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测试卷
题型:※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的物质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p><p>A. 二氧化碳、牵牛花、苹果 B. 煤炭、鸟、真菌</p><p>C. 土壤、小草、柳树 D. 母鸡、酵母菌、病毒</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二氧化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牵牛花、苹果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煤炭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鸟、真菌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错误;土壤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小草、柳树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C错误;母鸡、酵母菌、病毒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 )</p><p>A. 生长发育 B. 新陈代谢 C. 繁殖 D. 遗传变异</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有特征的是()</p><p>A.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B.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p><p>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能制造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绿色植物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选项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 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需要呼吸</p><p>B. 母鸡下蛋属于繁殖</p><p>C. 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任何反应</p><p>D. 病毒有细胞结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母鸡下蛋是产卵的,属于繁殖行为,B正确;植物也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C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p><p>A.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p><p>B. 物种退化</p><p>C. 食物链中弱肉强食</p><p>D.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p><p>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缩小和丧失。故A符合题意;</p><p>物种退化,会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再增强,不会引起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故B不合题意;</p><p>食物链中弱肉强食,是生物间的一种相互选择,会使它们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不会引起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故C不合题意;</p><p>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只会引起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也不会引起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故D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同的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 )</p><p>A. 土壤类型 B. 温度</p><p>C. 湿度 D. 以上三项均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p><p>A.森林和草原 B.陆生植物和人</p><p>C.陆生动植物、真菌、细菌 D.陆生动植物、细菌、真菌和人</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p><p>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p><p>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解: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的是鸟类的生殖现象.</p><p>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描写的是生物生长发育.(红豆的枝条是由叶芽发育形成的)</p><p>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的是自然现象.</p><p>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动物的群聚现象.</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学习合作小组在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出现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p><p>A. 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p><p>B. 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p><p>C. 同种的生物都是完全一样的</p><p>D. 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故选项A错误;</p><p>B、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无氧呼吸的生物并不需要吸入氧气,故选项B错误;</p><p>C、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完全一样的生物并不存在,故选项C错误;</p><p>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的特征,故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动物学家用望远镜观察鸟类在树上筑巢,并将鸟的行为作详细的记录。这种研究生物行为的方法是( )</p><p>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描写记录法</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动物学家用望远镜观察鸟类在树上筑巢,并将鸟的行为作详细的记录。属于观察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p><p>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可见“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属猜想假设。</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能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下列有关叙述中不可行的是( )</p><p>A. 重新进行假设 B. 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探究计划</p><p>C. 改变探究方法 D. 改进实验条件、器具或材料</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 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能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探究计划,改变探究方法,改进实验条件、器具或材料重新进行实验;而不必重新进行假设。</p><p>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p><p>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测量法 D. 调查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由于突然停电导致视野偏暗,班里的同学采取如下措施合理的是</p><p>A. 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B. 调节粗准焦螺旋 C. 换用高倍镜 D. 用更大的光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的作用,故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减弱了到达视野的光线的强度,A错误;</p><p>调节粗准焦螺旋不能增大到达视野的光线的强度,B错误;</p><p>倍数较大的物镜,只能增大放大的倍数,不改变光线的强度和数量,C错误;</p><p>扩大光圈或利用更大的光圈,可以增多进入视野的光线的数量,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写在纸片上的“b”字母时,物像是( )</p><p>A. b B. d C. p D. q</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倒立”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是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用低倍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清晰物象,这时如果转动转换器改用高倍镜,下列情况一般不会出现的是()</p><p>A. 视野内的细胞变少、变大了 B. 视野变亮了</p><p>C. 物象变模糊了 D. 物象不在视野中央</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大,体积变大,视野变得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p><p>当用低倍镜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清晰物像,如果转动转换器改用高倍镜观察时,这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少,体积增大,A会出现;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光线进去的少,光线会变暗,B不会出现;由于物像变大了,所以可能物像变得模糊了,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获得更加清晰的物像,C会出现;由于细胞的体积增大,故细胞的数目会减少,故物像可能不在视野的中央了,D会出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p><p>①取镜 ②低倍镜观察 ③安放装片 ④安放镜头 ⑤高倍镜观察 ⑥安放 ⑦对光</p><p>A. ①②③⑤⑦⑥④ B. ①⑥④⑤⑦②③ C. ①⑥④⑦③②⑤ D. ①⑥⑦③②④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收镜:使用完后,整理好,把显微镜放回原处。所以正确的步骤是:①⑥④⑦③②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步骤是()</p><p>①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p><p>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p><p>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p><p>④看到物象时,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p><p>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安装装片、调焦、收放。</p><p>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①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④看到物像时,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应使下列哪项中的部件成一条直线( )</p><p>A. 目镜、物镜、通光孔 B. 物镜、目镜、转换器</p><p>C. 物镜、镜筒、目镜、载物台 D. 目镜、物镜、镜筒</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在使用显微镜时,反光镜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人眼的。目镜和物镜是安装在镜筒上的,因而镜筒也要在这条直线上。通光孔位于载物台上,转换器是调节物镜的结构;只要“通光孔、目镜和物镜三点一线”,即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猫和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它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是哪种基本特征。</p><p>(1)小猫找食吃,这种现象属于_____</p><p>(2)小猫长成大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p><p>(3)猫生小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p><p>(4)猫生猫,鼠生鼠,这种现象属于______</p><p>(5)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p><p>(6)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属于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繁殖现象 遗传现象 变异现象 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p><p>【解析】</p><p>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1)小猫找食吃,这种现象属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p><p>(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和发育。<br />(3)猫生小猫属于繁殖现象。<br />(4)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br />(5)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如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现象。<br />(6)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__________,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__________;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问题 假设 计划</p><p>【解析】试题分析: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土壤类型温度湿度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p><p>【解析】</p><p>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一定的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p><p>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才能生存;若栖息环境被破坏,生物不能获得食物将无法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称为生物圈,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集中生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p></div></div>
<div><p>【答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厚度100米</p><p>【解析】</p><p>在地球上,我们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厚度100米的范围内。</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同学进行了下列“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活动。请你把他的这些活动分别归到科学探究过程的相应步骤中去。</p><p>A温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B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C温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它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D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E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放入解剖盘中央。F统计在无冰块的一侧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G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的数目多,支持了假设。</p><p>(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7)成功关键的一步;</p></div></div>
<div><p>【答案】ACEDFGBE</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要注意设计唯一变量,因为探究的是温度对鼠妇生活影响,故变量应该为温度,其他条件保持一致。</p><p>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br />(1)提出问题:A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p><p>(2)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此实验的假设为:C温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br />(3)制定计划:根据假设制定科学的探究方案,即E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放到解剖盘的中央。 <br />(4)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即D按实验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F统计鼠妇在有无冰块的一侧的数目,统计10次。<br />(5)得出结论:根据实施计划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即G发现解剖盘无冰块的一侧鼠妇数目多,支持了假设。<br />(6)表达交流:B向全班同学汇报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p><p>(7)成功关键的一步: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即E设计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依次放到解剖盘的中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是一项关于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调查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问题: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26.7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因</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偷猎</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栖息地的丧失</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外来物种</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其他原因</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哺乳动物</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1%</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2%</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7%</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p></td></tr><tr style="height:12.7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鸟类</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0%</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p></td><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p></td></tr></table><p> </p><p>(1)资料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p><p>(2)请你给出造成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数据差异的合理解释。 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鸟类受威胁的主要 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鸟类一般生活在森林中,营树栖生活,或者傍水而居,栖息地比哺乳动物局限得多, 而且主要取食对象也很局限, 因此栖息地的破坏对鸟类的影响更大;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获利 相对较多,因此哺乳动物是偷猎的主要对象,所以偷猎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更大</p><p>【解析】</p><p>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p><p>(1)从表中可以看出哺乳动物受威胁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占32%、偷猎占31%、外来物种入侵17%、其他原因占20%,表明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偷猎共约占63%;鸟类减少的原因:偷猎使鸟类减少,占威胁鸟类生存原因的20%;栖息地的丧失使鸟类减少,占威胁鸟类生存原因的60%;外来物种使鸟类减少,占威胁鸟类生存原因的哺乳动物12%;其他原因使鸟类减少,占威胁鸟类生存原因的8%,表明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p><p>(2)造成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数据差异的原因有:鸟类一般生活在森林中,营树栖生活,或者傍水而居,栖息地比哺乳动物局限得多, 而且主要取食对象也很局限, 因此栖息地的破坏对鸟类的影响更大;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获利相对较多,因此哺乳动物是偷猎的主要对象,所以偷猎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更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取拿和安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3/09/8a5ed761/SYS201905030934019950128765_ST/SYS201905030934019950128765_ST.001.png" width="192" height="28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取镜时,要一手握[]______,一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的地方,镜座据______7cm左右</p><p>(2)对光要左眼注视[]______,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p><p>(3)安放装片放置玻片标本的是[]______,其中央有一个圆孔叫[]______,两旁各有一个[]______。下面遮光器上大小不同的圆孔叫做______</p><p>(4)观察从侧面注视[]______,双手同时转动[]______,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玻片2mm处。找到物象后,如果不够清晰,可以调节[]______要想使物象向左上方移动,应该向______方移动装片。如果视野太暗,应转动[]______和[]______,换用______和______</p></div></div>
<div><p>【答案】3镜臂实验台边缘5目镜10载物台11通光孔12压片夹光圈7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左上方13遮光器14反光镜大光圈凹面镜<br /> </p><p>【解析】</p><p>观图可知:1是镜座、2是镜座、3是镜壁、4啊镜筒、5是目镜、6是转换器、7是物镜、8是粗准焦螺旋、9是细准焦螺旋、10是载物台、11是通光孔、12是压片夹、13是遮光器、14是反光镜。</p><p>(1)取镜时,要一手握3镜壁,一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座据实验台边缘7cm左右。<br />(2)对光要左眼注视5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br />(3)安放装片放置玻片标本的是10载物台,其中央有一个圆孔叫11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12压片夹,下面遮光器上大小不同的圆孔叫做光圈。<br />(4)观察从侧面注视7物镜,同时转动8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玻片2mm处。找到物象后,如果不够清晰,可以调节9细准焦螺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如果视野太暗,应转动13遮光器和14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