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 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的成分( )</p><p>A. 水蒸气、甲烷、氧气 B. 甲烷、氨、氧气</p><p>C. 水蒸气、氨、甲烷 D. 水蒸气、氧气、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大气的成分,可结合原始地球的条件来分析,据此解答。</p><p>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陨石中发现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 )</p><p>A. 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上</p><p>B. 在地球上形成并被带到宇宙中</p><p>C. 在宇宙的任何一个星球上合成</p><p>D. 在宇宙的任何一个星球上形成生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p><p>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等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原始生命诞生的基础,陨石来自天外,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可以间接地证实,原始生命有来自宇宙其他星球的可能,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命起源过程的研究中,米勒实验可以说明( )</p><p>A. 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p><p>B.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p><p>C. 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p><p>D. 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米勒的实验如图,<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7/09/f5001480/SYS201904270923533824387333_DA/SYS201904270923533824387333_DA.001.png" width="199" height="2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p><p>A. 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p><p>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p><p>C.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是可能的</p><p>D. 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取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甲烷、氨气、氮气等无机物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年5月在阿根廷中部发现了身长超过40米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这种巨型恐龙比以前发现的霸王龙、剑龙等都要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重也是最长的恐龙物种。得出这一结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或依据是</p><p>①模拟实验 ②观察化石 ③进行比较 ④科学推测</p><p>A.①③④ B.②③④</p><p>C.①②③D.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文献、实验等方法,其中.而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进行科学比较,资料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进行科学推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p><p>A. 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p><p>C. 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 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形成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所以同一地层中的化石年代相近。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p><p>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p><p>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p><p>C.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D. 生物变异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所以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p><p>A. 食物缺少 B. 长期自然选择</p><p>C. 人工选择 D. 基因突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p><p>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因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选择,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主”达一亿多年,却在距今约六千万多年前神奇地灭绝了。有科学家认为,恐龙是逐渐灭亡的,绝灭的原因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以下所列证据中支持上述观点的是</p><p>A.科学研究表明,恐龙大量绝灭的时间相对较短</p><p>B.恐龙化石常常是集中发现,表明它们可能是同时大批地死亡的</p><p>C.恐龙数量减少的同一时期,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p><p>D.在墨西哥,人们发现了一个大坑,它是由六千多万年前一颗直径近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大的行星和陨石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尘埃飞扬,导致生物大量死亡</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自然条件下,任何一个物种的出现或消失,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恐龙如果是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而逐渐消亡的,则其消亡需 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出现A、B和D所说的现象,A、B和D所描述的现象说明恐龙是瞬间灭绝的。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符 合题意。</p><p>考点: 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p><p>B.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p><p>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p><p>D.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p><p>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正确;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正确;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C错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原因是( )</p><p>A. 繁殖后代的需要</p><p>B. 颈短的个体被淘汰,颈长的个体被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C. 经常吃高处叶子的结果</p><p>D. 变异始终朝着有利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据此答题。</p><p>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09/10/b8ea660a/SYS201809091007357132227262_ST/SYS201809091007357132227262_ST.001.png" width="216" height="11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B. 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p><p>C. 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p><p>D. 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原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不同特点,进化为原始的各类哺乳动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主动进化,B错误;生物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这些都是不定向的 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有自然选择决定,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而生物变异不定向。生物的变异通过不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C错误;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不可以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在内因方面,现在的原始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与古代的原始的哺乳动物不完全相同;在外因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原始哺乳动物进化时的情况不同,也就是说,现在不具备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的条件,D错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由于人们使用过多,致使有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这一现象是:青霉素在使用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的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作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作________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到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细菌的抗药性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p></div></div>
<div><p>【答案】变异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选择自然选择</p><p>【解析】</p><p>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p><p>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却能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适者生存。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是抗药性强的细菌,在使用同等剂量的青霉素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杀菌作用,导致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的进化起了选择作用,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细菌的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9/9d005c64/SYS201905080914288553871991_ST/SYS201905080914288553871991_ST.001.jpeg" width="170" height="10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原始生命形成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具有 的A。</p><p>(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和C ,但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部分C进化成原始的 ,包括D和E 。D和E的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p><p>(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 。</p></div></div>
<div><p>【答案】(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水生、陆生,单细胞、多细胞,简单、复杂。(低等、高等)</p><p>【解析】</p><p>试题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26/16/e458450f/SYS201810261603230069719904_ST/SYS201810261603230069719904_ST.001.png" width="547" height="1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1所示的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不的长,有的短,这种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_____,这些差异是可_____的.</p><p>(2)图2所示的现象叫做_____;此过程会由于_____而愈加激烈.</p><p>(3)用简单语言描述图3所示的现象_____.</p><p>(4)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实现的.</p></div></div>
<div><p>【答案】 变异 遗传 生存竞争 过度繁殖 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生存竞争</p><p>【解析】(1)从图1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了可遗传的变异。<br />(2)从图2中可以看出,环境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br />(3)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说明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br />(4)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长颈鹿的长颈也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