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2:36:12

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中考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br />A.在脑和脊髓里构成白质的是神经元细胞体<br />B.“望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br />C.人体视觉的形成在视网膜上<br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不符合题意.<br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望梅止渴”体现了人类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的、学习过的.不符合题意.<br />C、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因此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不符合题意.<br />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利用神经系统的组成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鸟卵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br />A.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位,由受精卵分裂形成<br />B.气室内的空气主要起保护作用<br />C.卵黄和卵白能为鸟卵的发育提供营养<br />D.卵系带主要起固定卵黄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精子与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成受精卵,胚盘是受精卵的细胞核,受精时,精子中细胞核核卵细胞核两核并一核.而胚盘由多细胞构成.那么,在发育早期原受精卵中细胞核如何发育成多细胞胚盘.是先核分裂成多核,再形成细胞膜,形成完整细胞,胚盘由受精卵分裂形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r />B、卵壳、卵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储存空气,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符合题意.<br />C、卵黄和卵白起保护作用,卵黄储存着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卵白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故不符合题意.<br />D、卵系带有悬挂卵黄、固定和减振的作用,利于孵卵,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鸟的发育,需要了解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呼吸是生命的标志,有关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br />A.温室大棚内夜间适当降温,能减弱植物体的呼吸作用<br />B.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br />C.植物体到晚上才能进行呼吸作用<br />D.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内进行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温室大棚内夜间适当降温,能减弱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加产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因此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C、植物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白天,夜间都需要呼吸.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r />D、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有关该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0351594403_ST/SYS201707192100060351594403_ST.001.png" width="80" height="8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性状<br />B.如果B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br />C.该个体既可表现B的性状,也可表现b的性状<br />D.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基因.因此,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性状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B、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因此,如果B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的叙述是正确的.<br />C、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B),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b),BB或Bb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bb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当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B,一个是隐性b时,显性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其基因组成为Bb.因此,该个体既可表现B的性状,也可表现b的性状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D、基因组成是Aa的,虽然a(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a并没有受A(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因此,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基因与性状遗传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xa0; &#xa0;;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 )<br />A.唾液、胰液和肠液<br />B.胆汁、肠液和胰液<br />C.胃液、胆汁和胰液<br />D.唾液、胃液和肠液</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对部分淀粉进行初步的消化,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小肠是将淀粉消化为最终产物的器官,在小肠里含有肠液、胰液等消化液,它们都含有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酶,最终淀粉在小肠里被消化成葡萄糖.因此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唾液、肠液、胰液.<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利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蚕豆叶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其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是( )<br />A.把新鲜叶片切成小的长方形夹在马铃薯小块的切缝中<br />B.左手捏紧马铃薯小块,右手拿沾水刀片向自己身体方向水平斜向拉切<br />C.用毛笔将切下的薄片刷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br />D.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毛笔挑一较薄的材料放在水滴中即用显微镜进行观察</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是:(1)把马铃薯制成长约1cm,宽约0.5cm,高约3cm的长方形小块(支撑物);(2)把新鲜叶片切成小的长方形夹在马铃薯小块的切缝中;(3)左手捏紧马铃薯小块,右手拿沾水刀片向自己身体方向水平斜向拉切;(4)用毛笔将切下的薄片轻轻地刷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5)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毛笔挑一较薄的材料放在水滴中;(6)盖上盖玻片后观察.<br />D选项中,没有盖盖玻片,容易污染物镜.故此选项不正确.<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餐桌上食品的安全问题逐渐担忧起来.继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瘦肉精、牛肉膏等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瘦肉精能促进猪的骨骼肌(瘦肉)蛋白质合成和减少脂肪沉积,明显增加瘦肉率.人体对“瘦肉精”十分敏感,食用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等症状.它还能降低人体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请分析回答:<br />(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在消化道内蛋白质最终被消化成&#xa0;&#xa0;&#xa0; , 它们能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到绒毛的&#xa0;&#xa0;&#xa0; .<br />(2)瘦肉精被小肠绒毛吸收后,首先被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不能分解的有毒物质至少要经过心脏&#xa0;&#xa0;&#xa0;次才能到达人体的肌肉组织?<br />(3)瘦肉精能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xa0;&#xa0;&#xa0; .<br />(4)如果瘦肉精在肝脏能被分解成含氮废物,则该废物在下列部位中含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 .<br />A.出球小动脉<br />B.厡尿<br />C.肾静脉<br />D.肾小管.</p></div></div>
<div><p>【答案】<br />(1)氨基酸;毛细血管<br />(2)2<br />(3)分离<br />(4)C<br />【解析】解:(1)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能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胃对它只是进行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它们能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到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2)瘦肉精被小肠绒毛吸收后,首先被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不能分解的有毒物质要经过肝静脉心脏到达人体的肌肉组织必须经过体循环的终点右心房(进)、肺循环起点右心室(出)、终点左心房(进),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出),即从肝脏开始,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体动脉→肌肉组织.因此至少要经过心脏2次,附图.(3)瘦肉精是一类药物,而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药物,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是指克伦特罗.瘦肉精能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4)如果瘦肉精在肝脏能被分解成含氮废物,排出含氮废物则该废物主要的途径是泌尿系统,经过肾脏后,含氮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中含氮废物最少,因此在下列部位中含量最少的是C肾静脉.<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6317776013_DA/SYS201707192100066317776013_DA.001.png" width="463" height="4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所以答案是:(1)氨基酸;毛细血管;(2)2;(3)分离;(4)C.<br />【考点精析】掌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前些年,我国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资源,超载放牧牲畜,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8744230318_ST/SYS201707192100068744230318_ST.001.png" width="499"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生态系统中有&#xa0;&#xa0;&#xa0;条食物链.<br />(2)在牧草→鼠→狐狸→鹰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xa0;&#xa0;&#xa0; .<br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是&#xa0;&#xa0;&#xa0; .<br />(4)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的影响而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xa0;&#xa0;&#xa0; .<br />(5)如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受到危害最严重的生物是__________ .<br />A.甲<br />B.丙<br />C.丁.</p></div></div>
<div><p>【答案】<br />(1)4<br />(2)鹰<br />(3)结构简单,生物种类较少<br />(4)生物影响环境<br />(5)B<br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其图中可以发现4条食物链: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狐狸→鹰.(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所以获得能量最少的应该是鹰.(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4)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这些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5)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图二所示,其食物链丙→甲→乙→丁中的乙数量减少时,由于甲失去天敌,数量会急剧增加,随之受到严重危害的便是丙了.<br />所以答案是:(1)4(2)鹰(3)结构简单,生物种类较少(4)生物影响环境(5)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理解,了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br />A.在脑和脊髓里构成白质的是神经元细胞体<br />B.“望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br />C.人体视觉的形成在视网膜上<br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A、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不符合题意.<br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望梅止渴”体现了人类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经历过的、学习过的.不符合题意.<br />C、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因此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不符合题意.<br />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符合题意.<br />故选:D<br />【考点精析】利用神经系统的组成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鸟卵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br />A.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位,由受精卵分裂形成<br />B.气室内的空气主要起保护作用<br />C.卵黄和卵白能为鸟卵的发育提供营养<br />D.卵系带主要起固定卵黄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精子与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成受精卵,胚盘是受精卵的细胞核,受精时,精子中细胞核核卵细胞核两核并一核.而胚盘由多细胞构成.那么,在发育早期原受精卵中细胞核如何发育成多细胞胚盘.是先核分裂成多核,再形成细胞膜,形成完整细胞,胚盘由受精卵分裂形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r />B、卵壳、卵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储存空气,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符合题意.<br />C、卵黄和卵白起保护作用,卵黄储存着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卵白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故不符合题意.<br />D、卵系带有悬挂卵黄、固定和减振的作用,利于孵卵,故不符合题意.<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鸟的发育,需要了解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呼吸是生命的标志,有关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br />A.温室大棚内夜间适当降温,能减弱植物体的呼吸作用<br />B.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br />C.植物体到晚上才能进行呼吸作用<br />D.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内进行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A、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温室大棚内夜间适当降温,能减弱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加产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因此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C、植物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白天,夜间都需要呼吸.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r />D、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有关该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0351594403_ST/SYS201707192100060351594403_ST.001.png" width="80" height="8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性状<br />B.如果B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br />C.该个体既可表现B的性状,也可表现b的性状<br />D.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解:A、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基因.因此,染色体上的A、B分别表示两个显性性状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B、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因此,如果B来自父方,则b来自母方的叙述是正确的.<br />C、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B),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b),BB或Bb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bb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当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B,一个是隐性b时,显性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其基因组成为Bb.因此,该个体既可表现B的性状,也可表现b的性状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D、基因组成是Aa的,虽然a(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a并没有受A(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因此,基因a和b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中表现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r />故选:B<br />【考点精析】掌握基因与性状遗传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xa0; &#xa0;;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 )<br />A.唾液、胰液和肠液<br />B.胆汁、肠液和胰液<br />C.胃液、胆汁和胰液<br />D.唾液、胃液和肠液</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解: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对部分淀粉进行初步的消化,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小肠是将淀粉消化为最终产物的器官,在小肠里含有肠液、胰液等消化液,它们都含有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酶,最终淀粉在小肠里被消化成葡萄糖.因此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唾液、肠液、胰液.<br />故选:A<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食物的消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利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蚕豆叶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其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是( )<br />A.把新鲜叶片切成小的长方形夹在马铃薯小块的切缝中<br />B.左手捏紧马铃薯小块,右手拿沾水刀片向自己身体方向水平斜向拉切<br />C.用毛笔将切下的薄片刷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br />D.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毛笔挑一较薄的材料放在水滴中即用显微镜进行观察</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解: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是:(1)把马铃薯制成长约1cm,宽约0.5cm,高约3cm的长方形小块(支撑物);(2)把新鲜叶片切成小的长方形夹在马铃薯小块的切缝中;(3)左手捏紧马铃薯小块,右手拿沾水刀片向自己身体方向水平斜向拉切;(4)用毛笔将切下的薄片轻轻地刷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5)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毛笔挑一较薄的材料放在水滴中;(6)盖上盖玻片后观察.<br />D选项中,没有盖盖玻片,容易污染物镜.故此选项不正确.<br />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餐桌上食品的安全问题逐渐担忧起来.继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瘦肉精、牛肉膏等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瘦肉精能促进猪的骨骼肌(瘦肉)蛋白质合成和减少脂肪沉积,明显增加瘦肉率.人体对“瘦肉精”十分敏感,食用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等症状.它还能降低人体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请分析回答:<br />(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在消化道内蛋白质最终被消化成&#xa0;&#xa0;&#xa0; , 它们能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到绒毛的&#xa0;&#xa0;&#xa0; .<br />(2)瘦肉精被小肠绒毛吸收后,首先被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不能分解的有毒物质至少要经过心脏&#xa0;&#xa0;&#xa0;次才能到达人体的肌肉组织?<br />(3)瘦肉精能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xa0;&#xa0;&#xa0; .<br />(4)如果瘦肉精在肝脏能被分解成含氮废物,则该废物在下列部位中含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 .<br />A.出球小动脉<br />B.厡尿<br />C.肾静脉<br />D.肾小管.</p></div></div>
<div><p>【答案】<br />(1)氨基酸;毛细血管<br />(2)2<br />(3)分离<br />(4)C<br />【解析】解:(1)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能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胃对它只是进行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它们能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到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2)瘦肉精被小肠绒毛吸收后,首先被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不能分解的有毒物质要经过肝静脉心脏到达人体的肌肉组织必须经过体循环的终点右心房(进)、肺循环起点右心室(出)、终点左心房(进),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出),即从肝脏开始,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体动脉→肌肉组织.因此至少要经过心脏2次,附图.(3)瘦肉精是一类药物,而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药物,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是指克伦特罗.瘦肉精能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4)如果瘦肉精在肝脏能被分解成含氮废物,排出含氮废物则该废物主要的途径是泌尿系统,经过肾脏后,含氮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中含氮废物最少,因此在下列部位中含量最少的是C肾静脉.<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6317776013_DA/SYS201707192100066317776013_DA.001.png" width="463" height="4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所以答案是:(1)氨基酸;毛细血管;(2)2;(3)分离;(4)C.<br />【考点精析】掌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解答本题的根本,需要知道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前些年,我国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资源,超载放牧牲畜,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7/19/21/240ab611/SYS201707192100068744230318_ST/SYS201707192100068744230318_ST.001.png" width="499"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生态系统中有&#xa0;&#xa0;&#xa0;条食物链.<br />(2)在牧草→鼠→狐狸→鹰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xa0;&#xa0;&#xa0; .<br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是&#xa0;&#xa0;&#xa0; .<br />(4)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的影响而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xa0;&#xa0;&#xa0; .<br />(5)如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受到危害最严重的生物是__________ .<br />A.甲<br />B.丙<br />C.丁.</p></div></div>
<div><p>【答案】<br />(1)4<br />(2)鹰<br />(3)结构简单,生物种类较少<br />(4)生物影响环境<br />(5)B<br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其图中可以发现4条食物链: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狐狸→鹰.(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营养级越高其生物的数量就越少.所以获得能量最少的应该是鹰.(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4)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正在影响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这些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5)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图二所示,其食物链丙→甲→乙→丁中的乙数量减少时,由于甲失去天敌,数量会急剧增加,随之受到严重危害的便是丙了.<br />所以答案是:(1)4(2)鹰(3)结构简单,生物种类较少(4)生物影响环境(5)B<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食物链的相关知识,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理解,了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徐州市生物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