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51:01

安徽省濉溪县八年级第五次大联考(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原始生命形成的时间大约是</p><p>A. 36亿年前    B. 46亿年前    C. 400多万年前    D. 400多亿年前</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科学家推测,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大约30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气、水等成分,但没有游离的氧气,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和地壳表面的一些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在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而自然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随雨水汇集在原始海洋中,从而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36亿年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与空气相比较,原始大气没有的气体成分是</p><p>A. 氢气    B. 甲烷    C. 氧气    D. 二氧化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米勒实验证明了</p><p>A. 原始大气成分能转变为有机小分子</p><p>B. 有机小分子能转变为有机大分子</p><p>C.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p><p>D.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始祖鸟既有鸟的特征,又有爬行动物的特征,说明了</p><p>A. 始祖鸟既属于鸟类,叉属于爬行动物</p><p>B. 始祖鸟是鸟的祖先</p><p>C. 姐祖鸟是鸟类和爬行动物的中间过渡类型</p><p>D. 始祖鸟是爬行动物的祖先</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是:前肢末端有爪,嘴里有牙齿;始祖鸟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被覆羽毛,和鸟翅膀一样的前肢,嘴的外形像鸟喙。因此始祖鸟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鸟类的特征,这说明始祖鸟是介于鸟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p><p>B. 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p><p>C. 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p><p>D. 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1)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p><p>(2)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p><p>(3)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p><p>解:A、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A正确.</p><p>B、根据分析可知,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B正确.</p><p>C、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C不正确;</p><p>D、根据分析可知,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D正确.</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p><p>A. 人为的作用    B. 天敌的作用    C. 环境的作用    D. 生物产生变异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br />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种起源》的作者是</p><p>A. 李时珍    B. 达尔文    C. 沃森    D. 巴斯德</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著有《物种起源》一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整个地球发展史的过程中,下列时期最早的是</p><p>A. 前寒武纪时期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因此从地球形成到约5.4亿年前的地质年代又称为前寒武纪时期,约占整个地球发展史的87%。</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是由于</p><p>A. 我国水域辽阔,金鱼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p><p>B. 金鱼选择的结果</p><p>C. 自然选择的结果</p><p>D. 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品种多样,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所以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p><p>A. 由低等到高等</p><p>B. 由简单到复杂</p><p>C. 由水生到陆生</p><p>D.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但不是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是</p><p>A. 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 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p><p>C. 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D. 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 ),分类地位(越低等 ),水生生物越多;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综上所述B、C、D选项不正确,只有A选项正确.</p><p>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p><p>A.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p><p>B. 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p><p>C. 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p><p>D.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p><p>A. 人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    B. 人是自然产生的</p><p>C. 人是上帝创造的    D. 人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距今1200万年前的古猿过着树栖生活,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大片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古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古猿改向地面生活,因为没有尖牙利爪进行攻击和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只能使用折断的树枝、破碎的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只能靠四肢行走,而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工具。久而久之,四足行走的古猿就逐渐的演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p><p>A. 使用和制造工具    B. 大脑越来越发达</p><p>C. 群居生活    D. 火的使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交流产生了语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东非人”使用的石块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古人类具备的能力有</p><p> ①使用工具②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距今175万年前的“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是能人,“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使用石块作为工具,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同时能够获取食物,防御敌害。但不会用火,也没有产生语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在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与人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的是</p><p>A. 牙齿变小,分工更细    B. 身材高大,体质好</p><p>C. 下肢粗壮,脚板变宽    D. 体毛减少,胎生哺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牙齿变小,分工更细;身材高大,体质好;体毛减少,胎生哺乳,都与人的直立行走没有直接关系,A、B、D错误;下肢粗壮,脚板变宽,可以独自有力的支撑全身的重量,使前肢解放出来,与人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p><p>A. 东非人    B. 森林古猿</p><p>C. 长臂猿    D. 北京人</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森林古猿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森林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形成了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上肢解放开来,可以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脑得到锻炼,后来由于火的发现,改善了营养,使脑更加发达,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语言,使人和猿有和本质的区别。</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p><p>A. 金丝猴    B. 黑猩猩    C. 大猩猩    D. 长臂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都没有尾巴、没有颊囊,因此都是类人猿;金丝猴有尾巴、有颊囊、屁股上有臀疣,因此不是类人猿。</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据图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9/10/9c763f4b/SYS201901091010337136813121_ST/SYS201901091010337136813121_ST.001.png" width="148" height="12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p><p>(2)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进行研究,可以说明生物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____到_____、从____到_____。</p></div></div>
<div><p>【答案】  C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p><p>【解析】图示中C是较古老的地层,A是较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p><p>(1)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br />(2)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9/10/9c763f4b/SYS201901091010338888684560_ST/SYS201901091010338888684560_ST.001.png" width="554"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不同个体出现颈长短不一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不断____的结果。</p><p>(2)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____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的。</p><p>(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____作用。</p></div></div>
<div><p>【答案】  可遗传  变异  茎长  相适应  选择</p><p>【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图甲表示: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变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不同个体出现颈长短不一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不断变异的结果。<br />(2)图乙、丙表示: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是适者生存;而颈短的个体不易吃到足够的食物,就被淘汰,这就是不适者被淘汰。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颈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相适应的。<br />(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克尔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强大,要么退化(无翅或残翅),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这样的昆虫不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多。</p><p>请分析回答:</p><p>(1)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____和____的特性。</p><p>(2)在这个海岛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中等大小翅的昆虫属于不利变异。</p><p>(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p></div></div>
<div><p>【答案】  遗传  变异  有利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p><p>【解析】(1)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br />(2)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因此在这个海岛上,昆虫的无翅或残翅属于 有利变异,中等大小翅的昆虫属于不利变异。<br />(3)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美国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把该装置抽成真空后将一些混合气体从图a中泵人玻璃仪器内,再把B中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驵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在A内火花放电7天,经b冷却后,产物沉积在C中,它含有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有机物。</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9/10/9c763f4b/SYS201901091010342391857254_ST/SYS201901091010342391857254_ST.001.png" width="152" height="14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请根据该模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p><p>(1)图中A处火花放电是模拟_____。</p><p>(2)从a处泵入的混合气体中不包括_____(选填“甲烷”“氨”“氢”或“氧气”),</p><p>(3)图c中的液体相当于_____,在此处收集到了原先不存在的多种_____等小分子有机物。</p><p>(4)该模拟实验表明_____是完全可能的。</p></div></div>
<div><p>【答案】  闪电  氧气  原始海洋  氨基酸  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p><p>【解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1)图中A处火花放电是模拟闪电。</p><p>(2)从A处泵入的混合气体中不包括氧气。</p><p>(3)图C中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在此处收集到了原先不存在的多种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p><p>(4)该模拟实验表明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濉溪县八级第五次大联考(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