克    B. 巴斯德    C. 弗莱明    D. 达尔文</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5/09/df4da42d/SYS201904250922388560231657_DA/SYS201904250922388560231657_DA.001.png" width="192" height="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如图是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图,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故B正确。<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将硬币放在细菌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此过程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     )</p><p>A. 灭菌    B. 接种    C. 培养    D. 计数</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一种因素容易增加棉被上细菌的数量(  )</p><p>A. 关紧卧室的窗户    B. 在太阳下晒</p><p>C. 用开水煮    D. 用有杀菌成分的洗衣粉洗涤</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说明这些粮食、衣物和皮鞋上有霉菌滋生,“长毛”是霉菌在粮食、衣物和皮鞋上面的利用有机物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据此可知,BCD等措施都可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关闭门窗不利于通风换气,不利于干燥,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是:首先配制_________,然后进行___________,冷却后,进行________,然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p></div></div>
<div><p>【答案】培养基 高温灭菌接种</p><p>【解析】</p><p>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p><p>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高温灭菌;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接种:将细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再进行接种。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环境或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因此,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是:首先配制培养基,然后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进行接种,然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模拟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费莱明所进行的探索过程。</p><p>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细菌培养基中,偶尔发现青霉菌,在其周围无细菌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p><p>Ⅰ.提出问题:略</p><p>Ⅱ.进行实验:把含青霉菌的培养液放入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观察这种培养基对细菌生长的影响。</p><p>Ⅲ.实验结果:这种培养基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p><p>Ⅳ.结论:费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这种抑菌物质,分析它的化学结构,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p><p>请回答:</p><p>(1)关于这一实验的下列假设,最为恰当的是(_____)</p><p>A.青霉菌产生了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p><p>C.青霉菌可能吞噬了细菌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p><p>(2)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基或者培养液中其他物质引起的,则应设计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是:将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加入培养基中,观察对细菌的影响。</p><p>(3)如果对照实验的结果为细菌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产生了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p><p>(4)青霉菌和细菌在结构上不同的是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D  对照实验  不含青霉菌  青霉菌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p><p>【解析】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p><p>(1)弗莱明在进行实验之前,对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生长进行了假设,该假设是: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故选D。</p><p>(2)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或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引起的,则应设计对照实验,方法是设置一组不加青霉素培养液的培养基,看上面有无细菌生长,这一组就是对照组。实验变量是:是否有青霉素。</p><p>(3)若对照组实验结果为有细菌生长,则整个实验的结论是青霉菌产生了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p><p>(4)青霉属于真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而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形成的细胞核组成。因此,青霉菌和细菌在结构上不同的是细菌没有形成的细胞核。</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p><p>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p><p>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p><p>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p><p>(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 。    </p><p>(3)方案二中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组的被分解。    </p><p>(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________,原因是该方案符合________原则。    </p><p>(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________条件。</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细菌  乙组   丙  方案一  唯一变量  水分</p><p>【解析】(1)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因此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p><p>(2)在方案一中,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因此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否接种细菌,探究实验中不能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此实验中消除这些因素的做法是取同种树的等量落叶。</p><p>(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有两个,分别是细菌和落叶类型(或细菌和落叶),经过一段时间后,接种细菌的丙组的落叶会被细菌分解,有腐烂现象,丁组的落叶没有接种细菌,不会出现腐烂现象。因此,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丙组的被分解。</p><p>(4)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否接种细菌,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除了是否接种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一,原因是该方案符合变量唯一(或单一变量)。</p><p>(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八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