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二中九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结构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br />A.小肠绒毛壁薄,上有微绒毛<br />B.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br />C.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br />D.小肠黏膜有皱襞和小肠绒毛</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中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相关知识,掌握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在植物细胞的( )中进行.<br />A.叶绿体、细胞核<br />B.液泡、细胞核<br />C.线粒体、叶绿体<br />D.线粒体、液泡</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rowspan="2" style="width:60.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colspan="5" style="width:304.4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60.7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场所</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原料</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条件</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产物</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能量</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光合作用</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叶绿体</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氧化碳、水</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光</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有机物、氧气</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储存能量</p></td><td rowspan="2"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相互对立<br />相互依存</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呼吸作用</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所有的活细胞(线粒体)</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有机物、氧气</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有无光皆可</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氧化碳、水</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释放能量</p></td></tr></table><p>所以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的.<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屈肘动作中起牵拉作用的结构是( )<br />A.骨骼肌<br />B.关节<br />C.骨<br />D.神经</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的相关知识,掌握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br />A.大山雀偷喝牛奶<br />B.蚯蚓走迷宫<br />C.小猩猩跟着母亲用小木棍在蚁穴中取食蚂蚁<br />D.育雏期的美国红雀喂养金鱼</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小狗做算术题是通过学习训练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学习行为;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而A、B、C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中,狗和猫的关系为( )<br />A.同属不同种<br />B.同科不同属<br />C.同目不同科<br />D.同纲不同目</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猫属于猫属,猫科食肉目;而狗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可见猫和狗的关系是同目不同科.<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掌握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如图1是小明家的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剖面图.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帮助他解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083749265346_ST/SYS201707191838083749265346_ST.001.png" width="428" height="13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在蔬菜生产旺盛时期,透明塑料膜内常有一些水滴,这些水滴主要来自植物的   <br />(2)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科学道理是:   <br />(3)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r />(4)图2是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0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试分析<br />①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 曲线c~d略有升高的原因是   <br />②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p></div></div>
<div><p>【答案】<br />(1)蒸腾作用<br />(2)增加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降低温度可使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br />(3)有机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产生无机盐和二氧化碳<br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C0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b~c和d~e<br />【解析】解:(1)大棚内培养液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都会导致透明塑料膜内出现一些水滴,生长旺盛的植物蒸腾产生水分是主要因素.(2)白天增加光照,使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的有机物增加,夜晚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分解的有机物减少,总体使蔬菜积累的有机物增加,产量提高.(3)农家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把其中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二氧化碳.(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蔬菜大棚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夜晚无光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仍然进行,不断放出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曲线图中的a~b,c~d段处于夜间,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b~c,d~e段处于白天,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②由于大棚内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的强度整体要超过呼吸作用,长时间内会使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选择在白天气温较高的时候通风,既可以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又不会使大棚内温度降低,还可以降低大棚内的湿度,降低病虫害.</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1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2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084661168165_ST/SYS201707191838084661168165_ST.001.png" width="351"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1中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吸气时肋间肌和隔肌都处于   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   变    .<br />(2)图2中   (填序号)过程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完成的.<br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由   运送,最后由   系统排出体外.</p></div></div>
<div><p>【答案】<br />(1)AB;收缩;小;大<br />(2)2;气体的扩散作用<br />(3)血浆;呼吸<br />【解析】解:(1)图1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2)由图示中2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由血浆运送,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需要了解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A、B、C、D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检验唾液淀粉酶作用的系列试验装置.请仔细分析后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087131522468_ST/SYS201707191838087131522468_ST.001.png" width="354"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实验的变量是    .<br />(2)图B的2号试管内加入2ML唾液的话,1号试管内应该加入的是    , 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到   作用.<br />(3)图中D表示向1、2号试管都加入    , 如果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完全分解的话,1、2号试管的现象分别是    ,     .</p></div></div>
<div><p>【答案】<br />(1)唾液<br />(2)2mL清水;对照<br />(3)碘液;变蓝;不变蓝<br />【解析】解:(1)(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该实验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因此若2号试管内加入2mL唾液的话,1号试管内加入等量的清水,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3)淀粉遇碘变蓝色,实验中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因此图中D表示向1、2号试管中加入的都是碘液;2号试管中含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1号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变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比较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针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18/3e78c522/SYS201707191838088079425287_ST/SYS201707191838088079425287_ST.001.png" width="463" height="1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实验一设置2号瓶的目的是    . 几天后,小心将1号瓶的瓶塞拿掉,并迅速将一根带有余烬的小木条放到瓶口处,可观察到小木条剧烈燃烧起来,这说明   <br />(2)实验二中1号瓶用一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几天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即熄灭,这一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 用手挤压2号瓶的塑料袋,让袋内的气体进入试管,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br />(3)两实验相比,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不同,完成实验一必需的外界条件是   ;完成实验二必需的外界条件是    .</p></div></div>
<div><p>【答案】<br />(1)对照;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r />(2)氧气;二氧化碳<br />(3)在光下;在暗处<br />【解析】解:(1)实验一设置2号瓶与1号瓶形成对照,变量是植物.余烬的小木条放到瓶口处,可观察到小木条剧烈燃烧起来,说明有氧气产生,实验一证明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2)实验二,几天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即熄灭,说明瓶内缺少了氧气,被植物体吸收利用,用手挤压2号瓶的塑料袋,让袋内的气体进入试管,石灰水变浑浊,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这说明,植物产生了二氧化碳.(3)上述两个实验关键不同处,是实验一是在光下,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二是在暗处无光,如果有光,会影响实验效果.<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