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1:32:08

福建省长泰第一中学、华安县第一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个不属于生物(    )</p><p>A. 生长的钟乳石    B. 生长的蘑菇    C. 病毒    D. 珊瑚虫</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长的蘑菇、病毒、珊瑚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生长的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p><p>A.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B.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p><p>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p><p>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因此属于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p><p>A. 有细胞结构    B. 能生长和繁殖</p><p>C. 体小且绿色    D. 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身体小且为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关于调查法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p><p>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p><p>A、①②③④⑤⑥  B、⑥①③②④⑤  C、②①⑤③④⑥  D、②①③⑥④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p><p>据此,关于调查生物种类,其基本步骤如下:②先选择调查范围,①分组,⑤设计调查路线,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⑥整理。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调查漳州市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实施方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是(    )</p><p>A. 选取漳州市部分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p><p>B. 选取漳州市农村部分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p><p>C. 成立一个调查小组,对漳州市所有的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p><p>D. 选取漳州市农村和市区部分中学的初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典型性、随机性。</p><p>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样本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典型性、随机性。因此,选取漳州市部分中学的学生或选取漳州市农村部分中学的学生,样本不全面,没有代表性;漳州市所有的初中学生数量很大,调查难度大,而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没有不要进行全面调查。所以,最合理的方案是选取漳州市农村和城市部分中学的初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蝉在炎热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影响蝉的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p><p>A. 阳光    B. 水    C. 温度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p><p>A. 养鸡场中的人与鸡    B. 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p><p>C. 草原上的狼与鹿    D. 花园中的蚂蚁</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p><p>养鸡场中的人与鸡属于捕食关系;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狼吃鹿,因此草原上的狼与鹿属于捕食关系; 蚂蚁中的兵蚁和工蚁属于合作关系。 因此,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p><p>A. 鱼类的季节性洄游    B. 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p><p>C. 蛾类的夜间活动    D. 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水温随季节转移而变化,鱼类也随水温高低,各自选择适宜的环境迁移,因此发生“季节性洄游”,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故A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演变成刺与沙漠地区缺少水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蛾类夜间活动,白天不出来与阳光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养在小瓶中的鱼都浮向水面,是因为缺氧,与氧气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p><p>A.有水分和无水分     B.有阳光和无阳光</p><p>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温度和湿度</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也就是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有水分和无水分可以作为一组对照,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有阳光和无阳光可以作为一组对照,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有空气和无空气可以作为一组对照,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温度和湿度是不同的两个条件,不能作为一组对照,故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此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时,对每个地点,每次要测量3次,然后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p><p>A. 使实验简化    B. 减少误差</p><p>C. 容易确定变量    D. 无法确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性,提高可信度。通常对每个实测地点要测量三个或多个数据,但记录的是这三个数据中的平均值。</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草原的羊群     B.一个湖泊      C.一片森林      D.一块草地</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草原的羊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一个湖泊,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正确;一片森林,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正确;一块草地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p><p>A. 阳光→草→牛→虎    B. 鼠→蛇→鹰</p><p>C. 鹰→蛇→青蛙→昆虫    D. 草→兔→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题目可知,草→兔→鹰,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要求。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100.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top"><p>生物种类<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A<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B<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C<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D<br />&#xa0;</p></td><td style="width:34.9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E<br />&#xa0;</p></td></tr><tr style="height:12pt"><td style="width:100.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top"><p>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0.054<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0.033<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0.002<br />&#xa0;</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0.161<br />&#xa0;</p></td><td style="width:34.9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top"><p>0.010<br />&#xa0;</p></td></tr></table><p>&#xa0;</p><p>A.A→B→C→D→E B.E→D→C→B→A</p><p>C.D→A→B→E→C D.C→E→B→A→D</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C、0.002、E、0.010、A、0.054、B、033、D、0.161.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C→E→B→A→D。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稻田中大量捕杀青蛙,可能造成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是</p><p>A.食物链破坏     B.物质不能循环</p><p>C.植被被破坏   D.杂草疯长</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题干中的生态系统中,水稻为植物属于生产者,而害虫和青蛙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存有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即:水稻→害虫→青蛙,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破坏了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害虫增加,水稻减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p><p>A. 减少生物的种类    B. 减少生产者的数量</p><p>C. 增加生物的种类    D. 增加消费者的数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p><p>B.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p><p>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p>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A、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 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生物圈2号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是导致生物圈二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致使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此外生物圈二号中降雨失控、多数动物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等也是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范围.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范围方面来切入,A错误;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切不完善,B错误;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C正确;D、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题干中的说法缺少非生物成分,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15日晚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   )</p><p>A. 超出了生物圈    B. 在大气圈    C. 在岩石圈    D. 在水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生活在生物圈中,分析解答。</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其中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人类等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如借助飞机在大气圈,借助船舶、潜艇在水圈活动。2016年9月15日晚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范围超出了生物圈。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反映了生物的什么特征,请将相对应的内容配对:</p><p>A.动物的取食;B.葵花朵朵向太阳 ;C.植物的开花结果; D.人长跑后大汗淋漓;E、.蘑菇由小长大<br />①应激性;②生长;③营养;④繁殖;⑤排泄</p><p>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③    ①    ④    ⑤    ②    </p><p>【解析】</p><p>生物的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生物的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取食需要营养的质;葵花朵朵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的开花结果说明生物能够繁殖的特征,人长跑后大汗淋漓说明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蘑菇由小长大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因此,A—③;B—①;C—④;D—⑤;E—②。</p></div>

    题型:连线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请将相对应的内容配对。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5/09/d2cccf5a/SYS201905050927570736307525_ST/SYS201905050927570736307525_ST.001.png" width="470"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A—①④  ; B—②③⑤</p><p>【解析】</p><p>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p><p>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说明羽毛的变换有利于它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过度放牧,会使草原沙化,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热带森林中的猿类长上肢长且粗壮,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森林能够进行蒸腾作用,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减轻干旱,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走在行道树下比在烈日下凉爽,这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A—①④  ; B—②③⑤。</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成的。</p><p>(2)绝大多数生物进行呼吸时需要吸入____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 </p><p>(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p><p>(4)动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p><p>(5)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p><p>(6)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但是这种能力是_____________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p><p>(7)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与其_____________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______________。</p><p>(8)生物圈包括___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____大部,_____________的表面。</p></div></div>
<div><p>【答案】细胞    氧气    二氧化碳    生物    环境    排汗∕排出尿液    排尿∕排出汗液    呼气∕呼出气体    物质    能量    数量    所占的比例    自动(我)调节    有限的∕有一定限度的    生物    环境    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主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排泄和排遗是两种不同的排泄废物的方式,排遗排出体内的食物残渣,而排泄是排出细胞代谢的废物。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通过排泄和排遗两种方式排出体外。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才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p>(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p><p>(2)生物的特征主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因此,绝大多数生物进行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p><p>(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因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p><p>(4)动物将细胞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排遗则是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主要通过消化系统排出。所以,动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的方式有排汗∕排出尿液;排尿∕排出汗液;呼气∕呼出气体。</p><p>(5)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吃被吃食物网物质能量,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因此,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p><p>(6)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p><p>(7)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因此,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湿地生态系统。</p><p>(8)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图1、2中所示是一个生态系统,根据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5/09/d2cccf5a/SYS201905050927575200614724_ST/SYS201905050927575200614724_ST.001.png" width="596" height="2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图1生态系统中草是___________者,兔,狐,鹰,蛇,鼠是_____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2)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___________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图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短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和蛇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p><p>(3)根据生态系统中各生物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请你推测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 ;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p><p>(4)若图2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图1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p><p>(5)图1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产    消费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吃与被吃∕捕食    5    草→鼠→蛇→鹰    草→兔→狐(鹰)  ∕  草→鼠→狐(鹰)    捕食和竞争    草    太阳∕太阳能∕阳光    草    鹰    </p><p>【解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p><p>(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空气,水分,光照,土壤等。因此,在图1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兔,狐,鹰,蛇,鼠是消费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因此,图一的食物链有:草→兔→猫头鹰、草→兔→狐,草→鼠→猫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图中有5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猫头鹰,最短的一条是草→兔→狐(鹰)  ∕  草→鼠→狐(鹰)。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其中,猫头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吃兔和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p><p>(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生态系统中的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根据生态系统中各生物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推测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太阳能∕阳光。</p><p>(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总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并逐级递减的,由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动植物的遗体中的有机物也会被分解者分解,所以沿着食物链,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也逐级递减。图2所示丙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乙的数量最少,营养级最高,所以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因此,若图2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图1生物是草,生产者,营养级最低,含有机物总最多。</p><p>(5)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图1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营养级最高。</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探究实验题: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p><p>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提出问题: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p><p>作出假设:______                                  ____。</p><p>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p><p>(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控制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因此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p><p>(3)方法步骤:①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静置2分(min).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p><p>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p><p>得出结论:__                                ________。</p><p>(4)表达和交流: 不能用一只鼠妇做实验的理由是______   ____。</p><p>&#xa0;</p></div></div>
<div><p>【答案】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p><p>(2)光;</p><p>(3)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p><p>(4)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行。</p><p>【解析】</p><p>试题分析: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p><p>设计方案:</p><p>(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p><p>(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控制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光,因此在盒里就形成了阴湿和明亮两种环境.其中实验组是变量改变的玻璃板一侧;对照组是变量没有改变的纸板一侧。</p><p>(3)方法步骤:</p><p>①为了控制变量光的唯一性.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min)。</p><p>②统计一次容易产生误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导致产生偶然现象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进行多次统计,然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靠.因此在实验中进行多次统计的目的是确保实验严密准确。(3)得出结论:鼠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p><p>(4)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行.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行。 </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长泰第一中学、华安县第一中学七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