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1:12:46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届九年级中考一模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有一些绿色颗粒.这些颗粒具有的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它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p><p>A. 体小且身体呈绿色</p><p>B. 有细胞结构</p><p>C. 能在水中游动</p><p>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身体呈绿色不是生物的特征,故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哪种情形是生物改变环境的实例:(  )</p><p>A.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想通的气腔</p><p>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p><p>C.野鸭的趾间长有蹼</p><p>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p><p>睡莲的根和茎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是睡莲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p><p>B、仙人掌的叶演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是仙人掌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故B不符合题意。</p><p>C、野鸭的趾间长有皮肤构成的蹼,是野鸭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p><p>D、刺槐的光合作用使大气的氧含量提高.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氧气,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D故符合题意。</p><p>故A、B、C错误, D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小明在对光后没有在目镜中看到白亮的视野。小明采取了以下补救方法,请你选择其中不起作用的一项( )</p><p>A. 转动遮光器    B. 转动转换器    C. 调节细准焦螺旋    D. 转动反光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光线才能通过,才能观察到物像,</p><p>A、当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光线就不会通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这时需要调节遮光器,使上面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让光线通过,故不符合题意;</p><p>B、当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光线就不会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这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让光线通过,故不符合题意;</p><p>C、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与对光无关,故符合题意;</p><p>D、当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时,光线就不会通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进入视野,就不会看到白亮的视野,这时需要转动反光镜,使反光镜对准光源,让光线通过,故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在泥炭层中发掘出已有千年之久的古莲子,1951年对其进行育苗试验,1953年夏首次开花。古莲子在泥炭层中未萌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p><p>  A.缺乏充足的氧气    B.缺乏适宜的温度</p><p>  C.缺乏充足的水分    D.缺乏充足的光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1951年对其进行育苗试验,1953年夏首次开花.表明古莲子具备萌发的自身条件.古莲子“沉睡百年不萌发”说明古莲种子没有得到其萌发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而与缺乏充足的光照无关.</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种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原因是()</p><p>A. 增加植株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p><p>B. 增加吸收光能的作物叶片的面积</p><p>C. 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p><p>D. 降低周围的气温以增加有机物合成</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p><p>A. 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p><p>B. 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p><p>C.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p><p>D.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A、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故A不正确.</p><p>B、消化腺分为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和唾液腺,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小腺体有肠腺和胃腺,肠腺能分泌肠液,胃腺能分泌胃液.故B正确.</p><p>C、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故C正确.</p><p>D、在消化道内,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D正确.</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一些非食用添加物质经常混入其中,容易危及人</p><p>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是</p><p>A.炒菜时添加少量味精             B.腌制豆角时添加适量的食盐 </p><p>C.果汁中添加塑化剂               D.果冻中添加胡萝卜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者,应分别输入的血液成分是</p><p>A. 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全血    B. 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p><p>C. 红细胞、全血、血浆、血小板    D. 血浆、红细胞、全血、血小板</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贫血是红细胞数量偏少,大面积烧伤是丢失的血浆成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就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像是(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白细胞数目)()</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66264789331_ST/SYS201904071033566264789331_ST.001.png" width="558" height="1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    B. B    C. C    D. D</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当细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当患者患急性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白细胞数目逐渐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br />A图中白细胞的数目没有变化,故A错误;<br />B图中白细胞的数目一直增高,故B错误;<br />C图中白细胞先正常,再升高,再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故C正确;<br />D图中白细胞的数目升高后没有减下来,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体的生殖系统中能够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p><p>A. 睾丸和卵巢    B. 阴囊和阴道    C. 附睾和子宫    D. 输精管和输卵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是睾丸,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器官是卵巢。</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所学科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p>A. DNA分子中起遗传作用的片段称为基因</p><p>B. 传染病只有免疫性、流行性两个特点</p><p>C. 基因由染色体和DNA组成</p><p>D. 传染病具有细菌、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DNA分子中起遗传作用的片段称为基因,A正确;<br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所以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B错误;<br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遗传信息在DNA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C错误;<br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 生物的变异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B. 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p><p>C. 为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    D. 环境对不同个体的选择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这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具体内容是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也就是说环境对不同个体具有选择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科学推测,原始大气中没有下列哪种气体物质?(     )</p><p>A. 水蒸气    B. 氢气    C. 二氧化碳    D. 氧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必须改造动物的</p><p>A. 脾    B. 心脏    C. 肝脏    D. 遗传基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反应器是指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目前比较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p><p>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必须改造动物的遗传基因,使动物能够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否则动物产生的物质与人类的意愿可能就不一致。</p></div>

    题型: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镜头的组合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p><p>A. 目镜5×、物镜5×    B. 目镜10×、物镜10×</p><p>C. 目镜5×、物镜10×    D. 目镜10×、物镜15×</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放大25倍,B选项放大100倍,C选项放大了50倍,D选项放大150倍,只有A选项的放大倍数最小,所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后绘出的食物网简图和某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74341977750_ST/SYS201904071033574341977750_ST.001.png" width="323"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食物网中有 ____ 条食物链。</p><p>(2)如果图(二)表示“禾谷类→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 图中丙对应的生物是______</p><p>(3)禾谷类植物遭受了蚜虫的危害,农业部门提出两种方案进行防治:第一种方案是喷洒高效农药;第二种方案是放养蚜虫天敌—七星瓢虫。你认为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__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3  禾谷类  第二种方案  农药杀虫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p><p>【解析】(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的食物链有: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禾谷类→吃草籽的鸟→鹰、禾谷类→兔→鹰,因此图的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组成。<br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禾谷类→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从多到少依次是禾谷类、兔、鹰。如果(二)图表示“禾谷类→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含能量,则图中丙对应的生物是禾谷类。<br />(3)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因此第二种方案“放养蚜虫天敌--七星瓢虫”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理由是农药杀虫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76183272114_ST/SYS201904071033576183272114_ST.001.png" width="206"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如果A、B代表能量转换器,则B是______,它存在于细胞结构的______&#xa0;中。</p><p>(2)如果A、B代表生理过程,则A是_______&#xa0;;③是参与A过程的原料,它由根部吸收并通过_____________运输;写出一条农业生产中促进A&#xa0;过程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线粒体  细胞质  光合作用  导管  合理密植</p><p>【解析】试题分析:该图表示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用式子表示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76183272114_DA/SYS201904071033576183272114_DA.001.jpeg" width="372" height="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如果A、B代表能量转换器,则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如果A、B代表生理过程,则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是水。(1)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含有A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线粒体都是能量转换器,存在于细胞质中。</p><p>(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A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②二氧化碳和③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和①氧。由图可知,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③代表水。由根尖的成熟区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进入叶片,叶脉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如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合理密植是让农作物的叶片能充分接受阳光,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使植物最大程度的接受阳光,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增加产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5分)食物进入人体后,经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并形成残渣和废物被排出体外,下图示相关的一部分生理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9/10/53979539/SYS201904191040432471739538_ST/SYS201904191040432471739538_ST.001.jpeg" width="350" height="1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场所包括              ,消化后的产物经过过程(a)         进入A系统。</p><p>(2)在A系统内,血液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其主要原因是     </p><p>                                  。</p><p>(3)经过和过程,血液性质的变化是                                 。</p><p>(4)图示中属于排泄的途径是哪几条?                  (填字母)。</p></div></div>
<div><p>【答案】(每空1分,共5分)</p><p>(1)胃、肠(缺一不可) 吸收;</p><p>(2)心脏和血管中有瓣膜(或有瓣膜;或瓣膜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等正确说法);</p><p>(3)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或含氧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p><p>(4)d、g(缺一不可)。</p><p>【解析】</p><p>(1)营养物质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必须通过消化才能被吸收。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再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在胃中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将脂肪颗粒乳化成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场所包括胃和小肠,消化后的产物经过吸收过程进入A系统。</p><p>(2)血液在人体的流动方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是因为在心脏和静脉女中有瓣膜存在,能够防止血液倒流,能够保证血液在人体内有这样一个流动方向。</p><p>(3)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结果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结果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故经过e和f过程,血液性质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p><p>(4)排泄的途径有三条: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故图示中属于排泄的途径是d、g。</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人类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分析下面的白化病遗传图解并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80477689248_ST/SYS201904071033580477689248_ST.001.png" width="491" height="12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根据__________(填序号) 可判断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p><p>(2) 5号6号表现正常,7号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p><p>(3) 写出7号的基因组成____。(用字母A或a表示)</p><p>(4)11号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p></div></div>
<div><p>【答案】  1、2、7  变异  aa  50%</p><p>【解析】(1)当亲代性状相同时,子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为杂合体(Aa)。因此根据1、2、7号可以判断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p><p>(2)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5号、6号表现正常,7号患病,这是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变异。<br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人类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小写字母是隐性基因,因此a控制的性状是隐性性状。遗传图解如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7/10/412222f3/SYS201904071033580477689248_DA/SYS201904071033580477689248_DA.001.png" width="315" height="21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7号患病,因此7号的基因组成是aa,正常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br />(4)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发生于近亲结婚的人群中。子代的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8号的基因一半来源于3号,一半来源于4号;从3号得来的一定是a,而8号正常,因此8号的基因组成是Aa。7号和8号婚配所生子女的基因组成Aa、aa。这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因此11号患病的可能性是50%。</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p><p>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p><p>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p><p>实验方案:</p><p>Ⅰ、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p><p>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p><p>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p><p>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p><p>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p><p>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p><p>(1)该实验的假设是                                  。</p><p>(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         ,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p><p>(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p><p>(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       。</p></div></div>
<div><p>【答案】(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2)对照  水分(或萌发条件)(3)不能(4)2   清水</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过程(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所以2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清水。</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接种疫苗已成为防治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某科学家为检验新研制的某种疫苗效能,进行了下面的动物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p><p> (1)实验原理 </p><p>①接种疫苗能引起生物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的类型属于________免疫。</p><p>②接种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流行三个措施中的______________ </p><p>(2)实验步骤:(请完善) </p><p>①分组:将同一品种、大小一样、生产期相同的健康小白鼠40只,平均分成A、B两组。 </p><p>②处理:A组:不做任何处理,20天后注射某种病原体病毒; B组:____________,20天后注射某种病原体病毒 </p><p>(3)结果预测:若B组实验小白鼠比A组发病率____,则说明该疫苗具有免疫效能。</p><p>(4)进一步探究:为了测定该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可以增加实验的组数, 分别接种_____的疫苗,然后观察小白鼠患病的情况。</p></div></div>
<div><p>【答案】  特异性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  低  不同浓度</p><p>【解析】(1)①通过注射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是后天获得的,只能针对流感病毒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②接种流感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br />(2)②A组:不做任何处理,20天后注射流感病毒;B组:接种疫苗,形成对照;<br />(3)B组小白鼠注入体内流感疫苗后会产生抗体,降低流感发病率。<br />(4)为减小实验误差,还应进行重复实验,测定疫苗最有效浓度可增加实验组,采用不同浓度的疫苗观察小白鼠的患病情况。</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九级中考一模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