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0:12:54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p><p>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比较法    D. 模拟法</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模拟法等。</p><p>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由以上知。米勒研究生命起源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模拟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p><p>A. 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p><p>C.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进行呼吸</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葵花朵朵向太阳”是因为向日葵具有向阳性,向日葵能对光的刺激作出它特有的反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p><p>A. 枯藤老树昏鸦    B. 长河落日圆    C. 处处闻啼鸟    D. 浅草才能没马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具有一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藤、树、草、鸦、鸟、马都属于生物,而落日不属于生物,因此,诗句中“长河落日圆”不含生物,故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8/09/508e572c/SYS201904280927439209295958_ST/SYS201904280927439209295958_ST.001.png" width="194" height="11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p><p>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p><p>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p><p>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p><p>A. 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p><p>B. 都有反射现象</p><p>C. 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p><p>D. 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A、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A正确;</p><p>B、树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叫做应激性;鸦、马有反射现象,B错误;</p><p>C、树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鸦、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C错误;</p><p>D、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树、鸦、马”都能遗传,也会发生变异,D错误。</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所示的是光学显微镜的四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数量最多的细胞,则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1/09/53e77370/SYS201904210922226686157564_ST/SYS201904210922226686157564_ST.001.png" width="455" height="9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乙和丙</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又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长目镜甲和短物镜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p><p>A. 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B. 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p><p>C. 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观察者就能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因此,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不同的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    )</p><p>A. 土壤类型    B. 温度</p><p>C. 湿度    D. 以上三项均是</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6/10/3f726cc3/SYS201904161037095986825603_ST/SYS201904161037095986825603_ST.001.jpeg" width="480" height="1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1和4    B. 2和6    C. 3和4    D. 1和6</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2、3没有螺纹,是目镜;4、5、6有螺纹,是物镜。目镜越短,放大倍数就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就越大。要使视野中细胞的体积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物镜和目镜,即选择3号目镜和4号物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p><p>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订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p><p>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③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③⑥</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先是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是②作出假设,接着是④制定计划,故A错;然后是⑤实施计划,故C错;继而是⑥得出结论,故D错;最后是③表达交流,故此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xa0;&#xa0; )</p><p>A.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p><p>B.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p><p>C. 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p><p>D. 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含义,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含义、范围方面来切入,分析作答。</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p><p>A. 生物依赖环境</p><p>B. 生物适应环境</p><p>C. 生物改变环境</p><p>D. 生物影响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 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p><p>考点: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蛙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发育成熟的雌蛙又能产卵。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青蛙的哪一生命现象?(&#xa0;&#xa0;&#xa0;&#xa0; )</p><p>A. 排出体内废物    B. 繁殖后代    C. 生长    D. 生长和繁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具有一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青蛙的受精卵能发育成蝌蚪,蝌蚪能发育长成成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发育;发育成熟的雌雄青蛙又能产卵和产生精子,体现了生物能繁殖后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p><p>A. 竹和山石    B. 鱼和河水    C. 空气和阳光    D. 松和丹顶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竹、鱼、松和丹顶鹤均具有以上的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山石、河水、空气和阳光均不具有以上的生物特征,属于非生物。</p><p>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p><p>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p><p>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选项A、B、C每一组变量都不唯一,选项D的唯一变量是温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下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xa0;&#xa0;&#xa0;&#xa0;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3/09/23b08d47/SYS201905230917036912318972_ST/SYS201905230917036912318972_ST.001.png" width="301" height="8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转动粗准焦螺旋&#xa0;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xa0; ③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标本</p><p>A. ①—②一③一④    B. ④一②一③一⑤    C. ⑤一④一③一②    D. ④一⑤一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技能中,用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操作步骤,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p><p>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中的物像比图(1)大,应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或目镜,具体操作应为: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时如何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首先要⑤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④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③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②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p><p>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 、 ________&#xa0; 、________ (写出三种即可)    </p><p>(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xa0; ________&#xa0; ________ (写出三种即可)    </p><p>(3)以上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p></div></div>
<div><p>【答案】老树    昏鸦    瘦马    枯藤    小桥    流水    生物圈    大气圈的下层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上层    </p><p>【解析】</p><p>(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p><p>(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1)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p><p>(2)曲中的非生物有: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p><p>(3)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    </p><p>(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    </p><p>(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    </p><p>(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    </p><p>(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物能够生长    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生物具有应激性    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p><p>【解析】</p><p>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1)生物能够生长,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p><p>(2)生物能够繁殖,猫生小猫属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p><p>(3)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猫生猫,鼠生鼠属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p><p>(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5)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p><p>(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________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p><p>(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________。    </p><p>(3)设计实验方案:</p><p>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________实验&#xa0;&#xa0;</p><p>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________处培养。</p><p>C.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p><p>(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_____绿。(填“变” 或“不变”)    </p><p>(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光(或光照)    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对照    无光(或黑暗)    光    变    不变    光    </p><p>【解析】</p><p>(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p><p>(3)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p><p>(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p><p>(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p><p>(3)设计实验方案:</p><p>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p><p>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p><p>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p><p>(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p><p>(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下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物像,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3/09/23b08d47/SYS201905230917042027127581_ST/SYS201905230917042027127581_ST.001.png" width="553" height="19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________;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填字母)。    </p><p>(2)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10×和物镜 5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 ________&#xa0;倍。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移动。    </p><p>(3)光线弱时需要调节的部件有________,当光线较强时,我们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来控制光线进入。    </p><p>(4)实验完毕后,我们应该用________将镜头擦拭干净。</p></div></div>
<div><p>【答案】c物镜    h    500    右下    遮光器、反光镜    小光圈    平面镜    擦镜纸    </p><p>【解析】</p><p>观图可知:a是目镜、b是转换器、c是物镜、d是载物台、e是压片夹、f是反光镜、g是粗准焦螺旋、h是细准焦螺旋、i是镜臂、j是镜柱,解答即可。</p><p>(1)使用显微镜观察,为防止压坏标本,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b物镜;在视野中已经找到物像,但物像不清晰,应调节e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p><p>(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和物镜的读数分别是“10×”和“50×”,这些细胞被放大了500倍;</p><p>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由于视野③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只有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如视野④所示;</p><p>(3)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时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要想使视野亮度变强,要用大光圈,便于更多的光线进入;反光镜有凹面镜和平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所以当光线较强时,就需要用小光圈和平面镜;</p><p>(4)实验结束后,若发现物镜或目镜不干净时,要用擦镜纸把镜头擦干净,镜头纸是专门擦拭镜头的,沿着一个方向擦可减少对镜头的划伤。</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版生物七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