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0:19:41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认为,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不含有(  )</p><p>A. 水蒸气    B. 氧气    C. 甲烷    D. 氢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构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p><p>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最为可信的是(  )</p><p>A. 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甲烷、氧气等气体</p><p>B. 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p><p>C. 原始生命起源于其他星球</p><p>D. 米勒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p><p>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故C不符合题意;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根据米勒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0/09/cc7e95b0/SYS201905200911392377227431_ST/SYS201905200911392377227431_ST.001.png" width="221" height="25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米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p><p>B. 原始大气的成分是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p><p>C.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使水蒸汽、氨、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核苷酸</p><p>D. 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变成有机小分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米勒实验装置中的2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1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故A不符合题意;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学者米勒设计了模拟原始大气的装置,然后采用火花放电模拟闪电,结果得到了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有机物,该实验说明</p><p>A.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p><p>C. 从有机大分子物质组成了多分子体系    D.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p><p>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如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9/09/da8fc0e5/SYS201904290929013204295788_DA/SYS201904290929013204295788_DA.001.png" width="224" height="23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p><p>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p><p>B.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p><p>C.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p><p>D.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莱阳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去年,考古学家在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掘出了“杨氏莱阳龙”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p><p>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p><p>B. 发掘出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及足印都是化石</p><p>C. 和两栖类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比较古老的地层:</p><p>D. 对不同地质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就能准确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历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主要的证据。据此解答。</p><p>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但不是唯一证据,A错误;<br />发掘出的恐龙骨骼、恐龙蛋及足印都是化石,B正确;<br />和两栖类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比较晚的地层,C错误;<br />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但不一定准确,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下列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A. 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p><p>B. 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p><p>C. 化石与地层的先后顺序没有直接关系</p><p>D. 不同地层中埋藏的化石差异很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所以C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p><p>B. 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p><p>C. 越古老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p><p>D. 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p><p>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AB正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种类越少,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种类越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C错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p><p>B. 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p><p>C. 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p><p>D. 有昆虫化石的地层一定都比有鸟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p><p>通过分析可知,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故ABC正确;多数昆虫化石的地层比有鸟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但是昆虫化石也可能出现在比有鸟类化石的地层更晚的地层中,故D错误。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在两个不同层中,发现了A、B两种生物的化石,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2/09/cdd3d718/SYS201904220923213792981549_ST/SYS201904220923213792981549_ST.001.png" width="146" height="10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p><p>B. 物种A比物种B形体大</p><p>C. 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p><p>D. 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图示中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p><p>由图知,B位于较古老的地层,A位于较晚近的地层,即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较晚,说明A的结构比B的结构复杂、高等。但是不能说明物种A一定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也不能说明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形体大。故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比较变形虫、水螅、蝗虫和人的生殖方式可以发现,动物的繁殖行为越复杂(  )</p><p>A. 动物越低等    B. 动物越高等</p><p>C. 产生的后代数量越多    D. 后代的成活率越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幼崽出生时已经基本发育完整,所以不易受到天敌的攻击,能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增加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据此解答。</p><p>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水螅属于低等的腔肠动物,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与环境温度和营养状况有关;蝗虫属于节肢动物,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人属于哺乳动物,生殖方式是胎生和哺乳,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可知动物越高等,繁殖行为越复杂。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基部是最原始的种类</p><p>B.分枝越向上,生物越高等</p><p>C.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p><p>D.生物各类群之间是独立的,没有亲缘关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生物的进化树中,最基部的是最原始的种类,结构最简单,越往上,生物种类越高等;从树的基部到树的梢部是代表着地质时间的延伸。从生物的进化树中,各种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具有较近或较远的亲缘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植物进化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0/09/cc7e95b0/SYS201905200911401225117496_ST/SYS201905200911401225117496_ST.001.png" width="221" height="14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③④⑤都是种子植物</p><p>B. ④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裸子植物</p><p>C. ③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p><p>D. ②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苔藓植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p><p>③是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④是祼子植物,⑤是被子植物,两者产生种子繁殖后代,是种子植物,故A错误;④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果皮包被,不形成果实,故B正确;③蕨类植物,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生殖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故C正确;②代表的植物类群是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故D正确。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化石出现在地质年代最晚的是(  )</p><p>A. 单细胞生物    B. 古代鱼类    C. 古代两栖类    D. 古代爬行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br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p><p>通过分析可知,选项中最高等的是古代爬行类。因此古代爬行类生物的化石是在比较晚的地层中出现的。选项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p><p>A. 农药的使用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p><p>B. 现代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因为经常吃高处叶子的结果</p><p>C. 雪鸟的保护色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p><p>D. 桦尺蛾为了适应被熏黑的树皮而产生了深色的有利变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p><p>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故A错误;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故B错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现象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如冬天雷鸟在雪地上活动,体色接近雪的颜色为白色,夏天雷鸟在土地上活动,体色接近地面颜色。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正确;深色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浅色的却成了少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是对环境的适应,故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进化过程中,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其原因最可能是()</p><p>A. 相互捕食的结果    B. 相互选择的结果    C. 大量繁殖的结果    D. 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也使猎物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绝灭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有着一定的影响。</p><p>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也使捕食者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故双方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p>A. 自然选择保留的有利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的生存</p><p>B.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p><p>C.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p><p>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p><p>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这就是适者生存。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故A错误;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B正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故C正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故D正确。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9/09/5bf64d4e/SYS201904290931090955469211_ST/SYS201904290931090955469211_ST.001.png" width="297" height="2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p><p>(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_____。</p><p>(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有机_____(填“大”或“小”)分子物质。</p><p>(4)米勒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p><p>(5)米勒实验说明了_____。</p></div></div>
<div><p>【答案】原始大气氧气闪电原始海洋小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吗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p><p>(1)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p><p>(2)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p><p>(3)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p><p>(4)勒提出的问题: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吗?</p><p>(5)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_____。如图每一行代表一个地层,地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如箭头所示。如果在某地区找到三种化石:①郑氏始孔子鸟化石、②古鱼类化石、③恐龙化石,按照它们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序是_____。(填序号)</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0/09/cc7e95b0/SYS201905200911409593183228_ST/SYS201905200911409593183228_ST.001.png" width="87" height="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比较法    从水生到陆生    ②③①    </p><p>【解析】</p><p>对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叫比较法。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形成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据此解答。</p><p>对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叫比较法。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根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可知: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类→古代的爬行类→古代的鸟类和古代的哺乳类。因此,研究生物进化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如图每一行代表一个地层,地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如箭头所示。如果在某地区找到三种化石:①郑氏始孔子鸟化石、②古鱼类化石、③恐龙化石,按照它们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序是②③①。</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版八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