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是( )</p><p>A. 安丘青云湖中的所有生物</p><p>B. 安丘青云湖中的鱼</p><p>C. 安丘的整个青云湖</p><p>D. 安丘青云湖边的游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安丘青云湖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A不符合题意;安丘青云湖中的鱼,只有生物部分中的动物,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B不符合题意;安丘的整个青云湖,既包括了河流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C符合题意;安丘青云湖边的游客,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p><p>A.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证据</p><p>B. 生物进化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律</p><p>C.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p><p>D. 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的地层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此外还有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A错误;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不是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律,B错误;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前肢特化为翼,有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翼的末端有爪,因此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C正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技术中,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的技术是( )</p><p>A. 嫁接技术 B. 克隆技术</p><p>C. 组织培养技术 D. 转基因技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嫁接技术,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都不能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转基因技术是将目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因此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所以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一说首先由达尔文提出</p><p>B. 很多证据表明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p><p>C. 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环境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森林的大量减少</p><p>D.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类和类人猿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这是达尔文提出的,故A正确;很多证据表明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如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故B正确;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直立行走起了决定性作用,直立行走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故C不正确;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来,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故D不正确。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p><p>A. 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p><p>B. 大树底下好乘凉</p><p>C. 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p><p>D. 生长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适宜绿藻生长;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适宜褐藻生长;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红藻的生长需要光较少;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故A符合题意;“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低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说明生物能够适应干旱少水的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p><p>A. 生物能适应环境</p><p>B. 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p><p>C.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p><p>D.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其水面被水葫芦无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p><p>A.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p><p>B.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p><p>C. 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p><p>D.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长颈鹿的个体中有脖子长的、短的,当长颈鹿过度繁殖以后,脖子短的得不到食物,被淘汰,A错误;北极熊是白色的原因是黑色的北京熊被淘汰,而白色的北极熊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那些保护色不好的野兔会被淘汰,目光不敏锐的老鹰也会被淘汰,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有毒农药的作用,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会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p><p>B.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p><p>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p><p>D. 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A错误;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故B正确;</p><p>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C正确;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量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故正确。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美国西部有一片森林用来养鹿,其中也发现该片森林有许多鹿的天敌如狼、豹、山狮等,假如只把这片森林中的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更可能如图 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16e41988/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001.png" width="650" height="15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鹿先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即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p><p>①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p><p>②在甲房间内释放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乙房间不做处理。</p><p>③每隔1小时对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18d05ab8/SYS201712310028588952751445_ST/SYS201712310028588952751445_ST.001.png" width="323" height="17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作为________,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________有关。</p><p>(2)“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此时该如何检测才能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________________</p><p>(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p><p>(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你有什么启示?</p><p>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 对照 负氧离子 随机多点检测,求平均值 负氧离子能改善空气质量 保护森林,多植树</p><p>【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p><p>(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作为对照实验,以探究PM2.5浓度的变化是否与负氧离子有关。</p><p>(2)“0小时”时,甲、乙两个房间PM2.5浓度的检测值有较明显差异,检测人员解释这是此时烟雾颗粒物尚未分布均匀所致,那么此时应该随机多点检测,求平均值,才能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p><p>(3)实验结果表明,甲房间的PM2.5浓度在逐渐降低,且速度比乙房间快,由此可得出结论:负氧离子能改善空气质量。</p><p>(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我们的启示:保护森林多植树。</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