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1:22:3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同步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诗文或谚语蕴含了生物学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p><p>A.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p><p>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p><p>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p><p>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p><p>“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草和豆苗之间争夺阳光和水分、无机盐等资源,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故A正确;“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故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大树→蝉→螳螂→黄雀,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故C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实例中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p><p>A. 鸟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生活</p><p>B. 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水中生活</p><p>C. 浮水植物的气孔大部分分布在叶片上表皮</p><p>D. 缺少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适于空中飞行,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等,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错误;硼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硼对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有特殊作用,因此,对防治油菜“花而不实”,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p><p>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p><p>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3月20日龙卷风携带冰雹袭击了广东东莞,造成1死2伤,为掌握龙卷风和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p><p>A. 模拟实验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观察法</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为掌握旱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模拟实验: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该选项不符合题意;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该选项不符合题意;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实验操作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p>A. 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时,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是“d”</p><p>B. 进行探究实验时,实验的结果有时与提出的假设并不一致</p><p>C.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数目就越多</p><p>D.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进行测量,若因时间等因素限制,可以只测量1次,就能获得可靠的数据</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b”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q”,A错误;<br />探究实验时,做出的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以实验的结果有时与提出的假设并不一致,B正确;<br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越少,不是越多,C错误;<br />在实验过程中,应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实验结论才更可靠,不能只测量1次,具有偶然性,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甜度对蚂蚁取食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2/09/a9ca2224/SYS201905020931500775613180_ST/SYS201905020931500775613180_ST.001.png" width="468" height="10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    B. B    C. C    D. D</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p><p>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甜度对蚂蚁取食的影响”的唯一变量是甜度。除甜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蚂蚁的数量、亮度、温度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B甜食。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p><p>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为食。有人针对此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p><p>(1)你对这一问题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探究的结果。</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3/26/10/d01e8f89/SYS201903261005295195286282_ST/SYS201903261005295195286282_ST.001.png" width="305" height="1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选择的两个观测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分析表中记录的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p><p>(4)该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  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  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为食  有没有蚂蚁栖居  金合欢幼苗10个月的存活率  金合欢幼苗生长的高度  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利  相互依赖(或相互影响)</p><p>【解析】(1)根据问题,我们可以作出假设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假设的依据是,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为食,可能会对金合欢的嫩叶造成不利的影响。</p><p>(2)表中统计的是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和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在相同时间内增长的高度,对和金合欢幼苗的存活率的影响,因此,比那里就是有没有蚂蚁栖居。因此研究人员选择的两个观测点分别是金合欢幼苗10个月的存活率和金合欢幼苗生长的高度。</p><p>(3)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在10个月内的存活率和幼苗生长的高度都要比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高,因此,得出结论: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利。</p><p>(4)蚂蚁的栖居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利,金合欢为蚂蚁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因此,可以看出,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生态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1/10/c811e5ae/SYS201904111026372203578873_ST/SYS201904111026372203578873_ST.001.png" width="276"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碳循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分析如图能量传递的过程,可以推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假如图中的狐狸被全部捕杀,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p><p>(3)一般地,构成成分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在食物网中能够__________的生物越多,因而自动调节能力越强。</p></div></div>
<div><p>【答案】  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氧化碳  有机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受空间和食物的限制  相互替代</p><p>【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消费者)直接以植物(生产者)为食,它们又是肉食性动物的食物;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它们形成的食物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往往有多种食物,同时一种植物或动物又为多种动物所捕食,这样不同的食物链便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碳从大气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又通过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流向大气,完成碳循环,所以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流动的,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流动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的太阳能,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分解,进行物质循环;(2)生物的数量和获得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地捕杀狐狸,则兔因捕食者大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但不会无限增加,原因是草减少限制兔增加、还有该生态系统的空间是有限的,限制兔不会无限增加;(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相互替代的生物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同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1/10/c811e5ae/SYS201904111026370891306025_ST/SYS201904111026370891306025_ST.001.png" width="401" height="1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家禽、家畜、人属于 ___________成分,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食用菌属于___________成分 。</p><p>(2)如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水被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过一段时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应该是____________。</p><p>(3)农作物秸秆的碎屑、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 , 可以作为培养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蘑菇、木耳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___________繁殖后代。</p><p>(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简单,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因此其____________弱于森林生态系统。</p><p>(5)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____________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多途径的利用农作物可使其储存的能量更多地被人类利用。</p></div></div>
<div><p>【答案】  消费者  分解者  人  有机物  孢子  自动调节能力  光合作用</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和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是指人和动物,以绿色植物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为食物来源;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遗迹;阳光、空气等为非生物因素。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因营养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起点是生产者,数量最多,其次是消费者,一般食物链至少2—3个环节组成,箭头指向后的消费者,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向后传递,越向后获得的能量越少。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同时食物链是保持动态平衡,当某一个环节减少,前一个环节的生物的数量增加,后一个环节的数量减少,不断地进行调节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是生产者,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能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是光合作用,为植物、动植物提供能量、食物来源;家畜家离、人属于消费者;甲烷细菌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秸杆等为无机物并回归到自然环境中,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两条食物链,人是最高等的,体内蓄毒最多。森林生态系统植被丰富,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调节能力较强;农田生态系统植物单一,种类较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l)在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家禽、家畜、人属于消费者,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2)如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水被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过一段时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应该是人(3)农作物秸秆的碎屑、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培养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蘑菇、木耳可以通过大量的孢子繁殖后代。(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简单,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少,因此其调节能力弱于森林生态系统。(5)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多途径的利用农作物可使其储存的能量更多地被人类利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七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同步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