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中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句中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描述的特征不同的是( )<br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r />B.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群<br />C.虎父无犬子<br />D.桂实生桂,桐实生桐</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说明了生物的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题干中A、C、D都属于遗传现象;B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群属于变异现象.<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利用生物的特征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藕断丝连”是常见的现象,这里的“丝”来自植物体的什么组织( )<br />A.保护组织<br />B.输导组织<br />C.营养组织<br />D.分生组织</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不符合题意.<br />B、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中的丝就是输导组织.符合题意.<br />C、营养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营养组织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不符合题意.<br />D、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 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属于分生组织.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需要了解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21140858353_ST/SYS201702111619121140858353_ST.001.png" width="233"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①﹣精子<br />B.③﹣受精卵<br />C.②﹣卵巢<br />D.④﹣分娩</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男性睾丸产生的①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②卵巢产生的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③受精卵.这一过程叫受精.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缓慢移入到子宫中.最终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是怀孕.在母体的子宫内,胚胎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到第8周,其外貌开始像人,从这时起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所以①表示精子、②表示卵细胞、③表示受精卵、④表示受精,故D符合题意.<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甲表示哪种营养物质(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22806986914_ST/SYS201702111619122806986914_ST.001.png" width="159" height="11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蛋白质<br />B.淀粉<br />C.脂肪<br />D.维生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营养物质进入消化道的先后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小肠.淀粉在口腔内就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消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质甲最先被消化,然后是物质乙被消化,最后是丙被消化,可以判断甲是淀粉,乙代表蛋白质,丙代表脂肪.<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如图,若通过静脉给人注射一种药物,药物通过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23555312658_ST/SYS201702111619123555312658_ST.001.png" width="78"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Ⅰ,Ⅲ,Ⅱ,Ⅳ<br />B.Ⅰ,Ⅲ,Ⅳ,Ⅱ<br />C.Ⅳ,Ⅱ,Ⅲ,Ⅰ<br />D.Ⅳ,Ⅱ,Ⅰ,Ⅲ</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静脉注射药物,药物进入血液后首先参与体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然后再进行肺循环,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即依次通过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如图:<br />故选:D<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23555312658_DA/SYS201702111619123555312658_DA.001.png" width="298" height="1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表示(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26727745447_ST/SYS201702111619126727745447_ST.001.png" width="138" height="13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br />B.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r />C.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r />D.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当海拔高度越高时,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增多.因此,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br />B、当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肌肉细胞利用,将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br />C、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不是增加.故符合题意;<br />D、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含养料增加,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增加,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不正确的是( )<br />A.家鸽﹣肺和气囊<br />B.鲫鱼﹣鳃<br />C.蚯蚓﹣体壁<br />D.家兔﹣肺</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家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气囊有储存气体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错误.<br />B、鲫鱼用鳃呼吸,正确.<br />C、蚯蚓靠体壁来呼吸,其体壁内表面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其体壁经常保持湿润,正确;<br />D、家兔是哺乳动物,有肺呼吸,正确;<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鸟的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鸟类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r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br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r />C.动物越多,对植物的帮助越大<br />D.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正确;<br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br />C、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因此本选项符合题意;<br />D、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D正确.<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掌握动物与仿生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比如雷达、飞机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分类等级中,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最多的等级是( )<br />A.科<br />B.种<br />C.目<br />D.属</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如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他们相似程度多,亲缘关系就近.在目、科、属、种中最小的是种,因此种是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最多的等级.<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分类的依据与方法和分类的单位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br />A.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br />B.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br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br />D.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不适应环境,A错误‘<br />B、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B正确.<br />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C正确;<br />D、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D正确.<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自然选择学说,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肾单位中,入球小动脉力流的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分支成各级小的动脉,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出肾脏的.肾动脉属于体循环,里面流的是含氧多的动脉血,通过入球小动脉进入到肾小球,因为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仍然是动脉血,在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其他小分子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被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而剩下的物质通过出球小动脉流出,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程,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红细胞运输的氧并没有减少,故血液仍然是动脉血.因此,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是含氧较多的动脉血.<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肾,掌握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解:两栖动物具有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也不同,如鸭子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却属于鸟类而不是两栖类.<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栖动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是由于盐分多会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解: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腌肉等食品采用的是腌制法,其原理是用过多的盐分渗出水分,增加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因此:腌肉长时间不会腐烂,是由于盐分多会抑制细菌的生长.<br />所以答案是:正确.<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掌握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⑵引起植物人类生病,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⑶与生物共生,比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⑴食品制作⑵保存食品,比如:“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⑶防治(由真菌分泌)抗生素的发现⑷保护环境,比如:甲烷细菌、沼气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人生理上没有疾病就说明这个人是健康的.(判断对错)</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题干中说一个人生理上没有疾病就说明这个人是健康的,缺少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身体健康等,因此题干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4005654209_ST/SYS201702111619134005654209_ST.001.png" width="166" height="2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含有机物数量直方图,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以表示为   <br />(2)假如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汞进入该生态系统,那么体内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br />(3)如果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则生物部分还缺少的是    .<br />(4)从乙和丙中分别取出细胞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如图二和图三所示,其中表示乙的体细胞是图    , 表示丙的体细胞是图    .</p></div></div>
<div><p>【答案】<br />(1)乙→甲→丙<br />(2)丙<br />(3)分解者<br />(4)图三;图二<br />【解析】(1)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生产者是基础环节,故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根据图一的相对数量其食物链为:乙→甲→丙.<br />(2)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级积累,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在此生态系统内丙是最高级消费者,处在食物链的末端,故它体内有毒物质最多.<br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br />(4)乙为生产者﹣﹣植物,丙为消费者﹣﹣动物,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识图可知图三为植物细胞,图二为动物细胞.<br />所以答案是:(1)乙→甲→丙 <br />(2)丙 <br />(3)分解者 <br />(4)图三;图二<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链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桃是常见的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图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4692879951_ST/SYS201702111619134692879951_ST.001.png" width="166"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图中   构成雄蕊,图中表示胚珠的是   (填序号)<br />(2)当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并萌发,花粉管中的精子与⑥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    .<br />(3)桃的可食用部分是由   发育来的(填名称)<br />(4)当你漫步在桃花盛开的桃林里,看到一群群蜜蜂忙碌的身影,你可知道,蜜蜂不仅在为自己采蜜,同时也在为桃花做嫁衣呀!“做嫁衣”指的是   (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④⑤;⑥<br />(2)受精<br />(3)子房壁<br />(4)花粉传播<br />【解析】(1)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花药、萼片等结构都逐渐凋落,只有子房才继续发育,最终形成果实,图中①柱头、④花柱、⑤子房构成雌蕊,表示胚珠的是⑥.(2)花粉从②花药中散发出来落在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花粉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萌发,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中的精子与⑥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3)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⑥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桃的可食用部分属于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4)虫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大而鲜艳,有方向的气味或甘甜的花蜜,其目的是招引昆虫为其传粉.<br />桃树是虫媒花,主要依靠昆虫传粉,桃园里放养蜜蜂,蜜蜂不但可以采蜜,在采蜜的同时把身体粘附的花粉带到了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为花粉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蜜蜂的传粉,桃树的产量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br />所以答案是:(1)①④⑤;⑥<br />(2)受精<br />(3)子房壁<br />(4)花粉传播.</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甲、乙是膈肌运动和胸廓变化示意图,丙图是某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6759362664_ST/SYS201702111619136759362664_ST.001.png" width="288" height="10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表示吸气状态的是图    , 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填“收缩”或“舒张”)<br />(2)通过丙图的气体交换,血液由   血变成   血,最先流回心脏的哪个腔?    .</p></div></div>
<div><p>【答案】<br />(1)甲;收缩<br />(2)静脉;动脉;右心房<br />【解析】(1)甲图表示吸气过程,乙图表示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乙图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br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通过丙图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最先流回心脏的右心房.<br />所以答案是:(1)甲;收缩;(2)静脉;动脉;右心房<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6759362664_DA/SYS201702111619136759362664_DA.001.png" width="387" height="2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和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医用常用膝跳反射诊断被检测者神经系统是否受损,图一为该反射示意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图二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ST/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ST.001.png" width="445"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用橡皮植叩击图一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若小腿弹起,说明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完整.<br />(2)该反射弧的结构是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br />(3)该反射是否有大脑皮层参与   (填“是”或“否”)<br />(4)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结合上图二请说出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   和图    .</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br />(2)①→②→③→④→⑤<br />(3)否<br />(4)甲;丙<br />【解析】(1)(2)(3)图中的①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够产生神经冲动;②箭头指向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故是传入神经,可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神经中枢;③位于脊髓的灰质中,属于神经中枢;④箭头从脊髓灰质指向股四头肌,因而是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是股四头肌,属于效应器.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没有大脑皮层参与,所以是非条件反射.<br />(4)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的成因图: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DA/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DA.001.png" width="80" height="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近视眼的矫正图: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6/bb7ec83d/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DA/SYS201702111619137598588407_DA.002.png" width="160" height="8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可见甲和丙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1)①<br />(2)①→②→③→④→⑤<br />(3)否<br />(4)甲;丙</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br />材料一:有的乌鸦会从高处把坚果(果皮硬的果实)扔到水泥地面上摔碎,从而轻松地吃到里面的果仁,有些坚果特别硬,不容易摔碎,乌鸦会用更好的方法;它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等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为了安全起见,它不会立刻飞下去吃果仁,而是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去享受美味.<br />材料二: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其操作过程如下:从十字花科植物中找到有菜青虫卵的叶片,然后将虫卵隔离饲养,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在一个硬纸盒的一端放置一些莴苣叶,另一端放置一些白菜叶,将菜青虫放在硬纸盒的中间,观察菜青虫趋向于哪一端取食.<br />(1)乌鸦第一次吃到果仁是   行为,是由   决定的,材料一中的乌鸦能巧妙地吃到果仁是   行为.<br />(2)材料二中的实验变量是   ;实验中不能只放一只菜青虫,是为了    .</p></div></div>
<div><p>【答案】<br />(1)先天性;遗传物质;学习<br />(2)不同植物的叶(莴苣叶、白菜叶);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br />【解析】(1)“乌鸦第一次吃到果仁”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因此乌鸦第一次吃到果仁是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材料一中的乌鸦能巧妙地吃到果仁”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模仿形成的行为,因此是学习行为.<br />(2)对照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二中的实验变量是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植物的叶(莴苣叶、白菜叶).<br />只用1只菜青虫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菜青虫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用菜青虫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小实验误差.因此“实验中不能只放一只菜青虫”,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br />所以答案是:(1)先天性;遗传物质;学习<br />(2)不同植物的叶(莴苣叶、白菜叶);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动物行为的类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动物行为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