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中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蛙是田园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下列有关青蛙的叙中,错误的是( )<br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br />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br />C.雌雄异体,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br />D.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其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其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青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属于卵生.因此,青蛙的受精作用是在体外进行的.在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蛙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抱对,主要是通过抱对,可以促使雌蛙排卵.一般蛙类都在水中产卵、受精,卵孵化后变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后变成幼蛙登陆活动.<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两栖动物,掌握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变异实例的是( )<br />A.奶牛产奶量高,畜用牛产奶量低<br />B.家鸽有翼,家兔和山羊没有翼<br />C.玫瑰花的颜色有红色、白色等<br />D.高秆水稻田里出现了矮秆水稻植株</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奶牛产奶量高,畜用牛产奶量低、玫瑰花的颜色有红色、白色等、高秆水稻田里出现了矮秆水稻植株体现了同种生物之间具有不同的性状,属于变异;而家鸽有翼,家兔和山羊没有翼,不是同种生物之间方的差异,因此不属于变异.<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是( )<br />①母婴传播;<br />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进餐;<br />③血液传播;<br />④与艾滋病病人交谈、握手;<br />⑤性传播.<br />A.①②③<br />B.①③⑤<br />C.③④⑤<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可见B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传染病及其预防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传染病人的隔离、扑杀染病的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认真观察的消化系统结构图,看看下列有关叙述中有无错误,若有,请把错误的一项找出来(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30168357194_ST/SYS201708151001030168357194_ST.001.png" width="107"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br />B.淀粉的消化是从开始的<br />C.消化食物吸养料的主要场所是<br />D.既无消化功能双无吸收功能的结构是</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是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B、食物中的淀粉首先在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部分分解为麦芽糖;十二指肠对糖类没有消化作用.故该项符合题意;<br />C、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D、口腔可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但没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既无消化功能又无吸收功能.在胃内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可在小肠内被消化,它们的消化最终产物也都可被小肠吸收.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却没有消化功能.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想一想,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A.小麦、水绵和水杉都能产生种子<br />B.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br />C.人的有耳垂与无耳垂属于一对相对性状<br />D.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水绵是藻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不产生种子.小麦是被子植物,水杉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属于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故该项符合题意;<br />B、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C、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D、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利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种子植物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川同学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在进行野外观察时发现,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br />A.先天性、攻击行为<br />B.后天性、防御行为<br />C.后天性、攻击行为<br />D.先天性、防御行为</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先天性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利用“臭气”将敌害“击退”或“击晕”有利于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因此属于防御行为.<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芳芳同学学习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知识后作出的相关叙述,旺旺同学说芳芳的叙述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将错误的一项找出来( )<br />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r />B.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r />C.始祖鸟是鸟类进化成哺乳类的典型证据<br />D.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故不符合题意.<br />B: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r />C: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br />D: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以及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关心脏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36146645766_ST/SYS201708151001036146645766_ST.001.png" width="175"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与心房相连,其内流动脉血的血管是<br />B.肺循环起始于图中,终止于图中<br />C.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收缩力最强的是<br />D.若将水从主动脉灌进,则水应从图中的流出</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其内流的是动脉血;故不符合题意.<br />B、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因此图示中肺循环起始于,终止于左心房.故符合题意.<br />C、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这是与左心室收缩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是相适应的.故不符合题意.<br />D、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具有动脉瓣,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放,因此从主动脉向心脏里灌水,由于动脉瓣关闭,水仍然从主动脉流出.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心脏,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许多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的歇后语都与动物有关.如“春蚕结茧﹣﹣一丝不苟”、“瓮中捉鳖﹣﹣十拿九稳”、“长颈鹿的脖子丹项鹤的腿﹣﹣各有所长”、“地里的蚯蚓﹣﹣能屈能伸”等.李老师将这些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其归类的依据最可能是( )<br />A.生活环境的不同<br />B.体内有无脊柱<br />C.运动方式的不同<br />D.呼吸方式的不同</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根据体内有无脊柱,我们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题中的蚯蚓、蚕、蚂蚁的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长颈鹿、鳖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可见B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你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br />A.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会患侏儒症<br />B.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属于条件反射<br />C.看小说激动得热泪盈眶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br />D.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反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如吃炸鸡腿流口水,看到炸鸡腿流口水,听说炸鸡腿流口水.狗吃炸鸡腿也会流口水,狗看到炸鸡腿也会流口水,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简单反射和具体刺激复杂反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条件反射,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有东西在眼前晃动时眨眼是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人与动物都有;人在看到酸梅时分泌唾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由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看到小说中感人处时流泪,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植物、微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于应激性.<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你所学的生物知识判断下列各项,其中正确的是( )<br />A.在生产实践中,土豆用块茎繁殖及玉米用种子繁殖都属于无性繁殖<br />B.小强同学患甲流后,体内的抗体是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刺激下产生的<br />C.如果某同学在透明纸上写一个“b”,则在显微镜下的视野中看到的应是“p”<br />D.人体具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一道防线</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土豆用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发育成胚,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因此,玉米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故不符合题意:<br />B、小强同学患甲流后,体内的抗体是H1N1流感病毒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故符合题意;<br />C、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将字母“b”旋转180°后得到的字母是“q”不是“p”.故不符合题意;<br />D、人体具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代防线.因此,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不是第一道防线.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br />A.现代的食品保鲜方法就是添加防腐剂<br />B.保持正常的呼吸是贮存食品的重要方法<br />C.乳酸菌发酵过程中能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br />D.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晒干、风干)、烟熏、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不符合题意.<br />B、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不符合题意.<br />C、乳酸菌发酵过程中只能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br />D、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应用:制作酸奶,酸泡菜等;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是血液流经某器官的示意图,a、c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若c血管内流动脉血,你认为b结构可能代表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38482868537_ST/SYS201708151001038482868537_ST.001.png" width="134" height="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大脑;②肺部;③小肠绒毛;④肾小球;⑤肾小管;⑥左心室<br />A.①③⑤<br />B.①②③<br />C.②④⑥<br />D.④⑤⑥</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血液流经大脑、小肠绒毛、肾小管后由于血液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血液会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由于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会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肾小球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血液在肾小球里进行的是滤过作用,没有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肾小球两端的血管流的都是动脉血;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主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因此若c血管内流动脉血,b结构可能代表的是肺部、肾小球、左心室.<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下面是某校八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一次野外活动中,观察某农田生态系统后绘制的食物网示意图,请认真分析下图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39673241386_ST/SYS201708151001039673241386_ST.001.png" width="242" height="11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小组的全体同学一臻认为,图中的水稻能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其它生物,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    .<br />(2)若你是该小组成员,请你数一数,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br />(3)在小组讨论中,小明发言说,在整个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两个营养级,小汪说小明的答案错了,请你帮小明纠正一下,你认为猫头鹰应该占有   个营养级.<br />(4)小涛是个善于观察和喜欢动脑筋的孩子,因家住农村,因此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和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在这次小组讨论时,他告诉大家说,在春季,农民是通过播种育秧的方式种植水稻,所以水稻的生殖类型属于<br />   生殖.<br />(5)在小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该食物网中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生物是    .<br />(6)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该生态系统中   的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p></div></div>
<div><p>【答案】<br />(1)生产者<br />(2)5<br />(3)3<br />(4)有性<br />(5)蝗虫<br />(6)猫头鹰<br />【解析】解:(1)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的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注意的是,除了绿色植物外,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硝化细菌等)也都是生产者.(2)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且要到此条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田鼠→蛇→猫头鹰;水稻→蝗虫→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 (3)在食物链中稻→田鼠→猫头鹰在中猫头鹰是第三营养级,在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田鼠→蛇→猫头鹰、水稻→蝗虫→蛇→猫头鹰,中猫头鹰是第四营养级;在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中猫头鹰是第五营养级,因此,猫头鹰应该占有 3个营养级.(4)在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与田鼠之间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5)昆虫的发育方式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其中蝗虫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差别不明显,为不完全变态发育.(6)某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即鹰.<br />所以答案是:(1)生产者;(2)5;(3)3;(4)有性;(5)蝗虫;(6)猫头鹰.<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下面是绿色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和植株示意图,请认真观察各图并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40576338567_ST/SYS201708151001040576338567_ST.001.png" width="516"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甲中标号和共同组成    .<br />(2)图甲中的完成受精作用后,可以育成图乙中的结构[   ]    .<br />(3)图乙能由小长大到成熟,主要是因为该图中的结构[   ]   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供发育所需.<br />(4)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于图丙中的结构[   ]    .<br />(5)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结构[   ]   首先突破种皮并发育成图丁中结构[   ]    .</p></div></div>
<div><p>【答案】<br />(1)雄蕊<br />(2)2;种子<br />(3)3;叶片<br />(4)4;子叶<br />(5)3;胚根;8;根<br />【解析】解(1)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花柄是花与茎相连的短柄,它起到支持和输导的作用.花托是花柄的顶端部分,花的其它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在它的上面.在花绽放之前,花萼和花冠对花蕊起保护作用.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许多胚珠.(2)受精后的雌蕊发育来的具体发育为: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40576338567_DA/SYS201708151001040576338567_DA.001.png" width="247" height="11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可见胚珠发育为种子.(3)植物由小长大到成熟,需要积累有机物,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叶.(4)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因此大豆油主要来自于图丙中的4子叶.(5)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随后,种子萌发首先是吸水膨胀,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其次随着种子吸水膨胀,直至露白,呼吸作用逐步加强,需要吸收大量的氧气.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br />所以答案是:(1)雄蕊(2)2;种子(3)3;叶片(4)4;子叶(5)3;胚根;8;根<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珠被—种皮;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还要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甲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某校八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复习《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一节时,进行的“模拟眼球成像原理”实验图.请认真观察图并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41970611415_ST/SYS201708151001041970611415_ST.001.png" width="456" height="20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根据图甲想一想,我们平时所说的“黑眼球”实际上是指图中的结构[   ]    .<br />(2)洋洋同学认真观察图乙后发言说,在图乙的成像实验中,玻璃板相当于模拟眼球的[   ]   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    .<br />(3)娟娟同学发言说,在图乙所示的模拟实验中,可在白纸板上见一清晰蜡烛倒像,可以推理得出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也是   这一结论.<br />(4)明明同学发言说,由图乙的模拟成像实验可以推理,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远远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图甲中的[   ]   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当人眼睛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    .</p></div></div>
<div><p>【答案】<br />(1)5;虹膜<br />(2)10;视网膜;3;晶状体<br />(3)倒像<br />(4)6;睫状体;变大<br />【解析】解:(1)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前面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后面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前面是虹膜,虹膜不透光有黑色素,俗称黑眼球.(2)人的视觉成像可用图示表示: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41970611415_DA/SYS201708151001041970611415_DA.001.png" width="456" height="18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从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与模拟眼球成像实验比较,可以看出:白纸板相当于视网膜,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3)眼球的结构包括三层,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由于大脑能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总是正立的物像.(4)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br />所以答案是:(1)5虹膜(2)10视网膜;3晶状体(3)倒像(4)6睫状体;变大</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有关知识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认真观察分析图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8/15/10/05a8cd31/SYS201708151001044376257111_ST/SYS201708151001044376257111_ST.001.png" width="553"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按图甲所示装置好后,光照2﹣3小时.取下叶片a、b和c,用图丙所示装置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碘液分别检验<br />②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设为乙装置,其他处理见图.<br />③将乙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br />④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br />⑤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两装置脱色.<br />⑥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br />(1)步骤①和⑤用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    .<br />(2)图甲装置经上述步骤①后,其中不能变蓝的叶片是    .<br />(3)若用装置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兵兵同学的做法是把有b叶片的锥形瓶中的水倒掉,勇勇同学的做法是用一个透明大塑料袋套住整个装置,请你想一想,哪个同学的操作正确?    .<br />(4)涛涛同学以图乙中的装置C为实验组,装置B为对照组,则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br />(5)观察乙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 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原因是两者之间存在着   个变量.<br />(6)步骤④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   产生的;从B瓶和C瓶挤出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气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   所消耗.</p></div></div>
<div><p>【答案】<br />(1)水<br />(2)a、c<br />(3)兵兵<br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r />(5)光;2<br />(6)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r />【解析】解:(1)由于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叶绿素,如果不脱去叶绿素,碘液遇碘后变成的蓝色就不明显;酒精能溶解叶绿素,酒精沸点较低且易燃,如果直接对酒精加热,酒精容易沸腾并容易燃烧;因此对酒精要隔水加热;故用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水.(2)C用不透明的塑料袋包裹,因此,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有光、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a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因此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图甲装置经上述步骤①后,其中不能变蓝的叶片是a、c.(3)若用装置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兵兵同学的做法是把有b叶片的锥形瓶中的水倒掉,勇勇同学的做法是用一个透明大塑料袋套住整个装置,花盆泥土中的水分也会蒸发到塑料袋内.因此兵兵同学的操作正确.(4)氢氧化钠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因此,装置C中无二氧化碳,装置B中有二氧化碳;B装置中的叶片可以正常的吸收二氧化碳;而C装置中的叶片可以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变量是二氧化碳.涛涛同学以图乙中的装置C为实验组,装置B为对照组,二者唯一不同是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则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5)观察乙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唯一不同的量是光,因此,变量是光.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原因是两者之间存在着2个变量即光和二氧化碳.(6)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步骤④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作用产生的;从B瓶和C瓶挤出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光合作用作用所消耗.<br />所以答案是:(1)水;(2)a、c;(3)兵兵;(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5)光;2(6)呼吸作用;光合作用<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