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动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r />A.蚯蚓体表分泌黏液,适于在土壤中生活<br />B.昆虫具有发达的翅和足,成为陆地上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br />C.青蛙和乌龟水陆两栖,完全依靠肺呼吸<br />D.雷鸟在不同季节毛色不同</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蚯蚓体表有粘液,能减少钻土时的阻力还能维持呼吸适应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A正确,不符合题意;<br />B、昆虫背部无脊柱为无脊椎动物,一般有两对翅会飞,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这样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B正确,不符合题意;<br />C、青蛙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不是仅指陆地上和水里都能生活就可,乌龟属于爬行动物,完全用肺呼吸,C错误.符合题意;<br />D、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是( )<br />A.安丘青云湖中的所有生物<br />B.安丘青云湖中的鱼<br />C.安丘的整个青云湖<br />D.安丘青云湖边的游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安丘青云湖中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不符合题意;<br />B、安丘青云湖中的鱼,只有生物部分中的动物,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不符合题意;<br />C、安丘的整个青云湖,既包括了河流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符合题意;<br />D、安丘青云湖边的游客,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态系统概述,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保护白头叶猴,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br />A.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br />B.制定法律,禁止人们狩猎和买卖<br />C.迁出原地,在动物园中保护<br />D.建立白头叶猴的精子库,以保护白头叶猴的遗传资源</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就地保护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br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r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br />C.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br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A、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是:长颈鹿的个体中有脖子长的、短的,当长颈鹿过度繁殖以后,脖子短的得不到食物,被淘汰,A不符合题意;<br />B、北极熊是白色的原因是黑色的北京熊被淘汰,而白色的北极熊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变异是不定向的,B不符合题意;<br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结果,那些保护色不好的野兔会被淘汰,目光不敏锐的老鹰也会被淘汰,C不符合题意;<br />D、害虫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有毒农药的作用,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制作泡菜时密封的主要目的是( )<br />A.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br />B.防止其他细菌的进入<br />C.防止水分散失<br />D.防止空气进入</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的菜具有特殊的风味,同时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同时加盖还可以防止泡菜坛中产生的乳酸的酸味挥发,又能增加坛内空气的湿度。所以制作泡菜时密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p><p>所以答案是:D</p><p><br />【考点精析】利用乳酸发酵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应用:制作酸奶,酸泡菜等.</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r />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证据<br />B.生物进化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律<br />C.“郑氏始孔子鸟”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br />D.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的地层里</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此外还有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br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不是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律,B不符合题意;<br />C、始祖鸟既具有鸟类的特点前肢特化为翼,有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翼的末端有爪,因此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C符合题意;<br />D、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证据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r />A.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br />B.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br />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br />D.“适者生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鹿和狼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鹿与狼之间在进行捕食与反捕食的生存斗争,两者进行相互选择,A不符合题意;<br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视力差的猫头鹰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B不符合题意;<br />C、达尔文认为,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C符合题意;<br />D、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杀虫剂往往是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这是因为( )<br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r />B.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了抗药性<br />C.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br />D.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A不符合题意;<br />B、用药量太少,害虫没被杀死而产生了抗药性,B不符合题意;<br />C、害虫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这种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符合题意;<br />D、害虫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自然选择学说,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是( )<br />A.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br />B.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br />C.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多莉羊<br />D.将人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酿酒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属于日常生物发酵技术;<br />B、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蝴蝶兰,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这属于现代生物技术;<br />C、克隆技术可以保持优良奶牛的性状,而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克隆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br />D、把生长激素基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的是基因工程中的转基因技术,这属于现代生物技术。</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乳酸发酵(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应用:制作酸奶,酸泡菜等),还要掌握酒精发酵(酵母菌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97501437/SYS201802240358468427915586_ST/SYS201802240358468427915586_ST.001.png" width="192" height="14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br />B.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br />C.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蛇<br />D.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非生物部分</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例如:草→鼠→鹰;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鹰;草→昆虫→食虫鸟→蛇→鹰,A符合题意;<br />B、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br />C、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C不符合题意;<br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态系统概述,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br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br />B.青草和猫头鹰<br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br />D.食草昆虫和青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在青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青草是生产者处于第一个营养级,食草昆虫处于第二个营养级,食虫鸟是第三个营养级,猫头鹰是第四个营养级,因此总能量最多的生物是青草,总能量最少的消费者是猫头鹰,B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会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r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r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br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r />D.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符合题意;<br />B、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不符合题意;</p><p>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不符合题意;<br />D、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量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就地保护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掌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基因的多样性:内在实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即可以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 )<br />A.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br />B.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br />C.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不断从海洋中形成<br />D.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氨、甲烷等汇入原始海洋内,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并没有原始生命,A不符合题意;<br />B、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B符合题意;<br />C、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最终产生了原始生命,C不符合题意;<br />D、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等汇入原始海洋内,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技术中,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的技术是( )<br />A.嫁接技术<br />B.克隆技术<br />C.组织培养技术<br />D.转基因技术</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嫁接技术,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都不能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转基因技术是将目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因此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所以能改变生物基因组成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基因工程的原理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2、遗传密码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是可以通用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 “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br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br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br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br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br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br />A.①③⑤<br />B.②④⑥<br />C.①③⑥<br />D.②③⑥</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水蚤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虾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小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虫鸟是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p><p>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所以,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符合题意的是②④⑥.</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利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引起(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97501437/SYS201802240358481898789926_ST/SYS201802240358481898789926_ST.001.png" width="133"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br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br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r />D.甲、乙、丁的数量都增加</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p><p>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区别于现代类人猿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br />A.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br />B.人有喜、怒、哀、乐等表情<br />C.人有发达的大脑,有语言和意识<br />D.人能直立行走,有灵活的双手</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人的表情丰富,而动物也有丰富的表情。</p><p>所以答案是:B</p><p><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br />A.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br />B.大树底下好乘凉<br />C.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br />D.生长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适宜绿藻生长;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适宜褐藻生长;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红藻的生长需要光较少;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A符合题意;<br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br />C、,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C不符合题意;<br />D、生长在荒漠中的骆驼刺低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说明生物能够适应干旱少水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r />A.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一说首先由达尔文提出<br />B.很多证据表明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br />C.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环境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森林的大量减少<br />D.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人类和类人猿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这是达尔文提出的,A符合题意;<br />B、很多证据表明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如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B正确,不符合题意;<br />C、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直立行走起了决定性作用,直立行走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C不符合题意;<br />D、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来,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类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掌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说法,错误的是( )<br />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br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br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br />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植物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br />A.葫芦藓→肾蕨→油松→向日葵<br />B.向日葵→油松→肾蕨→葫芦藓<br />C.肾蕨→葫芦藓→油松→向日葵<br />D.葫芦藓→肾蕨→向日葵→油松</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其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由低等到高等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A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br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p><p>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考察时间<br />栖息环境<br />浅色桦尺蠖所占比例<br />深色桦尺蠖所占比例<br />1850年(森林时期)<br />长满浅色地衣的树干(树皮)<br />占85%<br />占15%<br />1950年(工业化后)<br />裸露并被煤烟熏黑的树干(树皮)<br />(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   现象.<br />(2)1850年,曼彻斯特村山清水秀,栖息在浅灰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体色为    , 它们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br />(3)1950年曼彻斯特被工业污染,煤灰把树干染成了黑色,这时候,   的桦尺蛾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了下来,<br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 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br />(5)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与环境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p></div></div>
<div><p>【答案】<br />(1)变异<br />(2)浅色<br />(3)深色<br />(4)生存斗争,自然选择<br />(5)生物<br />【解析】(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br />(2)1850年前,曼彻斯特村山清水秀,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此浅灰色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所以栖息在浅灰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体色为浅灰色,它们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br />(3)1950年后曼彻斯特被工业污染,煤灰把树干染成了黑色,这时候,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黑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因此深黑色的桦尺蛾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了下来;<br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br />(5)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因此生物与环境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br />所以答案是:(1)变异;(2)浅色;(3)深色;(4)生存斗争;自然选择;(5)生物</p><p><br />【考点精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掌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p><p>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类生物按顺序以甲、乙、丙、丁为代号建立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97501437/SYS201802240358486645774201_ST/SYS201802240358486645774201_ST.001.png" width="435" height="1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的。<br />(2)图一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除此之外,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和   。<br />(3)请你数一数,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br />(4)蛇在该食物网中属于   级消费者;从食物链的营养级别看,鹰同时占有   营养级。<br />(5)若图二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形成的能量金字塔,则丁对应的生物是    , 鼠体内的能量最多只有   能够流入蛇的体内。<br />(6)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的碳元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的。<br />(7)若该区域受到某种重金属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该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br />(8)森林生态系统与图一所处的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   (选填“强”或“弱”)。</p></div></div>
<div><p>【答案】<br />(1)草固定的太阳能<br />(2)非生物成分,分解者<br />(3)5<br />(4)次,三、四<br />(5)草,20%<br />(6)有机物<br />(7)鹰、狐<br />(8)强<br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草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br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部分还用包括分解者。<br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br />(4)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蛇在该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从食物链的营养级别看,鹰同时占有第三、四营养级。<br />(5)从总体上看,食物网中,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的数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最多的是草,若图二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形成的能量金字塔,丁对应的生物是草。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鼠体内的能量最多只有20%能够流入蛇的体内。<br />(6)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的碳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的。<br />(7)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狐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br />(8)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难以恢复,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均是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图一所处的生态系统要多,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br />所以答案是:(1)草固定的太阳能;(2)非生物部分;分解者;(3)5;(4)次;三四;(5)草;20%;(6)有机物;(7)鹰、狐;(8)强</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概述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据图回答:<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97501437/SYS201802240358491127181401_ST/SYS201802240358491127181401_ST.001.png" width="183" height="12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光、二氧化碳、水等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图中生产者是   。<br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中部分生物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请写出图示中的食物链:   。<br />(3)铅中毒会对人体造成危害,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国共发生了多起血铅事件,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   。<br />(4)若黄雀被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将会    , 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p></div></div>
<div><p>【答案】<br />(1)非生物,绿色植物<br />(2)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r />(3)蛇<br />(4)减少,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r />【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螳螂、黄雀、蛇,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br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图示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r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由(2)可知,该生态系统中,蛇的级别最高,它的体内内积存铅最多。<br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若黄雀被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将会减少,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r />所以答案是:(1)非生物;绿色植物;(2)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3)蛇;(4)减少;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在某些城市时兴一种生态球(如图)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单细胞藻类、水草。其中小鱼、藻类和水草都是活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97501437/SYS201802240358493365711371_ST/SYS201802240358493365711371_ST.001.png" width="162" height="1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   的环境中。<br />(2)生态球中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是藻类和水草进行   作用,能够为鱼的生活提供有机物、氧气和能量,而小鱼通过   作用为藻类和水草提供二氧化碳,小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被泥沙中的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再被植物利用。<br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消费者是   。<br />(4)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有   。</p></div></div>
<div><p>【答案】<br />(1)有光<br />(2)光合,呼吸,分解者(或微生物或细菌、真菌等)<br />(3)藻类和水草,小鱼<br />(4)水、空气、阳光、泥沙等<br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光;有机物的制造者是藻类和水草。所以,这个生态球应放在有光的环境中。<br />(2)生态球中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是:藻类和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养料和氧气);而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小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被河泥中的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再被植物利用。<br />(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有藻类、水草;消费者是小鱼;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br />(4)生态球中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泥沙、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br />所以答案是:(1)有光;(2)光合;呼吸;分解者(或微生物或细菌、真菌等);(3)藻类和水草;小鱼;(4)水、空气、阳光、泥沙等</p><p><br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概述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p> </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自古有酒文化只说,酿酒原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家庭制作甜酒时,常需将煮好的米冷却后,加入酒曲,并且需将酿酒的器皿密封。若天气寒冷,还需采取保温措施。据此完成下题。<br />(1)酒曲中含有   等微生物。<br />(2)加入酒曲的目的是: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    , 然后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将其分解    和    。<br />(3)加入酒曲前,常将煮熟的糯米冷却到适温,这是为什么?   。<br />(4)天气寒冷时保温的目的是;   。<br />(5)酿酒过程中,须将器皿密封的原因是   。如果密封不严会出现什么问题   。</p></div></div>
<div><p>【答案】<br />(1)酵母菌<br />(2)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br />(3)温度过高会将酵母菌等微生物烫死<br />(4)提高温度满足微生物生存所需条件,加快酒的生长<br />(5)形成缺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能产生酒精<br />【解析】(1)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r />(2)加入酒曲的目的是加入酵母菌,让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当然事先要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br />(3)加入酒曲前,需将煮熟的糯米冷却到常温,目的是煮熟杀死其中的杂菌;冷却到常温是防止温度过高,将酵母菌烫死;因为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过低,就会影响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降低出酒率,所以天气寒冷时,需要保温的;<br />(4)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去发酵,影响产酒,因此天气寒冷时,需要保温;<br />(5)由于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是在无氧的环境中,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得不到酒精,所以需将器皿密封。<br />所以答案是:(1)酵母菌;(2)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3)温度过高会将酵母菌等微生物烫死;(4)提高温度满足微生物生存所需条件,加快酒的生长;(5)形成缺氧条件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能产生酒精</p><p><br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乳酸发酵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应用:制作酸奶,酸泡菜等.</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