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p><p>A. 形态观察 B. DNA鉴定 C. 染色体分析 D. 比较解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研究人类的起源过程中,常采用比较等的方法,注意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赫胥黎的生平事迹以及重要研究,掌握人类起源的知识,认真答题。</p><p>托马斯•赫胥黎,英国生物学家、著名博物学家,他用比较解剖等方法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东非人”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下列哪项是“东非人”较“露西”少女高等的本领( )</p><p>A. 两足直立行走 B. 使用工具</p><p>C. 制造简单工具 D. 产生语言</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能制造工具。可以从古人类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阶段和化石方面来解答。 “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可见C符合题意。</p><p>故选C</p><p>考点: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中,动物的运动形式分别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2/09/5e2dd8b8/SYS201905220911273254283873_ST/SYS201905220911273254283873_ST.001.png" width="212"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爬行;②飞行;③游泳;④行走</p><p>B. ①飞行;②爬行;③游泳;④行走</p><p>C. ①爬行;②游泳;③飞行;④行走</p><p>D. ①飞行;②爬行;③行走;④游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总起来说都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动物的运动方式包括:奔跑、爬行、蠕动、游泳、跳跃、飞翔等。</p><p>图中①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②生活在水里,运动方式是游泳;③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运动方式是飞行;④具有发达的四肢,运动方式是行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跑步、鸟类飞行、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 )</p><p>A. 食物的消化作用 B. 细胞的呼吸作用</p><p>C. 周围环境的能量 D. 吸入的空气中的能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动物通过运动能够快速找到食物,也有利于快速躲避天敌,增加活动范围,有利于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躲避不利环境,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动物的运动需要能量,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获得能量,因此,人的跑步、鸟类飞行、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p><p>A. 蚂蚁的足分节,足上没有肌肉</p><p>B. 蚂蚁有3对分节的足,依靠分节的足进行运动</p><p>C. 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活动</p><p>D. 蚂蚁的运动方式是爬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昆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中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一般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蚂蚁属于昆虫,具有以上这些特征,所以此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p><p>B.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p><p>C. 脊椎动物依靠一块骨骼肌就能完成一个动作</p><p>D. 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p><p>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和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叫关节,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秋去冬来,大雁南飞,这一现象属于大雁的( )</p><p>A. 生殖行为 B. 防御行为 C. 迁徙行为 D. 社会行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节律行为是指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等,据此解答。</p><p>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集体防御等,故B不符合题意;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所以秋去冬来,大雁南飞,是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这一现象属于大雁的迁徙行为,故C符合题意;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p><p>A. 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p><p>B. 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p><p>C. 成群的雄孔雀见到雌孔雀后开屏炫耀</p><p>D. 悬挂在洞顶的数百只蝙蝠,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p></div></div>
<div><p>【答案】CD</p><p>【解析】</p><p>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p><p>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蜂王由工蜂喂养,体现了蜜蜂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属于社会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体现的群体中的等级,属于社会行为,故B不符合题意;成群的雄孔雀见到雌孔雀后开屏炫耀,属于生殖行为,故C符合题意;悬挂在洞顶的数百只蝙蝠,有着各自固定的位置,它们之间没有分工合作,不属于社会行为,故D符合题意。故选C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白蚁是过群体生活的昆虫,群体内的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下列关于不同成员的职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p><p>A. 雌蚁的职能是产卵和照顾幼蚁</p><p>B. 雄蚁的职能是与雌蚁交配</p><p>C. 工蚁的职能是建筑蚁巢、喂养幼蚁</p><p>D. 兵蚁的职能是保卫蚁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p><p>白蚁具有社会行为,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在群体中,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其中工蚁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为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蚂蚁,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主要是保卫蚁穴;雌蚁的职能是产卵,雄蚁负责和雌蚁交配。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3/11/1d4f1be9/SYS201904131134253246951799_ST/SYS201904131134253246951799_ST.001.png" width="213" height="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haracter; -aw-rel-vpos:lin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生来就有 </p><p>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p><p>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p><p>D.能伴随动物一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意义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种族的延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大象骑车、海豚转呼啦圈都是在人的驯养下形成的行为.这些动物的行为( )</p><p>A. 是一种非条件反射</p><p>B. 属于先天性行为</p><p>C. 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无关</p><p>D. 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p><p>大象骑车、海豚转呼啦圈是大象、海豚经过训练后产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而A、B、C选项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p><p>A. 牛喝水 B. 松鼠吃蘑菇 C. 羊吃草 D. 青蛙捕食昆虫</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题干中草属于植物是生产者,牛、羊、松鼠、青蛙、昆虫等动物属于消费者,选项A反映的是消费者和非生物因素的关系,B、D只反映消费者之间的关系,B也反映的是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而C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p><p>A. 植被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缺水干旱 D. 食物链被破坏</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p><p>A. 生物间由于营养功能形成的单方向食物联系</p><p>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p><p>C. 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的生物功能类群的结构关系</p><p>D. 同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p><p>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态结构,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时间变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等。形态结构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气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费者、分解者的形态结构。其二为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是( )</p><p>A. 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p><p>B. 虎是营养级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p><p>C. 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p><p>D. 虎的个体大,生活的空间也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能量逐级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 )</p><p>A. 各级生物将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新陈代谢</p><p>B. 各级生物在摄取食物时总有部分不能被彻底消化</p><p>C. 各级生物在消化食物时总有部分会丢失掉</p><p>D. 各级生物在捕食时总有部分猎物会逃脱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p><p>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因为各营养级的生物对自身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新陈代谢活动而消耗。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p><p>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p><p>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蒸腾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内,利用氧气,将线粒体内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p><p>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物质的变化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呼吸作用是所有活细胞内,利用氧气,将线粒体内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物质的变化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与碳循环无关,促进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农业生态系统较之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 )</p><p>A. 营养结构单一</p><p>B. 人为干扰太多</p><p>C.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p><p>D. 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p><p>A. 天然落叶林 B. 天然常绿林</p><p>C. 人工纯种林 D. 人工混交林</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比较选项中四种生态系统,只有人工纯种林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调节能力最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倡议与“节能减排”的主题不符合的是( )</p><p>A. 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p><p>B. 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p><p>C. 提倡少用空调,减少用电</p><p>D. 提倡城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美化城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p><p>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正确;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B正确;提倡少用空调,减少用电,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正确;城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尽管美化城市,但消耗了能源,污染了环境,故D错误。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为四种鸟的足,观察图完成各题</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01/08/e9b8b947/SYS201907010808315818497715_ST/SYS201907010808315818497715_ST.001.png" width="554" height="15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啄木鸟的足是图_____的类型,这足适用于_____。</p><p>(2)猫头鹰的足是图_____的类型,这足适用于_____。</p><p>(3)野鸭的足是图_____的类型,这足适用于_____。</p></div></div>
<div><p>【答案】D 攀援 A 抓捕猎物 B 游泳 </p><p>【解析】</p><p>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和环境相适应的,鸟类有不同的足,与生活环境相适应。</p><p>(1)图D是啄木鸟的足,这足适用于攀援,脚趾两前两后的对趾特别适合抓握树枝,适合在树叶浓密的地方活动。</p><p>(2)图A是猫头鹰的足,有尖锐的钩状爪,这足适用于抓捕猎物。</p><p>(3)图B是野鸭的足,趾间有蹼,适合在水中游泳。</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A为两只猎豹正扑向羚羊,图B为春天一群飞向北方的大雁。据图完成各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01/08/e9b8b947/SYS201907010808317770450610_ST/SYS201907010808317770450610_ST.001.png" width="524" height="1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猎豹的快速奔跑是为了_____,羚羊的快速奔跑可以_____,猎豹的行为是_____,羚羊的行为是_____。</p><p>(2)大雁迁飞北方,一方面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充足的_____,一方面还可在那里完成_____活动。</p></div></div>
<div><p>【答案】获得食物 逃避敌害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食物 繁殖 </p><p>【解析】</p><p>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从获得的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p><p>(1)觅食行为是动物为获取食物的行为;防御行为是不同种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动物的行为的意义是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因此,猎豹的快速奔跑是为了获得食物,羚羊的快速奔跑可以逃避敌害,猎豹的行为是觅食行为,羚羊的行为是防御行为。</p><p>(2)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因此,大雁迁徙属于节律行为,大雁迁飞北方,一方面会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充足的食物,一方面还可在那里完成繁殖活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市场上,肉一般比粮食贵,试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说明原因。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因为粮食类植物是生产者,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且是逐渐递减的,越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也会越少,导致市场上肉比粮食贵</p><p>【解析】</p><p>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p><p>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消失。因此,在市场上,肉一般比粮食贵,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粮食类植物是生产者,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且是逐渐递减的,越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也会越少,导致市场上肉比粮食贵。</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01/08/e9b8b947/SYS201907010808320202657656_ST/SYS201907010808320202657656_ST.001.png" width="530" height="16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资料一: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是拿不到的,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p><p>资料二: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p><p>(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_____这种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______</p><p>(2)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_______</p><p>(3)动物的学习行为和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何区别?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学习行为 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大大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低级、简单,人类的学习行为高级、复杂,具有联想等 </p><p>【解析】</p><p>动物行为从行为的发生上(即获得途径)来分,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p><p>(1)题干中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习行为,动物的这种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因此,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对它们的生存的意义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大大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p><p>(2)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p><p>(3)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动物的学习行为低级、简单,人类的学习行为高级、复杂,具有联想等。动物的学习行为和人类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是动物的学习行为低级、简单,人类的学习行为高级、复杂,具有联想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请你帮助,某校生物小组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p><p>(1)请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必不可少的若干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字母代号)。_____。</p><p>a.黑玻璃瓶 b.透明玻璃瓶 c,橡皮塞及密封胶 d.新鲜水藻e.死亡的水藻 f.蒸馏水 g.带泥沙的河水 h.小鱼数条 i.无机盐</p><p>(2)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时间。</p><p>(3)水藻获得的矿质营养主要来自_____。</p><p>(4)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p></div></div>
<div><p>【答案】b、c、d、g、h 有光、温暖 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粪便及河中的泥沙 自动调节 </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p><p>(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制作一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必须具备生态系统组成中的非生物成分阳光、水、无机盐等和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新鲜水藻)、消费者(小鱼)、生态瓶透光(透明玻璃瓶)、密闭(用橡胶塞及密封胶密封)。因此,某校生物小组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材料是b、c、d、g、h。</p><p>(2)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等。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有光、温暖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时间。</p><p>(3)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水藻获得的矿质营养主要来自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粪便及河中的泥沙。</p><p>(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