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2:36:14

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应选择(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3366967334_ST/SYS201707192100073366967334_ST.001.png" width="373"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实验必须有光和绿色植物.在科学探究中,实验组和对照试验的变量是惟一的,即该实验中,都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光照是惟一的变量.图1中有光没有植物,不能验证;图2中有光和水藻绿色植物,可以验证;图3没有光有水藻绿色植物,可与图2作对照;图4既没有光也没有水藻绿色植物,不能验证.所以选用图2作为实验组,图3作为对照组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A、B、D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光合作用的实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 )<br />A.子宫<br />B.输卵管<br />C.胎盘<br />D.脐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胎盘.<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是小明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32.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试管</p></td><td style="width:86.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加入物质</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温度</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加入碘液</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淀粉糊+唾液</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37℃</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不变蓝</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2</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淀粉糊+唾液</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变蓝</p></td></tr></table><p><br />A.需要适宜的Ph<br />B.需要适宜的温度<br />C.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br />D.效率很高</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食物的消化主要与消化酶有关,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37℃接近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1号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对照组是1号试管,实验组是2号试管,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证明淀粉已经转化成麦芽糖,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证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通过对比可知,酶的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常人能够看清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的因为( )<br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br />B.角膜的曲度可以调节<br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br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里的底片,其位置是固定的;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ST/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ST.001.png" width="149"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二氧化碳<br />B.氧气<br />C.葡萄糖<br />D.尿素</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DA/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DA.001.png" width="381" height="28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如果为Ⅰ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br />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葡萄糖分解能产生能量,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葡萄糖的量应减少.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尿素的量应增加.<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掌握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br />A.膝跳反射<br />B.眨眼反射<br />C.谈虎色变<br />D.缩手反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br />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是简单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简单反射.<br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虎色变,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br />A.在田间焚烧秸杆<br />B.绿化美化环境<br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br />D.淘汰高耗能企业</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符合题意;<br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br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br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能使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最有利于生物进化的生殖方式是( )<br />A.分裂生殖<br />B.营养生殖<br />C.有性生殖<br />D.出芽生殖</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是指在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现象的生殖方式,比较高等的生物一般是有性生殖,因为这种生殖方式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无性生殖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因为是母本的单性复制,所以后代不会出现变异,会引起遗传上的退化.因此有性生殖,能够获得亲代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利用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br />A.蜻蜓点水<br />B.螳螂捕蟑<br />C.作茧自缚<br />D.鹦鹉学舌</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所以鹦鹉学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晴蜓点水、螳螂捕蟑、作茧自缚,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利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克隆羊的过程中,白细毛的母羊A提供了细胞核,黑粗毛的母羊B提供了去核卵细胞,白粗毛的母羊C进行代孕,那么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为( )<br />A.白粗毛<br />B.白细毛<br />C.黑粗毛<br />D.灰细毛</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克隆羊体内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白细毛的母羊A的细胞核.具有白细毛母羊A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与为体色与白细毛的母羊A一模一样,即是白细毛母羊.<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进行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形成了( )<br />A.原始大气<br />B.有机小分子<br />C.有机大分子<br />D.原始细胞</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br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br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90015991904_DA/SYS201707192100090015991904_DA.001.png" width="230" height="29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以观察装满水并倒置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实验指标),应选择(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3366967334_ST/SYS201707192100073366967334_ST.001.png" width="373"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实验必须有光和绿色植物.在科学探究中,实验组和对照试验的变量是惟一的,即该实验中,都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光照是惟一的变量.图1中有光没有植物,不能验证;图2中有光和水藻绿色植物,可以验证;图3没有光有水藻绿色植物,可与图2作对照;图4既没有光也没有水藻绿色植物,不能验证.所以选用图2作为实验组,图3作为对照组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A、B、D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光合作用的实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 )<br />A.子宫<br />B.输卵管<br />C.胎盘<br />D.脐带</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胎盘.<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是小明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left:0.03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tr><td style="width:32.95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试管</p></td><td style="width:86.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加入物质</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温度</p></td><td style="width:59.2pt; 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加入碘液</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1</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淀粉糊+唾液</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37℃</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不变蓝</p></td></tr><tr><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2</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淀粉糊+唾液</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0℃</p></td><td style="border:0.75pt solid #808080; padding:0.03pt; vertical-align:top"><p>变蓝</p></td></tr></table><p><br />A.需要适宜的Ph<br />B.需要适宜的温度<br />C.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br />D.效率很高</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食物的消化主要与消化酶有关,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37℃接近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1号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对照组是1号试管,实验组是2号试管,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证明淀粉已经转化成麦芽糖,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证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通过对比可知,酶的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常人能够看清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的因为( )<br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br />B.角膜的曲度可以调节<br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br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里的底片,其位置是固定的;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在各血管内的变化情况.如果I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ST/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ST.001.png" width="149" height="11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二氧化碳<br />B.氧气<br />C.葡萄糖<br />D.尿素</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DA/SYS201707192100077651697458_DA.001.png" width="381" height="28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如果为Ⅰ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Ⅲ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所以曲线应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br />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葡萄糖分解能产生能量,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葡萄糖的量应减少.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所以不管是在肺泡处还是在组织细胞,尿素的量应增加.<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掌握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br />A.膝跳反射<br />B.眨眼反射<br />C.谈虎色变<br />D.缩手反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br />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是简单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简单反射.<br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虎色变,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br />A.在田间焚烧秸杆<br />B.绿化美化环境<br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br />D.淘汰高耗能企业</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符合题意;<br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br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br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能使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最有利于生物进化的生殖方式是( )<br />A.分裂生殖<br />B.营养生殖<br />C.有性生殖<br />D.出芽生殖</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是指在生殖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现象的生殖方式,比较高等的生物一般是有性生殖,因为这种生殖方式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无性生殖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因为是母本的单性复制,所以后代不会出现变异,会引起遗传上的退化.因此有性生殖,能够获得亲代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br />故选:C.<br />【考点精析】利用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br />A.蜻蜓点水<br />B.螳螂捕蟑<br />C.作茧自缚<br />D.鹦鹉学舌</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所以鹦鹉学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晴蜓点水、螳螂捕蟑、作茧自缚,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利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克隆羊的过程中,白细毛的母羊A提供了细胞核,黑粗毛的母羊B提供了去核卵细胞,白粗毛的母羊C进行代孕,那么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为( )<br />A.白粗毛<br />B.白细毛<br />C.黑粗毛<br />D.灰细毛</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DNA上,DNA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克隆羊体内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白细毛的母羊A的细胞核.具有白细毛母羊A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与为体色与白细毛的母羊A一模一样,即是白细毛母羊.<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进行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形成了( )<br />A.原始大气<br />B.有机小分子<br />C.有机大分子<br />D.原始细胞</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br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br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90015991904_DA/SYS201707192100090015991904_DA.001.png" width="230" height="29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