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三教育联盟第三次考试八年级生物试卷
题型:※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林对八种动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中麻雀、青蛙、家兔、鲫鱼分为一类,苍蝇、鼠妇、蚯蚓、蜘蛛分为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p><p>A. 胎生还是卵生 B. 生活环境</p><p>C. 体温是否恒定 D. 有无脊柱</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麻雀、青蛙、家兔、鲫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苍蝇、鼠妇、蚯蚓、蜘蛛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可见,他的分类依据是有无脊柱。</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蕨类植物和苔鲜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其主要原因是</p><p>A.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p><p>B.体内无输导组织</p><p>C.生殖过程离不开水</p><p>D.不能开花、结果</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 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的腹面上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可见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因此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p><p>A.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001.png" width="40" height="5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B.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002.png" width="44" height="5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C.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003.png" width="39" height="5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D.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SYS201807041506561882180024_ST.004.png" width="36" height="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A图中生物为细菌,B图中生物为霉菌,C图中生物为蘑菇,D图中生物为酵母菌。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不正确的是</p><p>A. 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p><p>B.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p>C. 每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p><p>D.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A正确;</p><p>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B正确;</p><p>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即每个物种只有一种生物,C正确;</p><p>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10年后就逐渐失效,因为在这段时间 内害虫已能进化出很强的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p><p>A. 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经逐代积累和加强便产生了抗药性</p><p>B. 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p><p>C. 农药通过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其逐渐增粼害虫产生抗药性</p><p>D. 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了抗药性·</p><p> </p></div></div>
<div><p>【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p><p>A. 生存斗争 B. 人工选择 C. 自然选择 D. 遗传变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p><p>A. 直立行走 B. 使用工具 C. 使用语言 D. 大脑发达</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学会用火。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所以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能否直立行走。</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p><p>A. 森林古猿 B. 黑猩猩 C. 长臂猿 D. 金丝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把母鸡正在孵化的鸡蛋换成假鸡蛋,它仍继续孵化,母鸡的这一行为是( )</p><p>①先天性行为 ②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③学习行为 ④由遗传物质决定的</p><p>A. ①③</p><p>B. ②④</p><p>C. ①④</p><p>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把母鸡正在孵化的鸡蛋换成假鸡蛋,它仍继续孵化”,母鸡的这一行为是①先天性行为,是④由遗传物质决定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片森林 B. 一块农田 C. 一群蚂蚁 D. 一个池塘</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p><p>“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农田”,这些里面既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ABD错误;“一群蚂蚁”是动物,在生态系统属于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C正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A-F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68829565778_ST/SYS201807041506568829565778_ST.001.png" width="140" height="12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haracter; -aw-rel-vpos:line;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含有 条食物链。</p><p>(2)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此生态系统中能量归根到底是生产者通过 作用固定的太阳能。</p><p>(3)图中未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p><p>(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填字母)。</p><p>(5)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是 (填字母)。</p></div></div>
<div><p>【答案】(1)5 (2)光合 (3)分解者 (4)A (5)F</p><p>【解析】</p><p>试题分析:(1)该生态系统中有5食物链,A→B→F,A→B→ C.A→D→ C. A→D→F,A→D→E。</p><p>(2)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此生态系统中能量归根到底是生产者通过 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p><p>(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草A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BCDEF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此图中没有此生物成分。</p><p>(4)图中的草A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p><p>(5)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流动并逐渐积累,因此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是F。</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p>资料一: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大约200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p><p>资料二:如图所示准备适当的食物,设置好障碍物。公鸡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后,学会了绕道取食。</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4/15/cb5d4bc3/SYS201807041506570731612883_ST/SYS201807041506570731612883_ST.001.png" width="190" height="11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蚯蚓走迷宫与公鸡的绕道取食这两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_行为。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___________________而获得。 </p><p>(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_____________,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_____________________。</p><p>(3)以上研究动物行为时应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学习 学习 强 少 实验法</p><p>【解析】试题分析:</p><p>(1)蚯蚓走迷宫与公鸡的绕道取食这两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学习行为,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而获得;</p><p>(2)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说明了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p><p>(3)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