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3:04:53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反映了人体内的某种生命活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49601911406_ST/SYS201707192103549601911406_ST.001.png" width="512"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细胞吸水<br />B.免疫反应<br />C.受精过程<br />D.反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还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这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因此,图示中的白细胞、B淋巴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属于免疫的功能反应.<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免疫与计划免疫,掌握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1560864301_ST/SYS201707192103551560864301_ST.001.png" width="211"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br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xa0;&#xa0;&#xa0;<br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xa0;&#xa0;&#xa0;<br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xa0;&#xa0;&#xa0; . (填字母标号)<br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xa0;&#xa0;&#xa0;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填字母标号)<br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狮、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小鱼<br />(2)生产者<br />(3)A<br />(4)A和B<br />(5)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解析】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小鱼属于鱼类,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螺蛳属于软体动物、小虾属于节肢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动物(消费者),动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并且动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比A瓶内的多.因此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二氧化碳变化最小的是A,故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A.(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就要设置以小虾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因此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填字母标号)(5)D生态瓶内消费者数量多,导致水草数量最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最少,而瓶内消耗的氧气最多,最终缺氧导致小虾死亡.(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所以答案是:(1)小鱼;(2)生产者;(3)A;(4)A和B;(5)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试验法、测量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物质在体内的运输与循环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右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2545337303_ST/SYS201707192103552545337303_ST.001.png" width="135" height="2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血管A的名称是&#xa0;&#xa0;&#xa0; , 它与心脏的左心室相连.<br />(2)血液流经&#xa0;&#xa0;&#xa0;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r />(3)餐后两小时,A,B,C,D四处血液中血糖含量最高的部位是&#xa0;&#xa0;&#xa0;(填字母标号).</p></div></div>
<div><p>【答案】<br />(1)主动脉<br />(2)肺<br />(3)C<br />【解析】解:(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血管A是主动脉.(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肺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3)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餐后两小时,由于摄入一些糖类,从而使得C肝门静脉内血糖的浓度最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促使葡萄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的浓度.<br />所以答案是:(1)主动脉;(2)肺;(3)C<br />【考点精析】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27kg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kg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33kg,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7g.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3575817196_ST/SYS201707192103553575817196_ST.001.png" width="540" height="8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填字母编号)&#xa0;&#xa0;&#xa0;&#xa0;&#xa0;&#xa0;<br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br />B.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br />C.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br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br />(2)分析伍德沃德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xa0;&#xa0;&#xa0;有关.<br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伍德 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xa0;&#xa0;&#xa0;密切相关.</p></div></div>
<div><p>【答案】<br />(1)A<br />(2)土壤(无机盐、矿物质、水中其他物质成分)<br />(3)二氧化碳<br />【解析】解:(1)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可以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因此,选项A的表述是错误的.(2)实验数据表中显示,伍德沃德实验不仅用了水,还有土壤,说明植物质量的增加还与土壤有关.(3)实际上,植物增重主要是因为吸收了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br />所以答案是:(1)A;(2)土壤;(3)二氧化碳.<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br />请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4931544349_ST/SYS201707192103554931544349_ST.001.png" width="387"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xa0;&#xa0;&#xa0; .<br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xa0;&#xa0;&#xa0; .<br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br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br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br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xa0;&#xa0;&#xa0;下的气温(T1)、&#xa0;&#xa0;&#xa0;下的气温(T2)、&#xa0;&#xa0;&#xa0;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xa0;&#xa0;&#xa0;的距离相同.<br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br />(2)大树进行光合作用,把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大树的化学能<br />(3)A树;B树;阳光直晒;树干;T3﹣T2>T2﹣T1<br />【解析】解:(1)树叶通过蒸发散发出水分时,水由液体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水汽化时要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2)树叶通过光合作用,把部分太阳能转化为树的化学能,照射到树下的太阳能减少,从而可以降低温度;(3)③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A树下的气温(T1)、B树下的气温(T2)、阳关直晒下的气温(T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树干的距离相同.④阳光直晒下的温度T3与B树下的温度T2之间的差T3﹣T2是证明树叶挡住太阳光的辐射,使树荫下的气温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的实验证据,而B树下的温度T2与A树下的温度T1之间的差T2﹣T1是证明树叶水分蒸发使树荫下的气温低的实验证据.只要将这两个温度差的大小进行比较,若T3﹣T2>T2﹣T1,则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br />所以答案是:(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2)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3)③A树;B树;阳光直晒;树干;④T3﹣T2>T2﹣T1 . <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蒸腾作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蒸腾作用的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反映了人体内的某种生命活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49601911406_ST/SYS201707192103549601911406_ST.001.png" width="512"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细胞吸水<br />B.免疫反应<br />C.受精过程<br />D.反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还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这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因此,图示中的白细胞、B淋巴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属于免疫的功能反应.<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免疫与计划免疫,掌握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1560864301_ST/SYS201707192103551560864301_ST.001.png" width="211"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br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xa0;&#xa0;&#xa0;<br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xa0;&#xa0;&#xa0;<br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xa0;&#xa0;&#xa0; . (填字母标号)<br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xa0;&#xa0;&#xa0;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填字母标号)<br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狮、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小鱼<br />(2)生产者<br />(3)A<br />(4)A和B<br />(5)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解析】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小鱼属于鱼类,体内有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螺蛳属于软体动物、小虾属于节肢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C、D中有动物(消费者),动物吃水草,使水草的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并且动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比A瓶内的多.因此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二氧化碳变化最小的是A,故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A.(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就要设置以小虾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因此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填字母标号)(5)D生态瓶内消费者数量多,导致水草数量最少,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最少,而瓶内消耗的氧气最多,最终缺氧导致小虾死亡.(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所以答案是:(1)小鱼;(2)生产者;(3)A;(4)A和B;(5)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PH值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数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试验法、测量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物质在体内的运输与循环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右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2545337303_ST/SYS201707192103552545337303_ST.001.png" width="135" height="2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血管A的名称是&#xa0;&#xa0;&#xa0; , 它与心脏的左心室相连.<br />(2)血液流经&#xa0;&#xa0;&#xa0;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r />(3)餐后两小时,A,B,C,D四处血液中血糖含量最高的部位是&#xa0;&#xa0;&#xa0;(填字母标号).</p></div></div>
<div><p>【答案】<br />(1)主动脉<br />(2)肺<br />(3)C<br />【解析】解:(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血管A是主动脉.(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血液流经肺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3)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餐后两小时,由于摄入一些糖类,从而使得C肝门静脉内血糖的浓度最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促使葡萄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的浓度.<br />所以答案是:(1)主动脉;(2)肺;(3)C<br />【考点精析】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27kg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kg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33kg,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7g.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3575817196_ST/SYS201707192103553575817196_ST.001.png" width="540" height="8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 />(1)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填字母编号)&#xa0;&#xa0;&#xa0;&#xa0;&#xa0;&#xa0;<br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br />B.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br />C.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br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br />(2)分析伍德沃德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xa0;&#xa0;&#xa0;有关.<br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伍德 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xa0;&#xa0;&#xa0;密切相关.</p></div></div>
<div><p>【答案】<br />(1)A<br />(2)土壤(无机盐、矿物质、水中其他物质成分)<br />(3)二氧化碳<br />【解析】解:(1)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可以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因此,选项A的表述是错误的.(2)实验数据表中显示,伍德沃德实验不仅用了水,还有土壤,说明植物质量的增加还与土壤有关.(3)实际上,植物增重主要是因为吸收了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br />所以答案是:(1)A;(2)土壤;(3)二氧化碳.<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树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小李认为主要是树叶挡住了太阳光的辐射,所以树荫下的气温降低了.<br />请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18b0666b/SYS201707192103554931544349_ST/SYS201707192103554931544349_ST.001.png" width="387"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小王认为主要是“树叶不断散发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温的作用”的科学原理是&#xa0;&#xa0;&#xa0; .<br />(2)小方认为造成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说的原因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还有一个较重要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xa0;&#xa0;&#xa0; .<br />(3)小李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的实验来加以验证:<br />①在同一地点选择间隔适当距离,阳光照射、周边环境一样,树种、大小、长势、树形都相同的两棵树,分别编号为A,B.<br />②在B树全部树叶的正反两面喷上一层极薄无色无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树叶水分蒸发.(透明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分解)<br />③在无风晴天的中午实验地点进行测量,同时测定离地1.5米高处的三个点的气温.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xa0;&#xa0;&#xa0;下的气温(T1)、&#xa0;&#xa0;&#xa0;下的气温(T2)、&#xa0;&#xa0;&#xa0;下的气温(T3).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xa0;&#xa0;&#xa0;的距离相同.<br />④若不考虑小方说的造成树荫下气温低的原因,要证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测量得到的数据(T1、T2、T3)之间的温差关系式应是&#xa0;&#xa0;&#xa0; .</p></div></div>
<div><p>【答案】<br />(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br />(2)大树进行光合作用,把部分太阳能转化为大树的化学能<br />(3)A树;B树;阳光直晒;树干;T3﹣T2>T2﹣T1<br />【解析】解:(1)树叶通过蒸发散发出水分时,水由液体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水汽化时要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2)树叶通过光合作用,把部分太阳能转化为树的化学能,照射到树下的太阳能减少,从而可以降低温度;(3)③这三个点的气温分别是:A树下的气温(T1)、B树下的气温(T2)、阳关直晒下的气温(T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测温时,其中两支温度计放置地点除离地高度相同外,还应离树干的距离相同.④阳光直晒下的温度T3与B树下的温度T2之间的差T3﹣T2是证明树叶挡住太阳光的辐射,使树荫下的气温比阳光直晒下的气温明显低的实验证据,而B树下的温度T2与A树下的温度T1之间的差T2﹣T1是证明树叶水分蒸发使树荫下的气温低的实验证据.只要将这两个温度差的大小进行比较,若T3﹣T2>T2﹣T1,则小李的猜想是正确的.<br />所以答案是:(1)液态水蒸发会吸收环境中的热量;(2)部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3)③A树;B树;阳光直晒;树干;④T3﹣T2>T2﹣T1 . <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蒸腾作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蒸腾作用的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