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3:07:40

山东省烟台市八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的愈合有一定作用。下列叙述中,免疫类型与之不同的是 (  )</p><p>A.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p><p>B. 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p><p>C. 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p><p>D.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异物</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A不正确;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B正确;皮肤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C不正确;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异物,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不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疾病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伤害,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发病原因,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表中的病因与疾病不相符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57723273881_ST/SYS201712310044457723273881_ST.001.png" width="576"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    B. B    C. C    D. D</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儿童缺乏维生素D或钙,会患佝偻病,A正确;食物中缺乏含碘的无机盐,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B正确;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错误;<br />先天性愚型病是由于体细胞内多了一条染色体造成的,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命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p><p>A. 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p><p>B. 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p><p>C. 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p><p>D.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p><p>雷鸟的体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p><p>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如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2/d35742ca/SYS201712302251502975704887_ST/SYS201712302251502975704887_ST.001.png" width="139"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1使关节灵活</p><p>B. 4使关节牢固</p><p>C. 3和5共同围成2</p><p>D. 2内的滑液由1分泌</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所示结构名称:3关节头,5关节窝,两者构成6关节面.1关节囊,2关节腔,4关节软骨。</p><p>1关节囊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A错误;</p><p>4是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荡,与骨的灵活性有关,B错误;</p><p>6关节面和1关节囊围成的空腔是关节腔,C错误;</p><p>2关节腔内有1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反射弧的说法错误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63946738120_ST/SYS201712310044463946738120_ST.001.png" width="177"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是感受器</p><p>B. ②是传出神经纤维</p><p>C. ③是由神经元胞体汇集而成的</p><p>D. ⑤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⑤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A错误;④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③的神经冲动传至⑤,引起反射;B正确;③是神经中枢,是由神经元胞体汇集而成的,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C正确;①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D正确。</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豌豆的相对性状明显,是杂交实验的好材料。著名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豌豆的植株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现用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05187299/SYS201712302331281697789467_ST/SYS201712302331281697789467_ST.001.png" width="269" height="17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在甲组中,豌豆的亲代都是高茎,后代也都是高茎,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p><p>(2)通过分析丙组实验数据可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_。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乙组中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p><p>(3)在豌豆杂交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要____________。亲代的____________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子代,并控制着子代的性状表现。</p><p>(4)若将高茎豌豆种植于贫瘠的土壤中,豌豆茎的高度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的变异。</p><p>&#xa0;</p></div></div>
<div><p>【答案】(1)遗传;相对性状;</p><p>(2)高茎;Bb;</p><p>(3)分开,基因;</p><p>(4)不可遗传变异</p><p>【解析】试题分析:(1)在甲组中,豌豆的亲代都是高茎,后代也都是高茎,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豌豆茎的形态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p><p>(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根据丙组的杂交结果可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高茎、属于隐性性状的是矮茎.</p><p>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矮茎植物的基因组成是bb;在乙组中高茎杂×矮茎交实验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子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1:1,说明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p><p>(3)在豌豆杂交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要分开.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过程,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从而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p><p>(4)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若将高茎豌豆种植于土壤贫瘠的田地里,豌豆茎杆的高度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异是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是不可遗传的变异.</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甲所示的装置,图乙为C装置叶片在晴朗的夏季一天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05187299/SYS201712302331253642265300_ST/SYS201712302331253642265300_ST.001.png" width="285" height="15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0/23/05187299/SYS201712302331253642265300_ST/SYS201712302331253642265300_ST.002.png" width="192"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甲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图甲所示的实验设计能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p>(3)一段时间后,抽取B装置中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D装置弯玻璃管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动”)。图乙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与D装置内叶片的生理活动相对应。</p><p>(5)对图甲C装置中的叶片进行脱水称重,欲使其质量最大,结合图乙中的曲线应选择____________点左右摘取叶片。</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p><p>(2)水、光、二氧化碳</p><p>(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吸作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p><p>(4)向左;Ⅱ</p><p>(5)18</p><p>【解析】试题分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甲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p><p>(2)图甲中,A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A叶片的前端部分就得不到从根运输来的水分,因此,A叶片割断处的前端和后端部分就形成以水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B叶片和C叶片,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是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C叶片和D叶片,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是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图甲所示的实验设计能探究水、光、二氧化碳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p>(3)B装置中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一段时间后,抽取B装置中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呼吸作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p><p>(4)D装置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导致D装置中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因此D装置弯玻璃管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是向左(填写向左、向右或者不动);图乙中,曲线Ⅰ主要在6~18点有光时进行,因此曲线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线Ⅱ在0~24点都能进行,因此曲线Ⅱ表示呼吸作用.D装置内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图乙中的曲线Ⅱ与D装置内叶片的生理活动相对应;</p><p>(5)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制造的有机物越多,叶片脱水后质量越大,因此,“对图甲C装置中的叶片进行脱水称重,欲使其质量最大”,结合图乙中的曲线应选择18点左右摘取叶片。</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近海发生了9.0 级强烈地震和海啸,并引发核电站爆炸。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强震发生后,中国派出的救援人员及时赶赴日本,并送去了大量救援物资。假如你是一名救灾现场的救援者,请解答下列问题:</p><p>(1)如果发现某人受伤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流出,可以判断是        血管出血,应在病人受伤血管的近心端止血。</p><p>(2)如果遇到失血过多的人,应按照输               的原则,及时给予输血救治。</p><p>(3)给病人打针、服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的             ,不能盲目用药。</p><p>(4)为防止灾区传染病的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进行大面积消毒,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p><p>(5)为防止灾区的儿童得病,医生给他们注射疫苗,使其体内产生相应的        ,从而具有抵抗某些疾病的能力,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免疫。</p><p>(6)日本的地震及海啸引发了核辐射,致使某些中国人疯狂地购买碘盐,虽然碘是合成            激素的主要原料,但专家解释:食用碘盐对预防核辐射的作用并不大,相反食用过多还会带来其他危害,最终“抢盐”事件得以平息。</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动脉;(2)同型血;</p><p>(3)说明书(使用说明);</p><p>(4)切断传播途径;</p><p>(5)抗体;特异性;</p><p>(6)甲状腺</p><p>【解析】</p><p>试题分析:(1)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动脉血管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射状流出,这时应在病人受伤血管的近心端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p><p>(2)及时输血是抢救大量失血患者的最好措施,输血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否则会造成红细胞凝集而阻碍血液循环,反而加重了失血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p><p>(3)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给病人服用前,都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p><p>(4)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止灾区传染病的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进行大面积消毒,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p><p>(5)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p><p>(6)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但碘盐对预防核辐射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抢购食盐是一种盲从之举。</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自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多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53626609488_ST/SYS201712310044453626609488_ST.001.png" width="251" height="14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应填写______;②应填写__________。</p><p>(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__________。</p><p>(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________,这种免疫类型为____________。</p><p>(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________疫苗的恒河猴患病情况。</p><p>(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__________________。</p><p>(6)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p><p>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p><p>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p><p>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p><p>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p><p>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p><p>&#xa0;</p></div></div>
<div><p>【答案】(1)21天   注射埃博拉疫苗  (2)对照  (3)抗体  特异性免疫  (4)埃博拉   (5)病原体  ①④</p><p>【解析】试题分析:(1)(2)(4)探究埃博拉疫苗是否有效预防埃博拉病的发生,需要确定实验对象—恒河猴,设计好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余的实验条件完全相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科学合理。本实验的变量是埃博拉疫苗,这样图中设计为A和B两组,可以分析看出方案中A①21天,B中的②是注射埃博拉疫苗,这样方案实验设计更合理。同时,为了证明埃博拉疫苗是否有效需要进行重复多次实验,增加实验组数,观察注射埃博拉疫苗后恒猴的死亡情况,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因此,(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应填写21天;②应填写注射埃博拉疫苗。(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对照。(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埃博拉疫苗恒河猴患病的情况。</p><p>(3)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所有抵抗作用,没有选择性,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属于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选择性,每一种疫苗只能对相应的疾病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疾病没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可以自然获得,也可以通过计划免疫获得。因此,从免疫的角度分析,人通过注射狂犬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病菌等属于抗原,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原体的物质是抗体。因此,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为特异性免疫。</p><p>(7)(5)(6)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发生的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是控制传染源,将患病的人、感染者、携带者等人进行严格的隔离,防止病原体的扩散;病原体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接触、土壤及蚊蝇等可以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用消毒液进行严格的消毒,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有效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免疫接种等是保护易人群。埃博拉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因此,(5)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6)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 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①④(填写序号)。</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59518898061_ST/SYS201712310044459518898061_ST.001.png" width="508" height="20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请回答下列问题:</p><p>(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___,与1号试管起______作用。</p><p>(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____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p><p>(3)实验结果是_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p><p>(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支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支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支试管的设置____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p><p>(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消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  2毫升清水(或等量清水)  对照  1和3  1  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  没有  物理性和化学性</p><p>【解析】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p><p>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br />(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br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br />(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p><p>(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能进行物理性消化。</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51204386717_ST/SYS201712310044451204386717_ST.001.png" width="222"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eb20411a/SYS201712310044451204386717_ST/SYS201712310044451204386717_ST.002.png" width="176" height="12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图1中的[ ]____________。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p><p>(2)图1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p><p>(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________。</p><p>(4)若图2表示图1中A、B、C三种生物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则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若乙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  A生产者  分解者  A、B、C、D  逐级递减  B  上升(或先上升后下降)</p><p>【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A生产者、B、C消费者和D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 <br />(2)图中ABCD都是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br />(3)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r />(4)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生物的数量就越多,图2中丙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甲次之,位于食物链的第二位,乙数量最少,位于最后。所以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B,若乙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烟台市八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