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1:01:37

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p><p>A. 合作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大鱼、小鱼分别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揭示了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p><p>A. 大肠杆菌    B. 珊瑚    C. 流感病毒    D. 蛔虫</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珊瑚是珊瑚虫的尸体、排泄物等堆积而成,珊瑚不具备生物的特征,所以不属于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p><p>A. 草→羊→狼                 B. 阳光→草→昆虫→蛙</p><p>C. 昆虫→青蛙→蛇             D. 草→兔→狼→细菌</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p><p>A. 溶洞中长高的石笋    B. 会弹钢琴的机器人</p><p>C. 恐龙化石    D. 逐年长高的小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ABC、石笋、机器人、化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p><p>D、小树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显微镜观察洋葱叶内表皮,下列物镜与目镜的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最大的是  (    )</p><p>A. 15×,40×    B. 5×,10×</p><p>C. 15×,10×    D. 10×,4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越大;A选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40=600(倍);B选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C选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10=150(倍);D选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比较后可得,A选项中物镜与目镜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最大,因此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使用显微镜时,当光线比较暗,我们应该怎么使用反光镜和遮光器(   )</p><p>A. 平面镜、大光圈  B. 凹面镜、大光圈  C. 平面镜、小光圈   D. 凹面镜 小光圈</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使用显微镜时,如发现视野过暗,应选用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来调节光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课后,有几位同学争论不休,争论的话题是“课桌是木材做的,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p><p>A. 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材料是树木</p><p>B. 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木材是由细胞构成</p><p>C. 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会动</p><p>D. 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不能繁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 课桌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不能繁殖下一代,也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p><p>①蝴蝶 ②珊瑚 ③黑木耳 ④智能机器人 ⑤青苔 ⑥流星</p><p>A. ① ③ ⑤    B. ① ② ③ ⑤</p><p>C. ② ④⑥    D. ④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此题考查的是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p><p>解: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①蝴蝶、②珊瑚虫、③黑木耳、⑤青苔,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④智能机器人、⑥流星,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p><p>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④制定计划 ⑤实施计划</p><p>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②⑤③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②④⑤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④制定计划、⑤实施计划、③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此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⑤③。</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p><p>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p><p>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p><p>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p><p>A. ③⑤    B. ①②    C. ①②④⑥    D. ②④⑤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①围湖造田 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往往会损害湖泊的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围湖造田使水禽赖以生息的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②排放污水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④焚烧垃圾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⑥喷药灭虫 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而③植树造林、⑤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综上所述只有③、⑤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临沂)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p><p>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p><p>B、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p><p>C、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减少降水</p><p>D、绿色植物在保持水上,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A、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A正确;</p><p>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B正确;</p><p>C、绿色植物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C错误;</p><p>D、绿色植物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p><p>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p><p>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绿色的是遍布植物的岩石圈,白色的是有着白云的大气圈,蓝色的是水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苏轼在&lt;&lt;惠崇春江晚景&gt;&gt;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p><p>A. 空气    B. 温度    C. 光照    D. 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p><p>A. 森林净化空气</p><p>B. 蚯蚓改良土壤</p><p>C. 蚊蝇传播疾病</p><p>D. 土壤条件的差异可使牵牛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r />蚯蚓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br />蚊子、苍蝇等影响环境,传播疾病。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br />土壤条件的差异可使牵牛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一显微镜,其目镜上标有10×字样,物镜上标有40×字样,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p><p>A. 10倍    B. 40倍    C. 400倍    D. 50倍</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青岛崂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崂山石是景点的点缀,石上的地衣引起了游人的注目.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腐蚀岩石.这说明生物体(  )</p><p>A. 都能适应环境</p><p>B. 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p><p>C. 都能改造环境</p><p>D. 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环境特点;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判断题</p><p>(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____)</p><p>(2)能运动的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_____)</p><p>(3)一片森林里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_____)</p><p>(4)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                       (____)</p><p>(5)用显微镜观察文字“上”,看到的物像是“下”。  &#xa0;&#xa0;&#xa0;&#xa0; (____)</p></div></div>
<div><p>【答案】对    错    错    错    错    </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p><p>(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这句成语也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因此这句话正确。</p><p>(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能够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不能作为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因此本题错误。</p><p>(3)一片森林里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此本题错误。</p><p>(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人类是消费者,因此本题错误。</p><p>(5)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因此用显微镜观察文字“上”,看到的物像不是“下”,本题错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说出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p><p>(2)大猫生小猫属于          ;</p><p>(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p><p>(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p><p>(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       ;</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生长和发育;</p><p>(2)繁殖;</p><p>(3)遗传;</p><p>(4)变异;</p><p>(5)应激性。</p><p>【解析】试题分析:(1)生物能够生长。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生长现象;</p><p>(2)生物能够繁殖。猫生小猫属于繁殖现象;</p><p>(3)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p><p>(4)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属于变异现象;</p><p>(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25e96ee7/SYS201712310003331283947709_ST/SYS201712310003331283947709_ST.001.png" width="428"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_____________,蛇、鼠、狐、猫头鹰等动物属于____________。</p><p>(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中有______条食物链,蛇和鹰是________和______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流动的。</p><p>(3)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p><p>(4)如果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_______(填“减少”、“增加”或“不变”)   </p><p>(5)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_____部分和____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生产者  消费者  5  捕食  竞争  食物链和食物网  草  减少  非生物  分解</p><p>【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蛇、鼠、狐狸、鹰等动物属于消费者。<br />(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物质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营养级越高,获得的物质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越少。<br />(3)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因此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br />(4)如果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由于天敌减少而大量增加,鼠直接以草为食,因此短时间内草会减少。<br />(5)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了图中已有的成分外,还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资料分析 </p><p>资料一: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9/09/20982b91/SYS201905090913556731496657_ST/SYS201905090913556731496657_ST.001.png" width="258" height="10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p><p>(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相适应。</p><p>(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填A或B)</p><p>(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p><p>(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p><p>(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p></div></div>
<div><p>【答案】其生存环境     A    温室    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p><p>【解析】</p><p>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二氧化碳,因为其浓度的不断攀升,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表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面积土地被淹;气候的变化,还易引起洪涝、干旱、饥饿、疾病等灾难,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p><p>(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p><p>(2)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生活在温度较高的非洲热带沙漠,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A,因为A的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p><p>(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p><p>(4)极地狐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极环境,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温度升高,极地狐将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极地狐将会减少至濒危灭绝。</p><p>(5)让地球“退烧”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使地球退烧。</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仔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一下问题: </p><p>新华社消息,我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完成实验任务,三位实验人员经过105天的科学实验于2014年5月20日成功出舱.“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月宫一号”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实现航天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的目标.</p><p>(1)“月宫一号”之所以可称为“微型生物圈”,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生物圈的基本要素,即它包含了__________ 圈、__________圈和岩石圈.</p><p>(2)“月宫一号”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________成分组成.在生物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___者.</p><p>(3)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复杂程度有关系,“月宫一号”总体积500立方米,实验人员仅生活了105天,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相对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_______.同时,“月宫一号”实验还说明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p></div></div>
<div><p>【答案】大气     水    非生物    生产    弱    </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p><p>(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月宫一号”之所以可称为“微型生物圈”,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生物圈的基本要素,即它包含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p><p>(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p><p>(3)月宫一号”总体积500立方米,是人造的仿生物圈,实验人员仅生活了105天,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相对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中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显微镜,请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1/09/a2f036f8/SYS201904210923358165649220_ST/SYS201904210923358165649220_ST.001.png" width="150" height="18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程序是:____________ 。(用字母排序)</p><p>A.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p><p>B.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p><p>C.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p><p>(2)观察时应先选用________物镜。(填“高倍”或“低倍”)</p><p>(3)显微镜下视野较暗,这时应转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调节视野的亮度,如果物像不够清晰,调节_____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p><p>(4)现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放大倍数分别是5×和15×),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是10×和40×),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倍。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物像向视野中心移动,应将载玻片向_____________移动。</p><p>(5)视野中若有一个污点,擦拭目镜和移动装片时都不能移动,说明污点很可能在___________上。</p><p>(6)在光线较暗时,应选用____________面镜对着光源。</p><p>(7)将写有字母“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____。</p></div></div>
<div><p>【答案】②①③    低倍    遮光器    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    600    左下方    物镜    凹面镜    d    </p><p>【解析】</p><p>图中①是目镜,②是转换器,③是物镜,④是载物台,⑤是反光镜,⑥是粗准焦螺旋,⑦是细准焦螺旋。</p><p>(1)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①③。</p><p>(2)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先用低倍的物镜找到物像,需要时再换高倍的物镜。</p><p>(3)对光时,应选用遮光器和反光镜来调节光线的强和弱。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显微镜下视野较暗,这时应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如果物象不够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p><p>(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题中5×目镜和10×物镜结合,放大倍数是50×;5×目镜和40×物镜结合,放大倍数是200×;15×目镜和10×物镜结合,放大倍数是150×;15×目镜和40×物镜结合,放大倍数是600×,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600倍。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当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到视野中央。</p><p>(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污点都没有移动,污点可能在物镜上。</p><p>(6)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p><p>材料一&#xa0; 武河湿地位于临沂城南,属于沂河水域的一部分,是当地最大的湿地公园.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目前,湿地内水质清澈,水草丰富,水岸两侧芦苇、香蒲等长势旺盛,水中鱼虾成群,引来大量野鸭、白鹭等喜食鱼虾的鸟类在此捕食栖息.</p><p>材料二&#xa0; 云南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面积1000多公顷,以前湖水清澈,水生植物丰富,是许多鱼类和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高原明珠”,后因水质污染,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水葫芦,原产南美洲,20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南、华东大部分省市河流、湖泊和池塘中.上海崇明岛也已成为水葫芦重灾区,不仅鱼类、贝类大量死亡,岛上的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锐减.</p><p>(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在资料一中并没有呈现的成分是_____.</p><p>(2)资料二显示,云南滇池和上海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水葫芦的疯长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p><p>(3)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多样性,请你结合实际,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出两点建议________ 、___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外来物种入侵(水污染)    水葫芦疯长,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建立自然保护区    减少环境污染    </p><p>【解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p><p>(1)分析资料一中的文字,可以得出,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在资料一中并没有呈现的成分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p><p>(2)云南滇池为了净化污水,从国外引进了叫做“水葫芦”的植物,由于这种植物迅速疯长,很快就遮盖了整个滇池,致使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表明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由于引进水葫芦时没有引进它的天敌,致使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水中生物见不到阳光,影响其它生物的生长,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p><p>(3)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加强对入境生物的检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七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