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八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最早出现的是 ( )</p><p>A. 细菌等原核生物 B. 单细胞真核生物</p><p>C. 多细胞真核生物 D. 原生动物</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活在原始海洋里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原始生命进化为有简单细胞结构的细菌等原核生物,这些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现存的细菌、蓝藻近似。有些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进化为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后来,这些单细胞生物的营养方式发生复杂变化,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素的原始绿藻,另一部分则进化为古代原生动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原生动物的是 ( )</p><p>A. 疟原虫 B. 水螅 C. 珊瑚虫 D. 猪肉缔虫</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A正确;<br />水螅是多细胞动物,属于腔肠动物,B错误;<br />珊瑚虫是多细胞动物,属于腔肠动物,C错误;<br />猪肉绦虫是多细胞动物,属于扁形动物,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 )</p><p>A. 人工取火 B. 使用工具 C. 直立行走 D. 产生语言</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p><p>A. 草→兔→狐 B. 兔→草→狐</p><p>C. 狐→兔→草 D. 草→狐→兔</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为食物链的起始部分必须是生产者,其次兔与狐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正确的食物链是草→兔→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p><p>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一氧化碳</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如果不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如:冰川加速融化,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全球许多地方都出现异常气候。</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约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 )</p><p>A. 越简单,越低等 B. 越简单,越高等</p><p>C. 越复杂,越低等 D. 越复杂,越高等</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已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的汽油,其主要目的是 ( )</p><p>A. 提高汽油的燃烧利用率 B. 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p><p>C. 消除噪音 D. 降低汽油价格</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铅污染大气,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瓶),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88edd9fa/SYS201712310041506273191124_ST/SYS201712310041506273191124_ST.001.png" width="304" height="23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__进入瓶内。</p><p>(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____。</p><p>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p><p>(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_____</p><p>(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_________)</p><p>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p><p> </p></div></div>
<div><p>【答案】 A 细菌 B A瓶沸腾,B瓶不做处理 是 A</p><p>【解析】(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p><p>(2)甲、乙两组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有无。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B瓶不作处理。所以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肉汤有没有煮沸。</p><p>(3)为保证探究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应进行重复试验,以减小实验误差。</p><p>(4)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