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宏润中学九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活动是( )</p><p>①主人唤狗,狗跑向主人 ②看到酸梅二字,分泌唾液 ③鹦鹉学舌 ④谈虎变色 ⑤马戏团的小狗做算数 ⑥看到酸梅分泌唾液.</p><p>A.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④ D.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活动是人类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动物没有语言中枢,不能形成此反射.</p><p>解: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如吃炸鸡腿流口水,看到炸鸡腿流口水,听说炸鸡腿流口水.狗吃炸鸡腿也会流口水,狗看到炸鸡腿也会流口水,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简单反射和具体刺激复杂反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如听说炸鸡腿流口水,狗不会听说炸鸡腿流口水.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①主人唤狗,狗跑向主人、③鹦鹉学舌、⑤马戏团的小狗做算数、⑥看到酸梅分泌唾液.都是由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 ②看到酸梅二字,分泌唾液、④谈虎变色,都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p><p>故选C.</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p><p>(1)课的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p><p>(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睛结构中的 具有调节作用,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p><p>(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而痛觉的形成是在 .</p><p>(4)当发现酒精里的叶片变成黄白色时,你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你的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 的调节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1)耳蜗</p><p>(2)晶状体</p><p>(3)大脑皮层</p><p>(4)小脑</p><p>【解析】</p><p>试题分析:(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p><p>(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p><p>(3)简单反射在脊髓,高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p><p>(4)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p><p>解:(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p><p>(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p><p>(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手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说明脊髓把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了痛觉.</p><p>(4)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据此可知,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小脑的调节作用.</p><p>故答案为:(1)耳蜗</p><p>(2)晶状体</p><p>(3)大脑皮层</p><p>(4)小脑</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的黑点表示难以被生物分解和排出的某些有毒构质.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2/12216095/SYS201712302241327610860860_ST/SYS201712302241327610860860_ST.001.png" width="175"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部分.</p><p>(2)写出图中所示的食物链 .</p><p>(3)该池塘被有霉物质污染,从图中看出大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说明有毒物质会沿着 不断积累.</p><p> </p></div></div>
<div><p>【答案】(l)非生物;</p><p>(2)水生植物→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 </p><p>(3)食物链.</p><p>【解析】</p><p>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有毒物质的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据此解答.</p><p>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因此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2)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图中所示的一条食物链水生植物→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p><p>(3)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该池塘被有霉物质污染,从图中看出大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说明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p><p>故答案为:(l)非生物;</p><p>(2)水生植物→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 </p><p>(3)食物链.</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一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保定市政府高度重视GDP的碳排放量,倡导人们“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并被评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及日常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2/12216095/SYS201712302241332985327919_ST/SYS201712302241332985327919_ST.001.png" width="521" height="21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图中可以看出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它在生物圈中的主要消耗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了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了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和 .</p><p>(2)图中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 ,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p><p>(3)我们应该积极践行“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你认为下列行为属于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的正确做法是 </p><p>①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切断电源,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②经常的使用一次性筷子;③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④新农村建设中大量使用沼气池;⑤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⑥随意丢弃废旧塑料袋.</p><p>A.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⑥</p><p> </p></div></div>
<div><p>【答案】(1)二氧化碳;氧气;</p><p>(2)消费者;</p><p>(3)A.</p><p>【解析】</p><p>试题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候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又叫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p><p>解:(1)观察图示可知工业生产、动植物的呼吸、水生动物的呼吸、浮游植物的呼吸等,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所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了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p><p>(2)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含碳的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构成动物体或为动物体生命活动利用;动植物死亡后,其尸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有些动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化石染料,其中的碳经过燃烧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所以说动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p>(3)①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切断电源,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属于浪费资源;②经常的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大量的树木,属于浪费资源;③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新农村建设中大量使用沼气池,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⑤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可以节约资源;⑥随意丢弃废旧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所以③④⑤.</p><p>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氧气;</p><p>(2)消费者;</p><p>(3)A.</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