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3:44:43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九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显微镜结构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64621775160_ST/SYS201707191838464621775160_ST.001.png" width="200"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步骤1说明对光成功<br />B.步骤4的操作是向左移动装片<br />C.该显微镜最大能将细胞放大200倍<br />D.步骤5的操作是换用了高倍物镜</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①首先是对光,眼睛注视目镜内,同时转动D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br />②放置玻片标本,转动B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玻片,防止玻片被压破.<br />③当可以看到物像后,再转动C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br />④显微镜呈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细胞物像位于视野右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左方移动,因此玻片应向右方移动.<br />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但细胞数目越少.所以转动转化器使物镜F对准通光孔,可以看到体积较大的细胞.该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是A目镜5×40=200倍.据此<br />A、步骤1说明对光成功,因视野是白亮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br />B、步骤4的操作是向右移动装片,B错误,符合题意;<br />C、该显微镜最大能将细胞放大200,C正确,不符合题意;<br />D、步骤5的操作是换用了高倍物镜,D正确,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掌握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若将甲、乙两盆相同的天竺葵同时放在阳台上,甲每天大量浇水,乙4﹣5天浇一次水,一段时间后,甲叶片变黄脱落,乙正常生长,最根本的原因是( )<br />A.水分过多,细菌大量繁殖,根腐烂<br />B.土壤中缺氧,影响根的呼吸作用<br />C.水分过多,影响根的吸收作用<br />D.土壤中缺乏无机盐,影响叶的生长</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甲盆每天大量浇水,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甲盆开始发黄落叶.<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细胞之间排列最紧密( )<br />A.叶表皮细胞<br />B.保卫细胞<br />C.叶脉中的细胞<br />D.叶肉细胞</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多为多角形,结构很紧密,这样起到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保卫细胞中间有气孔结构不紧密,叶脉中的细胞是导管细胞、筛管细胞、机械组织细胞相互夹杂,结构并不十分紧密.叶肉细胞结构较叶表皮细胞叶不紧密,尤其海绵组织细胞结构较疏松.一般来说,生物体细胞之间排列最紧密的是表皮细胞,因它要有效的保护内部组织.<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A.家鸽前肢演变为翼,适于空中飞翔<br />B.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br />C.蟋蟀体表有外骨骼,适于干旱的陆地生活<br />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家鸽属于鸟类,前肢变成翼,展开面积大,呈扇形,适于扇动空气飞行,因此适于空中飞翔,A正确;<br />B、野兔属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达,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灵敏的反应,因此能迅速躲避天敌,B正确.<br />C、蟋蟀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C正确;<br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肺不发达,皮肤裸露辅助呼吸,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或离水源近的环境中,D错误.<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还要掌握两栖动物(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肝脏细胞中的无机盐,排出体外至少要通过几层细胞膜( )<br />A.5层<br />B.6层<br />C.7层<br />D.8层</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肝脏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随尿液排出体外,从产生到形成尿液依次要经过肝细胞膜(1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肾小球壁(2层细胞膜)和肾小囊内壁(2层细胞膜)共7层细胞膜.<br />肝脏细胞中的无机盐也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从产生到形成汗液依次要经过肝细胞膜(1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汗腺上皮细胞(2层细胞膜)共7层细胞膜.<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排泄的途径和排泄的意义,掌握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人进食淀粉后,取其胃中的内容物检查正确的结果是( )<br />A.葡萄糖和氨基酸<br />B.淀粉和麦芽糖<br />C.淀粉和葡萄糖<br />D.麦芽糖和氨基酸</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口腔与唾液腺相连,唾液腺分泌淀粉酶,能把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有分解淀粉的酶,能够把淀粉和麦芽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br />A选项中,淀粉经过了口腔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部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所以不会出现葡萄糖;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胃只能将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为多肽,在小肠中才被消化成氨基酸.所以胃中不可能有氨基酸和葡萄糖.<br />B选项中,淀粉经过了口腔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部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而后进入胃,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胃中应该有麦芽糖和淀粉.<br />C、D选项中,胃中不可能有葡萄糖、氨基酸.<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肾动脉血液成分的特点是( )<br />A.血液都是新鲜而不含废物的<br />B.血液内含有大量CO2<br />C.血液内含有尿素.尿酸和大量CO2<br />D.血液内含有尿素.尿酸和少量CO2</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在这同时,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肾动脉里的血液里尿酸、尿素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少.<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69154182360_DA/SYS201707191838469154182360_DA.001.png" width="330" height="2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肾的相关知识,掌握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以及对尿的形成的理解,了解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肠的结构特点中,能扩大吸收面积的是( )<br />①肠腺 ②小肠很长 ③环形皱襞 ④绒毛.<br />A.①②③<br />B.②③④<br />C.①③④<br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1是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植物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示意图,甲为细胞内有关结构,a、b分别表示某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ST/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ST.001.png" width="429" height="17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xa0;&#xa0;&#xa0;作用散失,其失水的“门户”是左图中的[&#xa0;&#xa0;&#xa0;]&#xa0;&#xa0;&#xa0; .<br />(2)若图2,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则甲代表的结构是&#xa0;&#xa0;&#xa0; , 写出此时该细胞内正在进行此生命活动的表达式:&#xa0;&#xa0;&#xa0; .<br />(3)如图是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实验装置图,实验一可以用来验证在光下绿色植物的&#xa0;&#xa0;&#xa0;;实验二可以用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xa0;&#xa0;&#xa0; .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ST/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ST.002.png" width="499"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4)综合上述两个实验可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一是&#xa0;&#xa0;&#xa0;;根据实验二的原理可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蒸腾;5;气孔<br />(2)叶绿体;二氧化碳+水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DA/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DA.001.png" width="53" height="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br />(3)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二氧化碳<br />(4)维持碳﹣氧平衡;提高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br />【解析】解:(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2)光合作用指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DA/SYS201707191838473854313893_DA.001.png" width="53" height="3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所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图2中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此时细胞内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甲代表的结构是叶绿体,合成的物质是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释放氧气,并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3)根据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实验一可以用来验证在光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甲和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根据实验二可以用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4)分析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一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根据实验二的原理可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提高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br />【考点精析】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是人体部分器官系统及有关物质的代谢关系示意,其中的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请分析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5771119530_ST/SYS201707191838475771119530_ST.001.png" width="518"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若a为从消化系统进入血液的物质,则其成分应包括&#xa0;&#xa0;&#xa0;(至少答出其中的3种);吸收这些成分的主要部位是&#xa0;&#xa0;&#xa0; .<br />(2)吸收来的葡萄糖被运至脑部细胞,在脑部细胞的&#xa0;&#xa0;&#xa0;中被彻底利用.<br />(3)经过肺泡与包绕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后,从肺部流出的血液成分变化为:&#xa0;&#xa0;&#xa0; .<br />(4)图中d代表进入肾小囊的物质,e代表肾小管中回到血液中的物质,f代表经尿道排出的物质.d物质与血液相比,d中没有&#xa0;&#xa0;&#xa0; .<br />(5)通过上述各器官系统,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不断地进行&#xa0;&#xa0;&#xa0;的交换与转变,这就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p></div></div>
<div><p>【答案】<br />(1)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等;小肠<br />(2)线粒体<br />(3)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br />(4)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r />(5)物质和能量<br />【解析】解:(1)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得到彻底消化,被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直接被吸收,糖类、脂肪、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且上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面积;小肠内有小肠腺分泌的肠液,还有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流入小肠,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小肠,利于消化食物;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而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2)小肠吸收来的a被运至脑部细胞,在脑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利用.氧气在线粒体处参与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3)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4)d是原尿,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液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中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它成分与血浆相同;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与原尿在成分上的不同是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若某人f尿液中含有a物质,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了问题.(5)人体通过各器官和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转变,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理解,了解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明爸爸说:“在我小的时候,田埂、地头有很多的蚯蚓,可是现在蚯蚓越来越少了.”小明想蚯蚓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会不会是农药施用过多的原因呢?<br />(1)小明在探究前提出的问题是:&#xa0;&#xa0;&#xa0;?<br />(2)你觉得要探究清楚这个问题,应该控制&#xa0;&#xa0;&#xa0;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br />(3)现如今田地里的蚯蚓越来越少,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xa0;&#xa0;&#xa0; .<br />(4)蚯蚓在T型迷宫内,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后,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无电极一侧的潮湿暗室,这是蚯蚓的&#xa0;&#xa0;&#xa0;行为,蚯蚓建立这种行为的主要方式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农药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影响吗?或农药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无影响<br />(2)有无农药的土壤<br />(3)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br />(4)学习;条件反射(复杂反射)<br />【解析】解:(1)小明想蚯蚓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会不会是农药施用过多的原因呢?所以小明在探究前提出的问题是:农药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影响吗或农药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无影响?(2)探究的是农药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影响,所以实验中的惟一变量应该是有无农药的土壤.(3)现如今田地里的蚯蚓越来越少,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4)蚯蚓在T型迷宫内,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后,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无电极一侧的潮湿暗室,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学习行为.蚯蚓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A、B、C、D、E是常见的五种动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7111746682_ST/SYS201707191838477111746682_ST.001.png" width="518" height="8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B与其他四种生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xa0;&#xa0;&#xa0; . 其身体表面覆盖有&#xa0;&#xa0;&#xa0; , 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br />(2)D用&#xa0;&#xa0;&#xa0;游泳,A用&#xa0;&#xa0;&#xa0;辅助呼吸.<br />(3)C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xa0;&#xa0;&#xa0; .<br />(4)E的&#xa0;&#xa0;&#xa0;发达,能有力地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它的身体内有发达的&#xa0;&#xa0;&#xa0;与肺相通,有贮存空气,协助呼吸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r />(1)脊柱;外骨骼<br />(2)鳍;皮肤<br />(3)胎生哺乳<br />(4)胸肌;气囊<br />【解析】解:(1)图中B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外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2)D是鱼,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用鳃呼吸.A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3)C是家兔,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4)E属于鸟类,鸟类的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双重呼吸,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连着气囊,储存气体,辅助呼吸.<br />【考点精析】利用节肢动物和鱼的主要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478152796759_ST/SYS201707191838478152796759_ST.001.png" width="203" height="1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若⑤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它主要分布在小肠皱襞上的&#xa0;&#xa0;&#xa0;内;<br />(2)若图中①是肺部毛细血管,那么结构⑧中的血为&#xa0;&#xa0;&#xa0; .<br />(3)若⑤为肾脏的毛细血管,则④⑥内血液中明显减少的成分是&#xa0;&#xa0;&#xa0; .<br />(4)若⑤为下肢处毛细血管,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途径:⑤→&#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小肠绒毛<br />(2)动脉血<br />(3)尿素、氧气<br />(4)④→③→⑨→②→①<br />【解析】解:(1)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毛细血管管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通过肺部的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3)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尿的形成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因此从肾脏里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会明显减少,另外组织细胞消耗氧气,氧气量也减少;缠绕在肾小管上的毛细血管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新送回血液.(4)若⑤为下肢处毛细血管,此处含二氧化碳量多,氧气量少,血液流经此处时,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这样含二氧化碳量较多的静脉血进入④下腔静脉,收集到达心脏的③右心房,右心房的血进入⑨右心室,心室收缩时开始了肺循环,血液进入②肺动脉,最终达到了肺部毛细血管,静脉血内的二氧化碳量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量,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经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故若⑤为下肢处毛细血管,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途径:⑤→④→③→⑨→②→①.<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九级(上)期中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