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3:39:36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13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单元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要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当前首要采取的措施是(  )</p><p>A. 开发畜牧业</p><p>B. 扩大旅游增加资金</p><p>C. 兴修水利</p><p>D. 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植被,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形成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分别是(  )</p><p>A. 二氧化碳、氮气</p><p>B. 氮气、一氧化碳</p><p>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p>D.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p><p>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p><p>故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本国禁止使用含磷的洗涤剂,而他们的“宝洁”、“汉高”、“花王”等公司却在中国大量推销、制造含磷洗涤剂,这给我们环境带来的危害是( )</p><p>A、土地沙化     B、河湖水质恶化     C、空气污染     D、垃圾增多</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 磷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元素,含磷洗涤剂会导致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越来越频繁的水华和赤潮现象,造成水质恶化。</p><p>考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木材用于制作教材。当前,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政府又推行了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p><p>A. 有利于卫生防疫</p><p>B. 为造纸厂创造经济效益</p><p>C.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p><p>D.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森林资源不但能给人类提供木材,森林资源还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因而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p><p>森林资源可以提供木材,我国已在初中、小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节约木材,保护森林。</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南方古猿的脑容量约为(    )mL.</p><p>A. 500    B. 400    C. 550    D. 75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方古猿的脑容量。解答时可以从南方古猿、东非能人、北京人、蓝田人、智人、现代入的脑容量方面来切入。</p><p>南方古猿至少有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粗壮型体重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畔陆续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毫升;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1万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入。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已经达到了现代入的大小;现代入的脑容量大约为1300~1500毫升。</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控制酸雨措施的是( )</p><p>A. 减少工厂废气的排放</p><p>B. 减少煤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p><p>C. 减少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p><p>D. 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p><p>A. 人类盲目的开发森林和草原</p><p>B. 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p><p>C. 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p><p>D. 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p><p>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p><p>A. 废旧电池随意乱扔</p><p>B. 我国从去年6月1日起将禁止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袋</p><p>C. 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p><p>D. 同学间发电子贺卡代替赠纸质贺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p><p>解:A、废旧电池中主要含铁、锌、锰等重金属元素,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汞,汞是有毒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随意乱扔废旧电池是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故符合题意.</p><p>B、超薄塑料袋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由于人们使用后随意乱丢乱扔,而这些废弃物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故此我国从去年6月1日起将禁止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袋,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是符合绿色理念的;故不符合题意.</p><p>C、使用一次性木筷、餐巾纸会造成对森林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用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因此提倡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是一种绿色消费意识;故不符合题意.</p><p>D、同学间发电子贺卡,而不要纸质贺卡,这样节省了纸张,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资源和造纸业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消费的理念.故不符合题意.</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是2011年“水是生命”国际大学生海报比赛的金奖作品。全幅作品呈沙漠的颜色,图幅上端有一浅滩水域,周围围满了各种动物:袋鼠、麋鹿、鹤……乃至人类。下列说法错误的(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2/08/6f372ac4/SYS201906020829186544628596_ST/SYS201906020829186544628596_ST.001.jpeg" width="109" height="1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page; -aw-rel-vpos:pag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作品的创意是曾让人类引以为豪的地球,却再也没有第二个绿洲</p><p>B.画面的震动感,在于一种大和谐中包藏的尖锐的残酷</p><p>C.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上述生物都是生产者</p><p>D.作品中蕴含了光的反射等科学原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成分。它们是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保护生物圈,我们反对</p><p>A.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 焚烧秸杆</p><p>C. 利用清洁能源    D. 环保宣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空气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它们来自工厂废气和城市汽车尾气。焚烧秸杆会使空气中烟尘增多,加剧大气污染。</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是(  )</p><p>A. 物种灭绝</p><p>B. 酸雨频繁发生</p><p>C. 气候变暖</p><p>D. 自然灾害增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温室效应”导致自然灾害增多,气候变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控制“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p><p>“温室效应”导致自然灾害增多,如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而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二氧化氮与水等反应生成硝酸,从而形成酸雨,所以酸雨不是温室效应造成的。</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辽宁省政府决定完成“退耕还林”70万亩,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p><p>A. 发展辽宁旅游事业</p><p>B. 发展畜牧业生产</p><p>C. 改善生态环境</p><p>D. 保护当地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较新颖,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据此解答。</p><p>我国大部地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生态脆弱,受到人为破坏以后,原始植被很难恢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目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危及全国环境建设。为此,国家决定在不适于发展农业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区、西部山区的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要退耕还草、还林。林区以及广大草原地区,已经开垦的农田,必须退耕,适于发展林业的植树,适于发展牧业的种草,使那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鼓励居民改善自己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创造环境条件。这一举措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方式,初步达到了保护生态和提高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水平的双重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p><p>A. 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p><p>B. 大量捕食青蛙、野鸡、蛇等野生动物</p><p>C. 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p><p>D. 工业和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就向外排放</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A正确;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必然导致生物多种性减少,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B错误;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C错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的健康,D错误。</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________  , 另一类是________&#xa0;,此外,_________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其中________&#xa0;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p></div></div>
<div><p>【答案】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外来物种入侵;    人为</p><p>【解析】&#xa0;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此外外来物种入侵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水葫芦对云南滇池湖泊的破坏。因此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列举你知道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石油</p><p>【解析】</p><p>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其中,一些资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资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复利用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p><p>非可再生资源 又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它生成于漫长的地质年代和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所以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就是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而我们人的生命周期比它短许多,我们等不到它再形成了才利用,它的形成速度远远大于我们对它的开采利用速度。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与其它资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几乎不能再生。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其中,一些资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资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复利 用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酸雨是pH值小于________的雨水.</p></div></div>
<div><p>【答案】5.6</p><p>【解析】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细胞色素C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对它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它显示了同一种蛋白质(细胞色素C)的构成中人与这些生物的不同的氨基酸个数.</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物名称</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黑猩猩</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马</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鸡</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果蝇</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小麦</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酵母菌</p></td><td style="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红螺菌</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与人氨基酸差异数</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3</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7</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5</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4</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5</p></td></tr></table><p>&#xa0;</p><p>(1)动物植物都具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p><p>(2)上述实例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最远的生物是_____.</p></div></div>
<div><p>【答案】动植物有共同的祖先    黑猩猩    红螺菌    </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与动物的亲缘关系,解答时可以从人类与动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方面来切入。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p><p>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p><p>(1)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因此动物植物都具有细胞色素C&#xa0;的事实能够说明动植物有共同的祖先。</p><p>(2)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是0,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人类与红螺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是65,因此亲人类与红螺菌的缘关系最远。</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于2011年11月11日至15日在南昌召开.本次大会以“扩大低碳合作、发展生态经济、共建绿色家 园”为主题,旨在加快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低碳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2/15/10/87bcbb3a/SYS201902151008260444559204_ST/SYS201902151008260444559204_ST.001.png" width="201"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提倡“低碳生活”,主要是因为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出大量的________&#xa0;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打破自然界的碳一氧平衡,造成全球逐渐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p><p>(2)请写出大气中的碳通过①进入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的表达式:________&#xa0;.    </p><p>(3)如图表示碳返还大气中的途径有哪几条________&#xa0;(填写序号).    </p><p>(4)走进“低碳生活”,你的行动是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    二氧化碳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2/15/10/87bcbb3a/SYS201902151008260444559204_DA/SYS201902151008260444559204_DA.001.png" width="327" height="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②③④⑧    节约用电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p><p>【解析】温室效应气体是指二氧化碳,大气中的碳进入植物体内是以二氧化碳的吸收进入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生成二氧化碳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走在大街上每隔几十米就会看到公共垃圾箱(见图),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8/10/670a2bd3/SYS201904181033121410353056_ST/SYS201904181033121410353056_ST.001.png" width="192" height="14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从垃圾箱上的标志可以判断甲中应装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乙中装入的是________垃圾。</p><p>(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越来越强,请将以下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废报纸、易拉罐、剩饭菜、苹果皮装入甲中的是________,装入乙中的是________。</p><p>(3)用过的废旧电池不可以随意乱扔,因为它属于________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p><p>(4)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________、填埋和堆肥等方法。</p></div></div>
<div><p>【答案】(7分)除(2)4分,其它每空1分</p><p>(1)可回收</p><p>(2)剩饭菜 苹果皮           废报纸 易拉罐</p><p>(3)危险有害                (4)焚烧</p><p>【解析】</p><p>试题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p><p>(1)甲中应装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乙垃圾箱所带的标志是可回收垃圾。</p><p>(2)剩饭菜、苹果皮属于生活垃圾,不能回收利用,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应放入甲垃圾箱中;废报纸、易拉罐可回收利用,应放入乙垃圾箱内。</p><p>(3)废电池内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造成土壤污染,属于危险有害垃圾,应该装入乙中。</p><p>(4)我国目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等方法。</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七级下册生物 第13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单元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