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1:40:54

山东省济南市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八年级下册检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观赏植物“虎刺梅”,放在阳台上的花苞颜色鲜红,放在客厅里的花苞颜色较淡。你认为影响花苞颜色的主要因素是(    )</p><p>A. 空气    B. 温度    C. 光照    D. 水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观赏植物“虎刺梅”,放在阳台上的花苞颜色鲜艳,放在客厅的花苞颜色较浅,主要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 大明湖    B. 大明湖中的所有植物</p><p>C. 大明湖中的所有动物    D. 大明湖中的所有生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大明湖既包括了生物部分,也包括了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大明湖中的所有植物,只有生物中的植物,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大明湖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校园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的甲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6/20/22/e76685f6/SYS201806202240200444232200_ST/SYS201806202240200444232200_ST.001.png" width="260" height="11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C时期的甲虫对该农药有同样强的抗药性</p><p>B. 从开始使用农药起,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p><p>C. B点可以证明甲虫群体中本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p><p>D. 甲虫抗药性种群形成的原因是长期使用单一农药</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随着农药的使用,甲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C时期的甲虫对该农药抗药性比A时期强,不是同样强的抗药性,A错误;从开始使用农药起,甲虫群体抗药性逐渐增强,B正确;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甲虫杀死,表明甲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因此B点可以证明甲虫群体中本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C正确;甲虫抗药性种群形成的原因是长期使用单一农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一对古生物化石,经过研究发现竟然是一对雌雄孔子鸟化石,两只鸟深情对望,姿态优美动人,堪称1亿多年前的“爱情鸟”。关于孔子鸟化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p><p>A. 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p><p>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p><p>C. 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没有低等生物的化石</p><p>D. 生物越高等,出现的地层地质年代越晚近</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家认为孔子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因此,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A正确;</p><p>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B正确;</p><p>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C错误;</p><p>生物越高等,出现的地层地质年代越晚近,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p><p>A. 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p><p>B. 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p><p>C. 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p>D.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div></div>
<div><p>【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p><p>A. 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B. 产生了有利变异</p><p>C. 产生了不利变异    D. 产生了不可遗传的变异</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所以生物进化的内部因素是产生了可遗传的有利变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14/10/5bab4244/SYS201808141009118152227103_ST/SYS201808141009118152227103_ST.001.png" width="154" height="1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图中Ⅱ代表消费者,Ⅲ代表分解者</p><p>B. Ⅰ→Ⅲ→Ⅱ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p><p>C. 在此生态系统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的是②</p><p>D. 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着循环流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据图分析,Ⅱ是分解者,Ⅲ是消费者,A错误;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Ⅰ→Ⅲ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B错误;在此生态系统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的是②,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能量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p><p>A.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植物都是生产者</p><p>B. 动物属于消费者,原因是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p><p>C. 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尸体中的无机物,因此属于分解者</p><p>D. 阳光、空气和水与生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A错误;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B正确;细菌、真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可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C错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如今我市各地水域的水生动物、浮游生物丰富,河岸植被茂盛,鸟类日益增多。据统计,仅春夏季就有30多种鸟在这些水域周边繁衍生息。这有效地丰富了该地域内(    )</p><p>A. 基因的多样性    B.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p><p>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个体数量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因此,我市各地水域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丰富,河岸植被茂盛,鸟类日益增多,据统计,仅春夏季就多达30多种鸟在此繁衍生息,还有效地丰富了该地城内生物,这体现了种类的多样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美国西部有一片森林用来养鹿,其中也发现该片森林有许多鹿的天敌如狼、豹、山狮等,假如只把这片森林中的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更可能如图       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16e41988/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SYS201712310111043443370741_ST.001.png" width="650" height="15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食物链“植物→鹿→狼”中,若是把鹿的天敌狼杀绝,鹿先增多,植物(鹿的食物)随着鹿的增多而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或以鹿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即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  )</p><p>A. 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p><p>B. 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p><p>C.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不断从海洋中形成</p><p>D. 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氨、甲烷等汇入原始海洋内,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并没有原始生命,A错误;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B正确;原始海洋中,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最终产生了原始生命,C错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等汇入原始海洋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果某一天地球上真的出现了类似图中的动物,最可能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14/10/5bab4244/SYS201808141009124618114267_ST/SYS201808141009124618114267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1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克隆技术    B. 组织培养技术</p><p>C. 嫁接技术    D. 转基因技术</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A错误;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B错误;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C错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假设把控制鸟头的性状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入蝗虫体内的DNA上,从而有可能培育出鸟头,昆虫身体的怪物。因此可能被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浓度最大的生物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14/10/5bab4244/SYS201808141009126450738447_ST/SYS201808141009126450738447_ST.001.png" width="210" height="14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丙    B. 乙    C. 甲    D. 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高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甲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图示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流动并逐渐积累,因此体内积存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甲。</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表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个时期的栖息在树干上的桦尺蛾类型数量调查情况,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14/10/5bab4244/SYS201808141009129243129992_ST/SYS201808141009129243129992_ST.001.png" width="511" height="16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说明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现象。</p><p>(2)1850年,曼彻斯特山清水秀,栖息在浅灰色树干上的桦尺蛾体色为________,它们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p><p>(3)1950年曼彻斯特被工业污染,煤炭把树干染成了黑色,这时候,________的桦尺蛾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p><p>(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____。</p><p>(5)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进化的过程,________与环境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p></div></div>
<div><p>【答案】  变异  浅色  深色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生物</p><p>【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深色桦尺娥在工业污染区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回收树多,说明浅色桦尺娥在非工业区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p><p>(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br />(2)、(3)1850年前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1950年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这说明深色桦尺蛾对工业污染区的环境的颜色是适应的。<br />(4)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r />(5)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因此生物与环境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李村河的河流生态系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如图的三个模式图。请结合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14/10/5bab4244/SYS201808141009131865528429_ST/SYS201808141009131865528429_ST.001.png" width="439" height="3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一中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______,甲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图一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p><p>(2)由图一可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循环。</p><p>(3)李村河周边温室中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农作物,还使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一中的_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__________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p><p>(5)图三中的B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它们的生活方式是________,营养方式是________;图中的D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相当于图二中的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丙  分解者  甲、乙、丙、丁  二氧化碳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乙  生产者  丁  分解者  腐生  异养  C</p><p>【解析】图一中乙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丙、丁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图二中C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A次之,位于食物链的第二位,B数量最少,位于最后。图三种生产者是D,C是二氧化碳。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返回环境中,被D生产者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所以分解者是B。</p><p>(1)图一中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丙,甲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图一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甲、乙、丙、丁。</p><p>(2)由图一可知,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p><p>(3)李村河周边温室中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农作物,还使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p><p>(4)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是图一中的乙,它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生产者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丁。</p><p>(5)图三中的B代表的成分是分解者,它们的生活方式是腐生,营养方式是异养;图中的D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相当于图二中的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p><p>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p><p>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p><p>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p><p>(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p><p>(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______组的被分解。</p><p>(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______,原因是该方案符合____________原则。</p><p>(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________条件。</p></div></div>
<div><p>【答案】  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   接种细菌  甲  不同树种落叶和接种细菌  丙  一  单一变量  水分</p><p>【解析】本实验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实验步骤包括配置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结果。设置对照试验要求变量唯一。</p><p>(1)本实验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具有分解作用,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所以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br />(2)方案一中,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所以实验变量是接种细菌;对照试验中,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所以甲为对照组。<br />(3)方案二中,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出现两个变量,即不同树种和接种细菌;丙组灭菌后接种细菌,放在无菌的环境中,实验过程中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条件适宜,树叶会被细菌分解。<br />(4)为使实验结果更可信,对照试验要求只有一个变量,其余条件均相同,所以实验方案一更科学。<br />(5)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p><p>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p><p>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p><p>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p><p>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719beba6/SYS201712310109039828271007_ST/SYS201712310109039828271007_ST.001.png" width="438" height="1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实验结果如下:</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342pt; border:1.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态瓶编号</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A</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B</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C</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D</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18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3</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25</p></td><td style="width:26.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1.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1.5pt; padding:3pt 4.65pt; vertical-align:middle"><p>2</p></td></tr></table><p>&#xa0;</p><p>(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________,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____________。</p><p>(2)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通过____________为小鱼提供________。</p><p>(4)该实验探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p><p>&#xa0;</p></div></div>
<div><p>【答案】  分解者  物质循环  水藻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小鱼缺氧死亡  光合作用  氧气  生产者、分解者、光</p><p>【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p><p>(2)D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条件是无光,所以装置中的绿色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中的小鱼与绿色水草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A装置只小鱼消耗氧气,B、C装置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气消耗最快的就是装置D,因此装置中的小鱼因缺少氧气最先死亡。</p><p>(3)C、D装置为对照实验组,装置中除了条件光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对照组探究的是光对两装置的影响。由于D装置中的小鱼最先死亡可知,绿色水草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小鱼呼吸作用利用。</p><p>(4)该实验探究了生产者、分解者、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济南市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八级下册检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