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1:06:3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新兴初级中学等五校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过对马的前肢、蝙蝠的前肢、鹰的翅膀骨骼的比较,发现它们虽有区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特征,这说明它们(  )</p><p>A. 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相同</p><p>B. 三者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可能相同</p><p>C. 三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p><p>D. 蝙蝠和鹰可能由马进化而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p><p>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马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这些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产生了表面形态上的分歧,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都是由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在胚胎发育上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以相似的过程发育而来。因此,它们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故选项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始生命起源于(   )</p><p>A. 原始大气&#xa0;B. 原始海洋&#xa0;C. 原始森林&#xa0;D. 原始陆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后来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的作用下,在原始大气中产生了简单的有机物;有机物随着雨水一起汇入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形成了具有生命现象的复杂的有机物,即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所以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两个地层中曾挖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9/08/0f6f5115/SYS201906090821254899452437_ST/SYS201906090821254899452437_ST.001.png" width="148" height="10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低等     </p><p>②物种A一定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p><p>③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p><p>④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p><p>⑤在Ⅰ层内可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p><p>A. ①②⑤    B. ①②④</p><p>C. ②④⑤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出现的时间越早;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出现的时间越晚。Ⅰ层要比Ⅱ层古老,所以位于Ⅱ层的物种A要比位Ⅰ于层的物种B出现得晚,并且结构复杂、高等,据此解答。</p><p>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高等。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物种A可能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而不能说物种A一定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如高等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一定是由低等的生物原始两栖类进化来的。由于地壳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故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p><p>A. 无机物一原始生命一有机物    B. 无机物一有机物一原始生命</p><p>C. 有机物﹣原始生命﹣无机物    D. 原始生命一无机物一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简而言之即是:原始大气在雷电、紫外线等长期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汇集到原始海洋中,形成有机大分子,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原始的生命。体现了由“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p><p>A.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p><p>B. 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p><p>C.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最终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p><p>D. 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p><p>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故A正确;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相互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抗生素选择了细菌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故C错误;长颈鹿的形成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故D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炎热的夏季,最令人讨厌的不是炎热,而是晚上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更可气的是很多以前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现在好像失去了作用。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p><p>A. 蚊香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xa0;B. 蚊香选择了蚊子中抗药性强的变异</p><p>C. 蚊子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xa0;D. 蚊香的质量越来越差</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p><p>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蚊香时,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蚊子,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蚊香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样的蚊香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蚊作用,导致蚊香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故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至今仍是个推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哪种说法无科学道理(      )</p><p>A. 下地生活的古猿与树上生活的古猿都有可能进化为人</p><p>B. 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p><p>C. 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p><p>D. 亚洲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逐渐进化为人类。</p><p>树上生活的古猿不可能进化为人,因为它们不具备进化成人的条件,A符合题意;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B不符合题意;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的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是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C不符合题意;根据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p><p>A. 形态观察&#xa0;B. DNA鉴定&#xa0;C. 染色体分析&#xa0;D. 比较解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研究人类的起源过程中,常采用比较等的方法,注意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赫胥黎的生平事迹以及重要研究,掌握人类起源的知识,认真答题。</p><p>托马斯•赫胥黎,英国生物学家、著名博物学家,他用比较解剖等方法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观点。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造成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现象说明</p><p>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生物能适应环境</p><p>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能影响环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今年春季以来,微山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造成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表明环境中的水对生物芦苇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p><p>A. 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p><p>B. 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p><p>C. A与B的总和</p><p>D. 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阳光、空气、温度和水分等。</p><p>田野里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只是指的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而缺少了非生物因素,A错误;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只是指的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缺少生物部分,B错误;生物因素还有除了这只蝗虫以外的其他蝗虫,C错误;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不仅包括生物因素还有非生物因素,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现象中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     )</p><p>A. 枯叶蝶的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xa0;B.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的疏松、肥沃</p><p>C. 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xa0;D. 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比浅色的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p><p>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p><p>枯叶蝶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与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C不符合题意;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比浅色的多,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是(  )</p><p>A. 青蛙捕昆虫&#xa0;B. 猫头鹰捉田鼠&#xa0;C. 蝗虫吃庄稼&#xa0;D. 麻雀吃虫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通过取食关系形成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p><p>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植物属于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属于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题干中庄稼属于植物是生产者;青蛙、昆虫、猫头鹰、蝗虫、麻雀、虫子等动物属于消费者。选项A、B、D只反映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以虫治虫”的文献是《梦溪笔谈》,文章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的“傍不肯”消灭了“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下图中能够说明“傍不肯”和“子方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20/08/78cf6a1a/SYS201907200809537961747982_ST/SYS201907200809537961747982_ST.001.png" width="491" height="8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xa0;B. B&#xa0;C. C&#xa0;D. D</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p><p>(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生物来防常用的方法有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以鸟治虫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p><p>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图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在一般情况下,生以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傍不肯”以“子方虫”为食,当“傍不肯”增加时,“子方虫”就减少;“子方虫”减少了,“傍不肯”的数量增加就会受到抑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可见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态系统中有鹿、蛇、猫头鹰、草鼠等生物(如图),不能使猫头鹰数量增多的因素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03/08/624f1f6f/SYS201907030809395614158535_ST/SYS201907030809395614158535_ST.001.png" width="220" height="15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蛇减少&#xa0;B. 草增多&#xa0;C. 鹿减少&#xa0;D. 蛇增多</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由四条食物链组成,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兔→猫头鹰,④草→鹿。解答时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入。</p><p>根据图示食物链可知:猫头鹰与鼠、蛇和兔是捕食关系,猫头鹰与蛇都吃鼠,猫头鹰与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兔与鹿是竞争关系。</p><p>根据食物链的关系可知蛇减少,鼠就会增加,猫头鹰食物没有减少,数量也不会减少,A不符合题意;草增多,兔和鼠就也会增多,猫头鹰因食物增加,数量也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鹿减少,草就会增加,兔和鼠就也会增加,猫头鹰因为食物的增加,数量也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蛇增多,鼠就会减少,猫头鹰的食物就会减少,而且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鼠体内的能量大于蛇体内的能量,所以蛇增多,猫头鹰的数量不会增加,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27/08/64298466/SYS201906270810292574586683_ST/SYS201906270810292574586683_ST.001.png" width="102" height="1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甲和丙数量减少&#xa0;B. 丙和丁数量减少</p><p>C. 甲和丁数量增加&#xa0;D. 丙和丁数量减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br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p><p>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乙捕食甲,因此甲数量减少;丁因捕食者甲减少而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丙数量减少。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甲和丙数量减少,丁的数量增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该食物网的消费者中,哪种生物灭绝一定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16/08/5835d607/SYS201906160810064142572950_ST/SYS201906160810064142572950_ST.001.png" width="165" height="1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乙种生物&#xa0;B. 丙种生物</p><p>C. 丁种生物&#xa0;D. 没有一种生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p><p>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由图可知:在该食物网的7条食物链“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丁→戊、甲→丁→己→戊”中,在该食物网的消费者中,乙、丙、丁、己四种消费者中,食物来源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生物灭绝均不能影响其它消费者灭绝,因此没有一种生物一定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可见,选项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p><p>B. 生物的多样性指物种的多样性</p><p>C.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p><p>D.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利用野生水稻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的基因和栽培水稻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p><p>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8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故A正确;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故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C正确;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故D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保护动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p><p>A. 就地保护&#xa0;B. 易地保护&#xa0;C. 法制教育&#xa0;D. 科学管理</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据此答题。</p><p>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易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此外对破坏者还采取法制教育和处罚等,等等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p><p>A. 将食品内的细菌全部杀死</p><p>B. 抑制食品内真菌的生长和繁殖</p><p>C. 将食品内的真菌全部杀死</p><p>D. 杀死食品内的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和繁殖</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p><p>A. “工程菌”、抗虫棉——转基因技术</p><p>B. 快速培育无病毒植株——无土栽培</p><p>C. “多莉”羊的诞生——克隆技术</p><p>D. 制酸奶、酒精——发酵技术</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br />(2)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br />(3)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br />(4)无土栽培是指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营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br />(5)组织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通过无菌操作,可以培养无病毒植株。</p><p>人们利用“工程菌”、抗虫棉生产干扰素的技术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A正确;培养无病毒植株是利用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因此必须采用组织培养,B错误;“多莉”羊的诞生利用的是克隆技术,C正确;酸奶是利用乳酸菌发酵获得的,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制酸奶、酒精均采用的是发酵技术,D正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26/08/ae09d665/SYS201910260811319198674097_ST/SYS201910260811319198674097_ST.001.png" width="260" height="2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树根处A代表原始生命,它生活在____________中。</p><p>(2)A由于______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p><p>(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古代B进化而来的,图中B的名称是_______。</p><p>(4)植物界中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是___________</p><p>(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__________ 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p></div></div>
<div><p>【答案】原始海洋    营养方式    爬行类    被子植物    从低等到高等    </p><p>【解析】</p><p>生物进化树可以表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在树干越靠近底部的生物,是出现越早的,结构也是越简单的,因此,生物进化树能够很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根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行解答。</p><p>(1)树根处A是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表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p><p>(2)A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大致进化出两大生物类群,其中一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逐渐进化成植物,另外一支则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利用现有的有机物,逐渐进化成动物。</p><p>(3)鸟类和哺乳类均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鸟类与古代爬行动物相比,共同之处在于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哺乳动物与古代爬行动物的相同之处在于具有牙齿。</p><p>(4)植物界中,最高等的植物类群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且种子外有种皮包被,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p><p>(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越靠近树干底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地位越低等,生活环境为水生,越靠近树干上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地位越高等,一按生活在陆地,因此得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绘了一幅与鸟类生活相关的生态系统简图.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67ef283c/SYS201712310149335807638928_ST/SYS201712310149335807638928_ST.001.png" width="167"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生物外,还应有的成分是_____.</p><p>(2)在该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属于生物成分中的_____;消费者有_____;细菌、真菌属于生物成分中的_____.</p><p>(3)如果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_____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p><p>(4)一般情况下,虫和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虫、鸟  分解者  食物链  鸟  自动调节</p><p>【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1)图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生物外,还应有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br />(2)在该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虫、鸟都直接或间接吃绿色植物,因此消费者有虫、鸟;细菌、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属于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br />(3)“如果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鸟。<br />(4)“一般情况下,虫和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学校空地建立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园。在园内,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p><p>(1)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的英文字母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生态园中种植的蔬菜属于________________类群。(用字母表示)</p><p>(2)在该生态系统中,A与B相比,_______________类生物含有的总能量多。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A、B、C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p><p>(3)如果图中的数字①、②、③代表重要的生理过程,则①和②分别表示什么过程?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0/09/f1872f27/SYS201905200909376582932719_ST/SYS201905200909376582932719_ST.001.png" width="250" height="14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A    A    A    C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p><p>【解析】</p><p>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把储存的有机物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以获得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动物能够促进物质循环,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促进物质循环。</p><p>(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从图中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因此,生态园中种植的蔬菜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属于A类群。</p><p>(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植物属于生产者和第一营养级,数量最多,消费者处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第二、第三、四营养级,数量较少。在该生态系统中,A是生产者,营养级最低,数量最多,含量最多, B是消费者,营养级高,直接或间接以A提供的食物为食物来源,A与B相比,A类生物含有的总能量多。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分解者,其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A和C。</p><p>(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①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B是消费者,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②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观察图中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26/08/ae09d665/SYS201910260811322932755553_ST/SYS201910260811322932755553_ST.001.png" width="201" height="16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条食物链中能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属于________营养级。</p><p>(2)从生物间的角度来看,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草→鼠→蛇→鹰    蛇    第三    捕食和竞争    </p><p>【解析】</p><p>食物网是由食物链错综复杂在一起形成的网状结构,分析图中的食物网,草是生产者,鹰和狐是最高等的消费者,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p><p>(1)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狐;草→兔→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由此可见,最长的是草→鼠→蛇→鹰;在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蛇是次级消费者,鹰是最高等的消费者。</p><p>(2)鹰可以捕食蛇,二者有捕食关系,同时,蛇与鹰有共同的食物来源---鼠,因此,二者之间又具有竞争关系。</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新兴初级中学等五校八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