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p><p>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p><p>C.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中鱼类的死亡 D.枫树在秋天落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使土壤变得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中鱼类的死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秋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在秋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仙人掌生活在荒漠中,叶特化为刺,茎膨大有储存功能,茎表面绿色,有光合作用的功能,请问它的这些特征是适应什么生存条件的 ( )</p><p>A.缺乏水分 B.缺乏阳光</p><p>C.缺乏空气 D.缺乏营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 )</p><p>A.雨后春笋 B.蛇的冬眠</p><p>C.溶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 D.种子萌发,长出幼苗</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雨后春笋能迅速生长,是生物的生长现象;蛇的冬眠属于蛇对环境的适应;种子萌发、长出幼苗是植物的繁殖现象;以上都属于生命的特征,因此都属于生物。而逐渐长高的石笋不具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10只,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 )</p><p>A. 好玩 B. 减少误差</p><p>C. 便于计算 D. 数量多便于观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B</p><p>试题分析:1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指( )</p><p>A. 进行生产创造的人类</p><p>B. 以捕捉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p><p>C. 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p><p>D. 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细菌、真菌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进行生产创造的人类是消费者,A错误;以捕捉其他生物为食的动物是消费者,B错误;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是生产者,C正确;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细菌、真菌等是分解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 )</p><p>A. 阳光充足 B. 温度适宜</p><p>C. 外界干扰 D. 自动调节能力</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如我国黄土高原由于我们的祖先乱砍滥伐,使生态遭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给我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p><p>A. 动物和植物组成的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p><p>C. 所有生物组成的 D.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动物属于消费者,植物属于生产者,要想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p><p>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B错误;所有生物是生物成分,缺少非生物成分,不是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一个生态系统都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缺一不可,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p><p>A.气泡 B.细胞 C.污物 D.墨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内是空的,有较亮的黑边,用镊子轻轻的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可以改变形状,并且会移动位置;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边缘较细不黑,用镊子轻轻的压一下盖玻片,细胞一般不会改变形状,并且不会移动位置。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最可能是气泡。</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克隆羊多莉长得非常像( )</p><p>A. 供无核卵的母羊 B. 供细胞核的母羊</p><p>C. 代孕的母羊 D. A、B、C三种羊的一部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由分析可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因此小羊多莉长的像供细胞核的母羊。故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p><p>⑴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取镜和安放,_________,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p><p>⑵观察字母“e”的装片,应用__眼观察。如果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___移动。</p><p>⑶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对光 左 右下方 900倍</p><p>【解析】(1)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p><p>(2)观察使用显微镜时应用左眼进行观察,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观察字母“e”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是“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个倒像,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向上移动物像就要向下移动装片,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由于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玻片标本实际位于视野左上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从右下方往左上方移动,因此玻片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p><p>(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等于物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目镜放大的倍数,所以目镜放大最大的倍数20倍,而物镜放大最大的倍数是45倍,所以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900倍。</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显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操作步骤,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f43f90f5/SYS201712310122597189378965_ST/SYS201712310122597189378965_ST.001.png" width="206"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甲往装片上滴加的液体是 ,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 .</p><p>(2)图中乙往装片上滴加的液体是 ,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 .</p><p>(3)制作装片前,先将口漱净的目的是 .</p><p> </p></div></div>
<div><p>【答案】(1)生理盐水;使细胞保持正常状态;</p><p>(2)稀碘液;使细胞染上颜色便于观察;</p><p>(3)去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p><p>【解析】试题分析:(1)图甲所滴液体为生理盐水,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活性,使口腔上皮细胞不因吸水而胀破;</p><p>(2)乙图表示的是染色过程,因此滴加的液体是稀碘液,并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水,滴加该液体的目的是细胞染上颜色便于观察;</p><p>(3)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前,必须用凉开水漱口是为了清除口腔内的食物碎屑,这样有利于排除实验干扰因素,而且有利于后续实验观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模式,请分析回答: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46f8a6a8/SYS201808081126573185701450_ST/SYS201808081126573185701450_ST.001.png" width="270"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p><p>(2)若将细胞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不容易看到的结构是图中的[ ]_________。</p><p>(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你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是由 [ ]___________决定的? </p></div></div>
<div><p>【答案】 D细胞壁 E叶绿体 F液泡 A细胞膜 B细胞核</p><p>【解析】(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因此,图示中甲是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p><p>(2)细胞膜是在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的一层极薄的膜,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p><p>(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因此,细胞核决定了细胞的形状和结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字母A﹣G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生物,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46f8a6a8/SYS201808081126574295221556_ST/SYS201808081126574295221556_ST.001.png" width="160" height="14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生态系统中有多少条食物链?_____,请写出最长的一条.</p><p>(2)若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的B,E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p><p>(3)若某种在生物体内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了该生态系统,则该物质在哪种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_____,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p></div></div>
<div><p>【答案】 5 G→F→E→B→A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相对稳定 A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在体内积累</p><p>【解析】试题分析:(1)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是因为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G→C→A、G→C→B→A、G→F→E→B→A、G→A→D、G→F→D→A 其中最长的一条:G→F→E→B→A。</p><p>(2)若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的B,E由于天敌的减少,数量变化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相对稳定.</p><p>(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然后通过取食与被取食沿食物链流动;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A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