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测评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西藏野牛休息地,体态与岩石相似;非洲有一种鸟,停息在树枝上,头酷似花蕊,翅像美丽的花瓣,这有利于御敌和捕食。以上现象体现了( )</p><p>A.生物适应环境</p><p>B.环境适应生物</p><p>C.环境改变生物</p><p>D.生物改变环境</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的形态与环境相似,可以防止被敌害发现,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选项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p><p>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p><p>C. 环境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层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p><p>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到了寒冷的冬天,梧桐树纷纷落叶,而松树郁郁葱葱,这说明( )</p><p>A. 梧桐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 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p><p>C.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 它们这间进行着生存斗争</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冬季法国梧桐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法国梧桐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p><p>A.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p><p>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都能生长繁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从外界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该选项的概述是错误的.</p><p>B、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p><p>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受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 </p><p>D、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该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的方法之一.在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p><p>A. 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B.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p><p>C. 应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D. 购买所需要的材料用具</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p><p>A. 生物都能自由运动</p><p>B. 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p><p>C. 生物都能生长繁殖</p><p>D.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例如:植物一般不能运动。故A错误;</p><p>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动物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维持生存.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不属于生物的特征。故B错误;</p><p>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生长和繁殖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故C正确;</p><p>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生物,大家并不陌生,同学们看得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都是生物;一些微小的细菌、病毒,尽管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也都是生物,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生物学无关的是( )</p><p>A. 校园的花草点缀着我们的生活</p><p>B. 果园养鸡可使物质循环利用</p><p>C. 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p><p>D. 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花草、鸡、水稻都属于生物,而教学大楼不属于生物。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很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了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说明的是( )</p><p>A. 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p><p>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据此解答。</p><p>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A不符合题意;<br />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B不符合题意;<br />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不符合题意;<br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p><p>A. 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p><p>B.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C. 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p><p>D. 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生物的基本特征。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p><p>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p><p>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p><p>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旱灾使水减少属于影响农作物的非生物因素。</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诗句或谚语的描述,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p><p>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p>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D.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草是生物,因此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r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br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属于生物和生物间的密切关系,C不符合题意;<br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体现了小草</p><p>A. 需要营养 B. 能生长 C. 能呼吸 D. 能排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小草从土里钻出的过程指的是小草的生长,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固沙,这说明( )</p><p>A. 生物能影响环境</p><p>B. 生物能适应环境</p><p>C. 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p><p>D. 生物既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沙蒿在西北干旱的土壤中生长,表明沙嵩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且能固沙,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故D符合题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p><p>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最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p><p>(1)将文中的生物进行归类。</p><p>①植物: 。 </p><p>②动物: 。 </p><p>(2)文中“鱼”适应的生活环境是______。它离开这种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p><p>(3)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_______因素和_______因素。</p></div></div>
<div><p>【答案】杨、柳、小麦、桃树、杏树 公鸡、牛、羊、犬、鱼、燕子、蛙、萤火虫 水中 生物 非生物 </p><p>【解析】</p><p>(1)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等,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一般能自由运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灵活的对生物进行分类,区分植物和动物。<br />(2)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其结构和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p><p>(1)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等,文中提到的植物有杨、柳、小麦、桃、杏;动物有公鸡、牛、羊、犬、人、鱼、燕子、青蛙、萤火虫。<br />(2)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其结构和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离开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r />(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资料</p><p>你听说过捕蝇草吗捕蝇草生长在美洲,它的茎很短,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叶片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叶端变成了肉质的,像一个可以随意开合的贝壳,并且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同时发出紫外光。苍蝇对紫外光特别敏感,当它飞过去,一旦触动了刚毛,“贝壳”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当捕蝇草捕获到猎物以后,那个像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能及时地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地消化。几天后,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只猎物的落网。以上这段文字,表现出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p><p> </p></div></div>
<div><p>【答案】需要营养(新陈代谢)、应激性。(共5分)</p><p>【解析】</p><p>捕蝇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能将捕获的猎物消化,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也说明捕蝇草营养方式较特别:既能进行自养也能进行异养,这属于生物的新陈代谢.触动捕蝇草的刚毛,“贝壳”会闭合以及苍蝇能感知气味和紫外光,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故答案为:需要营养(新陈代谢)、应激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作了进一步的探究: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以横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一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右侧铺上一层有机质极少的土壤,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内,然后将纸盒置于一暗室内,10分钟后,用一小纸板沿横轴中线将纸盒隔开,分别计数两侧的鼠妇个数。重复3次,统计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侧和有机质极少的土壤侧鼠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m1、m2。</p><p>(1)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p><p>(2)如果m1大于m2,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如果m1小于m2,则说明_____________。</p><p>(3)如果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对照实验时,除______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p><p>(4)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是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中 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极少的环境中 水分 放到适合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的实验。在做题时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p><p>(1)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以横轴中线为界,左侧铺上一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右侧铺上一层有机质极少的土壤,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内,然后将纸盒置于一暗室内,10分钟后,用一小纸板沿横轴中线将纸盒隔开,再取出,分别计数两侧的鼠妇个数。重复三次,统计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侧和有机质极少的土壤侧鼠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M1、M2。由于两侧惟一变量是有机质的多少,因此他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对鼠妇生活的影响。<br />(2)如果实验结果是有机质多的土壤鼠妇多,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如果实验结果是有机质少的土壤鼠妇多,则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有机质极少的土壤环境中。<br />(3)设计对照实验应该遵循唯一变量的原则,如果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水分。设计对照实验时,除水分是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一样。 <br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中。</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关于珊瑚的介绍,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p><p>珊瑚虫身体很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的分泌物能形成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营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够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p><p>(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____</p><p>(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分析原因。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充足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p><p>【解析】</p><p>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p>(1)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的外壳,随着珊瑚虫分泌物的逐渐增加珊瑚逐渐增大。但是珊瑚不具有生命现象,不是生物。珊瑚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r />(2)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一般分布在浅水区,因为浅水区阳光充足,适合藻类植物生长,为珊瑚虫的生活提供氧气。</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