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八年级下学期三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原始生命形成的时间大约是</p><p>A. 36亿年前 B. 46亿年前 C. 400多万年前 D. 400多亿年前</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科学家推测,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大约30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气、水等成分,但没有游离的氧气,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和地壳表面的一些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在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随雨水汇集在原始海洋中,从而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36亿年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证据是( )</p><p>A. 化石 B. 比较解剖</p><p>C. 科学推测 D. 细胞研究</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故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始祖鸟既有鸟的特征,又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说明了</p><p>A. 始祖鸟既属于鸟类,叉属于爬行动物</p><p>B. 始祖鸟是鸟的祖先</p><p>C. 姐祖鸟是鸟类和爬行动物的中间过渡类型</p><p>D. 始祖鸟是爬行动物的祖先</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是:前肢末端有爪,嘴里有牙齿;始祖鸟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被覆羽毛,和鸟翅膀一样的前肢,嘴的外形像鸟喙。因此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是介于鸟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p><p>B. 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p><p>C. 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p><p>D. 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p><p>(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p><p>(3)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p><p>解:A、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A正确.</p><p>B、根据分析可知,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B正确.</p><p>C、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C不正确;</p><p>D、根据分析可知,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D正确.</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包括</p><p>①过度繁殖 ②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 ④适者生存</p><p>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杂志刊载,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可能会在全球蔓延。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是( )</p><p>A. 抗生素的质量下降</p><p>B. 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p><p>C. 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p><p>D. 细菌的适应能力特别强</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因此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整个地球发展史的过程中,下列时期最早的是</p><p>A. 前寒武纪时期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因此从地球形成到约5.4亿年前的地质年代又称为前寒武纪时期,约占整个地球发展史的87%。</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米勒首创了化学进化的模拟实验,米勒的实验说明了:</p><p>A.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p><p>B.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p><p>C.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p><p>D.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底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是 ( )</p><p>A. 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p><p>B. 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的越多</p><p>C. 越简单、越低等,陆生的越多</p><p>D. 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p><p>B. 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p><p>C. 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p><p>D.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能适应环境的才能大量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将被淘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p><p>A. 人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 B. 人是自然产生的</p><p>C. 人是上帝创造的 D. 人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距今1200万年前的古猿过着树栖生活,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古猿改向地面生活,因为没有尖牙利爪进行攻击和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只能使用折断的树枝、破碎的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只能靠四肢行走,而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工具。久而久之,四足行走的古猿就逐渐的演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种起源》的作者是</p><p>A. 李时珍 B. 达尔文 C. 沃森 D. 巴斯德</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著有《物种起源》一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东非人”使用的石块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古人类具备的能力有</p><p> ①使用工具②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是能人,“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使用石块作为工具,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同时能够获取食物,防御敌害。但不会用火,也没有产生语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在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与人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的是</p><p>A. 牙齿变小,分工更细 B. 身材高大,体质好</p><p>C. 下肢粗壮,脚板变宽 D. 体毛减少,胎生哺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牙齿变小,分工更细;身材高大,体质好;体毛减少,胎生哺乳,都与人的直立行走没有直接关系,A、B、D错误;下肢粗壮,脚板变宽,可以独自有力的支撑全身的重量,使前肢解放出来,与人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p><p>A. 东非人 B. 森林古猿</p><p>C. 长臂猿 D. 北京人</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森林古猿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森林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形成了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上肢解放开来,可以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脑得到锻炼,后来由于火的发现,改善了营养,使脑更加发达,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语言,使人和猿有和本质的区别。</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p><p>A. 金丝猴 B. 黑猩猩 C. 大猩猩 D. 长臂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都没有尾巴、没有颊囊,因此都是类人猿;金丝猴有尾巴、有颊囊、屁股上有臀疣,因此不是类人猿。</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25/08/9b41a99e/SYS201907250809276975355184_ST/SYS201907250809276975355184_ST.001.png" width="119" height="9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__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p><p>(2)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可以说明生物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C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p><p>【解析】</p><p>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地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的顺序发生某些变化。图示中C是较古老的地层,A是较晚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p><p>(1)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br />(2)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9/10/9c763f4b/SYS201901091010338888684560_ST/SYS201901091010338888684560_ST.001.png" width="554"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不同个体出现颈长短不一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不断____的结果。</p><p>(2)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____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的。</p><p>(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____作用。</p></div></div>
<div><p>【答案】 可遗传 变异 茎长 相适应 选择</p><p>【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不同个体出现颈长短不一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不断变异的结果。<br />(2)图乙、丙表示: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是适者生存;而颈短的个体不易吃到足够的食物,就被淘汰,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颈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相适应的。<br />(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克尔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强大,要么退化(无翅或残翅),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p><p>请分析回答:</p><p>(1)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____和____的特性。</p><p>(2)在这个海岛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中等大小翅的昆虫属于不利变异。</p><p>(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p></div></div>
<div><p>【答案】 遗传 变异 有利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p><p>【解析】(1)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br />(2)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因此在这个海岛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 有利变异,中等大小翅的昆虫属于不利变异。<br />(3)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把该装置抽成真空后将一些混合气体从图a中泵人玻璃仪器内,再把B中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驵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A内火花放电7天,经b冷却后,产物沉积在C中,它含有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有机物。</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9/10/9c763f4b/SYS201901091010342391857254_ST/SYS201901091010342391857254_ST.001.png" width="152"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请根据该模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p><p>(1)图中A处火花放电是模拟_____。</p><p>(2)从a处泵入的混合气体中不包括_____(选填“甲烷”“氨”“氢”或“氧气”),</p><p>(3)图c中的液体相当于_____,在此处收集到了原先不存在的多种_____等小分子有机物。</p><p>(4)该模拟实验表明_____是完全可能的。</p></div></div>
<div><p>【答案】 闪电 氧气 原始海洋 氨基酸 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p><p>【解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1)图中A处火花放电是模拟闪电。</p><p>(2)从A处泵入的混合气体中不包括氧气。</p><p>(3)图C中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在此处收集到了原先不存在的多种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p><p>(4)该模拟实验表明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89c801ce/SYS201808081123158569260916_ST/SYS201808081123158569260916_ST.001.png" width="361" height="1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p><p>(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p><p>(3)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p><p>(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部分的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p></div></div>
<div><p>【答案】 巴斯德 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并大量繁殖 高温加热 分解者</p><p>【解析】(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p><p>(2)将“鹅颈”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则空气中的细菌就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p><p>(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可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高温则能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从而利于食品的保存.据此可知,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高温加热的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p><p>(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等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可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p><p>故答案为:(1). 巴斯德 (2). 细菌大量繁殖 (3). 高温加热 (4). 分解者</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着一种桦尺蠖,l9世纪中期,由于树干上长满地衣,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并将树干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成了常见种,浅色桦尺蠖成了少数。如图表示这两个时期两种桦尺蠖所占的比例,据此回答: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6/10/c15aca05/SYS201901261006401573576754_ST/SYS201901261006401573576754_ST.001.png" width="298" height="18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深色的柱形表示________色桦尺蠖的比例变化情况。 </p><p>(2)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________类型。 </p><p>(3)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桦尺蠖的体色是由________决定的。 </p><p>(4)按照达尔文的观点,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 </p><p>(5)假设控制浅色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深色的基因用a表示,如果两只基因组成 均为Aa的桦尺蠖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_种。</p></div></div>
<div><p>【答案】 浅 变异 基因 自然选择 AA Aa aa三种</p><p>【解析】试题分析:</p><p>(1)华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l9世纪中期,由于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色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 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 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图中深色的柱形表示浅色桦尺蠖的比例减少变化情况。</p><p>(2)生物体的 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因 此,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p><p>(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桦尺蠖的体色是由基因控制的。</p><p>(4)19 世纪中期,该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色,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黑色桦尺蠖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20 世纪中期,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桦尺蠖的两种 体色比例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5)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 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 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假设控制浅色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深色的基因用a表示,如果两只基因组成均为Aa的桦尺蠖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可能的基 因组成有3种。即AA、Aa、aa.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6/10/c15aca05/SYS201901261006401573576754_DA/SYS201901261006401573576754_DA.001.png" width="386" height="24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动物进化系统树示意图,据图完成的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25/08/9b41a99e/SYS201907250809279727323804_ST/SYS201907250809279727323804_ST.001.png" width="173" height="2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是_______。</p><p>(2)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是________。</p><p>(3)脊椎动物中恒温动物的有鸟类和________。 </p><p>(4)两栖动物的特征______。</p></div></div>
<div><p>【答案】节肢动物 鱼类 哺乳类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生活 </p><p>【解析】</p><p>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p><p>(1)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br />(2)体内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根据结构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分为五个纲,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椎动物中第一大类群是鱼纲,大约有22000多种鱼类,超过其他各种脊椎动物数目的总和。<br />(3)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br />(4)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