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3:24:44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xa0;&#xa0;)</p><p>A. 小草    B. 树木    C. 松毛虫    D. 蘑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据此答题。</p><p>小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树木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松毛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正确;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p><p>A. 老虎吃野兔    B. 蛇吃老鼠    C. 青蛙吃昆虫    D. 蝗虫吃庄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产者是的绿色植物,因为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指的是动物,因为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竞争、合作和捕食等,A、B、C三个选项中的生物都是动物,都属于消费者,为错误项,蝗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庄稼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二者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p><p>A. 竞争    B. 合作    C. 捕食    D. 共生</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其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p><p>A. 生产者    B. 分解者&#xa0;&#xa0;&#xa0;    C. 消费者&#xa0;&#xa0;&#xa0;    D. 食物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食物链,据此答题。</p><p>在题干中的生态系统中,水稻为植物属于生产者,而害虫和青蛙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即: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害虫增加,水稻减产,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草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的是( &#xa0;&#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3/08/2e9c9e0e/SYS201906030830086812422006_ST/SYS201906030830086812422006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草→兔→鹰 &#xa0;&#xa0;    B. 鼠→蛇→鹰   &#xa0;    C. 光→草→鼠→狐 &#xa0;&#xa0;&#xa0;&#xa0;    D. 鹰→鼠→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据此解答。</p><p>食物链草→兔→鹰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类与消费者兔、鹰它们之间的关系,A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鼠→蛇→鹰的起点是消费者,B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光→草→鼠→狐,中光是非生物部分,C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鹰→鼠→草的箭头的方向弄反了,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 由于能量的流动形式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p><p>A. 鹰    B. 青蛙    C. 昆虫    D. 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p><p>解: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鹰、青蛙、昆虫、草”构成的食物是:草→昆虫→青蛙→鹰.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草→昆虫→青蛙→鹰”食物链中营养级最低的是草,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草.</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p><p>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p><p>A. 消费者    B. 分解者    C. 生产者    D. 制造者</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属于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苏轼在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xa0;&#xa0;)</p><p>A. 光&#xa0;&#xa0;&#xa0;&#xa0;    B. 温度    C. 水&#xa0;&#xa0;&#xa0;&#xa0;&#xa0;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中,能够成立的是</p><p>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p><p>C.草←蚱蜢←食草虫←蛇←鹰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草→蚱蜢→食虫鸟→蛇→鹰,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A正确;蚱蜢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而且鹰与狐不是捕食关系,B错误;箭头反了,食物链的应该箭头指向消费者,C错误;食草虫吃草,不吃蚱蜢,鹰和蛇的捕食关系反了,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xa0;&#xa0;)</p><p>A. 一山不容二虎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xa0;&#xa0;&#xa0;&#xa0;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p><p>A、“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br />B、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br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br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某草原生态系统,当雨量充沛时,兔子数量的变化是( &#xa0;&#xa0;)</p><p>A. 先增加,后减少到一定数量    B. 先减少,后增加到一定数量</p><p>C. 一直增加到极限水平    D. 数量变化很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食物链,草→兔,当雨量充沛时,草因生长旺盛而增多,则兔的数量会先因草的增多而增加,草原上兔的数量增加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________因素,该因素分为________因素和非生物因素。</p></div></div>
<div><p>【答案】非生物</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态因素的含义、分类方面来切入。</p><p>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许多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p></div></div>
<div><p>【答案】食物网    食物网    物质循环    </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p><p>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消费者)直接以植物(生产者)为食,它们又是肉食性动物的食物;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它们形成的食物结构,叫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往往有多种食物,同时一种植物或动物又为多种动物所捕食,这样不同的食物链便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________,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分解者        食物链</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分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如图是我国某地的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它利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水稻养猪、养鸭,水稻的秸秆可以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3/08/2e9c9e0e/SYS201906030830093187309170_ST/SYS201906030830093187309170_ST.001.png" width="218"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l)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属于________,蘑菇属于________。</p><p>(2)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根本原因是________,秸秆能够燃烧是因为含________(无机物或有机物)。</p><p>(3)能量在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其流动特点是________,碳在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p><p>(4)为防止水稻倒伏,施加含________(氮、磷、钾)化肥较好.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造成植物的根腐烂,是由于根无法进行________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机肥不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________。</p><p>(5)害虫在生态系统中较少的原因是有天敌________,同时害虫的数量也不会过分减少,总是保持相对________的状态,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p><p>(6)农民为消灭害虫向水稻喷洒农药,可有的害虫仍然存活,并繁殖后代,对这种现象解释是_____。</p><p>A、农药浓度过低&#xa0;&#xa0;&#xa0;&#xa0; B、农药药效太差</p><p>C、这些害虫没有接触农药&#xa0;&#xa0;&#xa0;&#xa0;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的结果</p><p>(7)秸秆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沼气,但是必须接种________微生物,发酵进行的必要操作是________(密封或敞口),因为它在沼气池内进行________(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p><p>(8)蘑菇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不同于细菌,它在分类学上属于________(原核或真核)生物,原因是它的细胞内________(有或无)细胞核.它不同于植物,原因是细胞内没有________,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生活方式是________(腐生或寄生)。</p><p>(9)科学家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p><p>(10)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热价高,燃烧后产物可以推断是________和________。</p><p>(11)水稻的种子即大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种子的________(胚或子叶或胚乳)结构中,进入消化系统中必须消化成________才被人类的小肠吸收.</p><p>(12)水稻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它的根系是________,它的茎不能长粗的主要原因是没有________。</p><p>(13)害虫中如果有水稻螟虫的话,很难防治,因为它有蛹期,说明它是________(不完全或完全)变态昆虫.</p><p>(14)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因为生物种类________(多或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p><p>(1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是利用了________。</p><p>A.遗传的多样性&#xa0;&#xa0;&#xa0; B.染色体的多样性&#xa0;&#xa0;&#xa0; C.DNA的多样性&#xa0;&#xa0;&#xa0; D.细胞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    分解者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有机物    化学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热二氧化碳    周而复始的    钾    呼吸    细菌、真菌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控制    稳定    自我调节    D     甲烷菌    密封    无氧     真核    有    叶绿体    腐生    使能量更多的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氧化碳    水    淀粉    胚乳    葡萄糖    须根系    形成层    完全    少    人    A    </p><p>【解析】</p><p>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杂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属于生产者.蘑菇属于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产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因此属于分解者。</p><p>(1)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杂草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p><p>(2)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细胞中的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有机物能燃烧。</p><p>(3)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的。</p><p>(4)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机肥不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细菌、真菌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p><p>(5)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p>(6)农民为了消灭害虫向作物上喷洒农药,由于生物本身存在抗药性强和弱的差异,随着农药的使用,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了,而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下去。</p><p>(7)在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p><p>(8)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等,与植物细胞相比体内不含叶绿体,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营养方式是腐生。</p><p>(9)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设法使能量更多的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p><p>(10)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p><p>(11)水稻种子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包括种皮(种皮外紧贴着果皮)、胚和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水稻种子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为葡萄糖。</p><p>(12)水稻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它的根系是须根系,茎中没有形成层,不能逐年加粗。</p><p>(13)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因此,害虫中如果有水稻螟虫的话,很难防治,因为它有蛹期,说明它是完全变态昆虫。</p><p>(14)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该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较小,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p><p>(15)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故选A。</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任写一种)、水和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阳光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p><p>【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即: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即:水、空气、阳光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兔子、老鼠、蛇、狐和鹰,据下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3/08/2e9c9e0e/SYS201906030830097121980455_ST/SYS201906030830097121980455_ST.001.png" width="249"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    </p><p>(2)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写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p><p>(3)由于人们围捕狐狸,狐狸数量减少,野兔和老鼠数量________,大量啃食植物,导致植被退化。后来停止围猎狐狸,几年后该生态系统又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1)草;</p><p>(2)5;草→鼠→蛇→鹰;</p><p>(3)增加;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p>【解析】</p><p>试题(1)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数量最多,终点是消费者,数量最少。</p><p>(2)由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 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狐;草→兔→鹰;草→兔→虎;草→鼠→蛇→鹰 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p><p>另外老鼠常常偷食花生,但它有时也会被蛇吃掉,而蛇和鼠又会被老鹰捕食,所以食物链花生→老鼠→蛇→鹰;花生→老鼠→鹰。</p><p>(3)如果大量、持续捕杀狐狸,短期内野兔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所以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师大版八级下册生物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