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显微镜下有两个细胞,一个细胞核内有20 条染色体(甲),另一个细胞核内有23 条染色体(乙),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玉米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 条)( )</p><p>A. 甲可能是玉米体细胞</p><p>B. 乙可能是人类的生殖细胞</p><p>C. 如果甲是生殖细胞,那么该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应有40 条</p><p>D. 乙可能是某种生物的体细胞</p></div></div>
<div><p>【答案】D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常情况下,人类某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p><p>A. 22条+X B. 22 条+Y</p><p>C. 22条+X或22条+Y D. 22条+X和22条+Y</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22条+Y或22条+X。遗传图解如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53603908082_DA/SYS201901041717253603908082_DA.001.png" width="244" height="14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一种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一种变异)后,在21°C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当气温升高到25°C时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这一现象说明( )</p><p>A. 温度高低是决定果蝇变异的主要因素</p><p>B. 变异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了</p><p>C. 变异的有利与不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p><p>D. 生物变异大多是有利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的变异对生物个体本身有利,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对个体生存不利的变异是不利变异。种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的变异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表明该变异不适于此环境,是不利变异;在气温升高到25℃,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表明该变异适于25度的环境,在25度的环境中是有利变异。因此变异的有利、有害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 )遗传给后代的</p><p>A. 生殖细胞 B. 卵细胞 C. 细胞质 D. 细胞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所以生殖细胞是由亲本父母双方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父母双方生殖细胞中各含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通过两者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子代新生命诞生),由此亲本的遗传物质就成为了子代受精卵细胞的一部分,将来控制子代性状。所以是否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遗传给后代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p><p>A.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p><p>B.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p><p>C. 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祖先可能相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差异</p><p>D. 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故不符合题意.</p><p>B、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故符合题意.</p><p>C、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祖先可能相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差异.故不符合题意.</p><p>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故不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0fb8a834/SYS201808081131415816480377_ST/SYS201808081131415816480377_ST.001.png" width="219"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p><p>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p><p>C.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p><p>D.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p><p>A.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p><p>B.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p><p>C.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p><p>D.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 微山湖 B. 微山湖的所有植物</p><p>C. 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 微山湖的所有生物</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微山湖既包括了微山湖中生物生存的环境,也包括了微山湖里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是生态系统,故A正确;微山湖的所有植物:只包括植物,没有动物和细菌真菌,也没有环境,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B错误;微山湖的所有动物:只有动物,没有植物和细菌真菌,也没有环境,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C错误;微山湖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没有环境,把生物与环境分割开了,也不是生态系统,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p><p>A.湿地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温暖多雨的三四月是野生毒蘑菇——白毒伞生长的季节,下过雨的草丛中、树林里随处可见它的踪影。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p><p>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劳动者</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分解者是对能够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成分分解为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的所有异养生物的一个总称,同细菌一样,真菌也不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蘑菇依靠伸展在土壤中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等进行腐生生活,蘑菇就是分解者.白毒伞属于蘑菇,是真菌的一个种类,是自然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p><p>A. 狐→兔→草 B. 草→兔→狐</p><p>C. 阳光→草→兔→狐 D. 草→兔→鹰→蘑菇</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br />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兔、狐它们之间的关系,B正确;<br />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C错误;<br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蘑菇属于真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与分解者无关,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生产者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p><p>B. 消费者有助于植物传粉、受精、种子传播</p><p>C. 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再次被植物所利用</p><p>D. 分解者可为植物提供食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某成分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故四个选项中D不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 由于能量的流动形式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p><p>A. 鹰 B. 青蛙 C. 昆虫 D. 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p><p>解: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鹰、青蛙、昆虫、草”构成的食物是:草→昆虫→青蛙→鹰.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草→昆虫→青蛙→鹰”食物链中营养级最低的是草,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草.</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p><p>B、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p><p>C、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p><p>D、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得以恢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p><p>A. 能量流动 B. 食物链 C. 物质循环 D. 食物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 )</p><p>A.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 分解有害物质,净化环境</p><p>C. 将生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D. 为各类生物提供化学能</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其作用是将生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奶营养成分的优越性是牛奶永远无法比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人乳基因导入奶牛细胞内,使之产生人乳化的牛奶。这种技术称为( )</p><p>A. 转基因技术 B. 克隆技术 C. 发酵技术 D. 仿生技术</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人乳基因导入奶牛中,使之产生人乳化的牛奶。这种生物技术称转基因技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人体某对染色体上基因(A、a) 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ST/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ST.001.png" width="227"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人体内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对,从图中亲代体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可以判断该对染色体是_____染色体。父方体细胞内还存在一对形态不同能够决定生物性别的性染色体,用_____表示。</p><p>(2)染色体主要由_____和蛋白质构成的,DNA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做_____。</p><p>(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亲代体细胞中的_____,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体细胞中的_____。</p><p>(4)若A为控制双眼皮的基因,则父方眼皮性状为_____,母方眼皮性状为_____,从遗传图解可以看出,子代具有_____双方的遗传物质,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p><p>(5)请将遗传图解中缺的基因补充在相应横线上,才能表示出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过程。</p><p>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23 常 XY DNA 基因 一半 相同 双眼皮 单眼皮 父母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DA/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DA.001.png" width="269" height="2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解析】(1)人类的染色体共23对,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从图中亲代体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可以判断该对染色体是常染色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是由性染色体XY决定的,女性是由性染色体XX决定的。因此父方体细胞内还存在一对形态不同能够决定生物性别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br />(2)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遗传信息在DNA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br />(3)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以发现,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亲代体细胞中的一半,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的相同,这是因为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r />(4)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从图示可以看出,父亲的基因组成是Aa,性状是双眼皮;母亲的基因组成是aa,性状是单眼皮。从遗传图解可以看出,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p><p>(5)从图示中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遗传图解:</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DA/SYS201901041717266915710817_DA.002.png" width="171" height="12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麦的高秆与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设基因为B和b),下表是小麦茎的高矮的遗传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74%;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rowspan="2" style="width:57.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组合</p></td><td rowspan="2" style="width:89.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亲本性状</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194.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F1的性状和植株数目</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94.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高秆</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矮秆</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5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一</p></td><td style="width:89.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高秆×高秆</p></td><td style="width:94.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5</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12</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5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p></td><td style="width:89.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高秆×矮秆</p></td><td style="width:94.9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16</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08</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57.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三</p></td><td style="width:89.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矮秆×矮秆</p></td><td style="width:94.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7</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p></td></tr></table><p> </p><p>(1)根据组合_________可以判断出,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是显性性状。</p><p>(2)组合一中亲本的遗传基因组合是__________。</p><p>(3)已知矮秆小麦抗倒伏,高秆小麦不抗倒伏,科学工作者欲培育出矮秆小麦,可以选取表格中的组合__________的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即可选育出矮秆小麦新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矮秆类型,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属于____________育种,其原理是通过杂交使亲本的基因_______________。</p><p>(4)目前,人们通常利用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适当处理,诱导生物体内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这种变异是__________,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获得新品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很多,请你列举出一种育种方法,如: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一 高杆 Bb×Bb 一 变异 杂交 重新组合 染色体 基因 不定向的 诱变育种</p><p>【解析】(1)由表中第一组数据可知:亲代都是高秆的,子代中出现了矮秆的,说明高秆是显性性状。<br />(2)组合一中,高杆的基因组成只能是Bb,否则后代中不会出现矮杆的(矮杆的基因组成是bb)。如图所示:<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70458776619_DA/SYS201901041717270458776619_DA.001.png" width="278"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3)科学家欲利用组合3的亲本培育出矮秆小麦,只需将上述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即可选育出矮秆小麦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通过杂交使亲本的基因重新组合。“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矮秆类型”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br />(4)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多种,人类应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不定向的)来培育生物新品种。如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既是人工选育,又属杂交育种;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钴照射小麦的种子,属于用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属诱变育种。</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23c568af/SYS201901041717273101275057_ST/SYS201901041717273101275057_ST.001.png" width="199"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农田中杂草是影响的玉米平生活的_____因素,生活在农田中的蝗虫体色一般为绿色,有利于躲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_____。</p><p>(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需要表示出的成分是_____和_____。</p><p>(3)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条食物链,蛇占有_____个营养级。</p><p>(4)在食物链“玉米→老鼠→蛇”中,若蛇的体重增加50克,则至少消耗_____克玉米。</p><p>(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_____的作用非常关键。为了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_____,因此,必须不断的除草、治虫,以增加农作物产量。</p><p>(6)该农田由于长时间大量施用农药而导致玉米螟的抗药性大大增强,这主要是由于农药对害虫_____的结果,该生态系统中,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科学家研究发现,某种植物能够产生一种杀死玉米螟的物质,并且分离出了控制该物质合成的基因(D),你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玉米的方案是:将基因D在体外巧妙地进行_____,然后转入玉米体内,使玉米含有抗虫基因,表现出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生物 适应环境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5 2 1250 人 玉米 定向选择 蛇 拼接组装 抗虫性状</p><p>【解析】(1)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在农田中杂草是影响的玉米平生活的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生活在农田中的蝗虫体色一般为绿色,有利于躲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br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玉米、杂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r />(3)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还必须到的这条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食物链有:玉米→老鼠→蛇;玉米→玉米螟→青蛙→蛇;玉米→蝗虫→青蛙→蛇;杂草→蝗虫→青蛙→蛇;杂草→老鼠→蛇,共5条食物链。<br />在食物链“玉米→老鼠→蛇,杂草→老鼠→蛇”蛇是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玉米→玉米螟→青蛙→蛇,玉米→蝗虫→青蛙→蛇,杂草→蝗虫→青蛙→蛇”中,蛇是第四营养级,所以蛇占着两个营养级。<br />(4)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输入的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食物链“玉米→老鼠→蛇”中,若蛇体重增加50克,则至少消耗50÷20%÷20%=1250(克)玉米。<br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玉米作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持续高效地将储存的能量流向对人类,因此,必须不断的除草、治虫,以增加农作物产量。<br />(6)在玉米螟的群体中,存在着抗药性强的个体,由于长期药物的选择使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该农田由于长时间大量施用农药而导致玉米螟的抗药性大大增强,这主要是由于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br />由于农药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害物质越多。蛇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蛇。<br />在玉米螟的群体中,存在着抗药性强的个体,由于长期药物的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基因D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装,然后转入玉米体内,使玉米含有抗虫基因,表现出抗虫性状的玉米。</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p><p>请分析作答:</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37.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时期</p></td><td style="width:117.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碳吸收量(kg C•a﹣1)</p></td><td style="width:124.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碳释放量(kg C•a﹣1)</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A</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0×1014</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6×1014</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0×1014</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20×1014</p></td></tr></table><p> </p><p>(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_____和_____。</p><p>(2)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p><p>(3)分析数据可知。表中_____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不太稳定的状态,原因是_____。为了维持碳吸收量和碳释效量的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p><p>(4)陆地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p></div></div>
<div><p>【答案】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逐级递减 A 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 大力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p><p>【解析】(1)碳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r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上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r />(3)由图表数据可以看出,A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不太稳定的状态,原因是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不能维持碳-氧平衡;为了维持碳吸收量和碳释放量的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有:①大力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r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弱。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