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43:53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测评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p><p>A. 木马病毒    B. 烤鹌鹑蛋    C. 蘑菇    D. 珊瑚</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木马病毒、煮熟鸡蛋、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蘑菇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p><p>A. 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 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非生物没有</p><p>C. 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 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的特征包括: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符合生物特征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因此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否具有生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p><p>A. 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p><p>B. 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p><p>C.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各自生活的环境</p><p>D.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美洲鸵鸟具有较小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长长的腿,美洲鸵鸟但体形比非洲鸵鸟略小而显得纤细,体长为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两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全身的羽毛大多为暗灰色,只是雄鸟的略微深一些,但羽毛没有非洲鸵鸟长,质地轻软。头顶为黑色,颈部比身体的颜色略浅,从下半段1/3处逐渐转深。喙硬直、扁平,而且较短,呈灰色。翅膀上的羽毛长而大,但也不能飞行,主要用做休息时掩盖腰部等。没有尾羽。跗跖和脚均为灰白色,跗跖前面为盾状鳞,脚上有3枚向前的趾,即第二、第三和第四趾,比非洲鸵鸟多1个趾。它的这些特点主要适于开阔的疏林、灌丛和草原地带,有时也到较低矮的小山丘附近觅食。栖息于沙漠、草原或平原的开阔灌丛地带。<br />而非洲鸵鸟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便于躲避狮、豺狗等天敌。适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生活。<br />无论是美洲鸵鸟还是非洲鸵鸟,它们现在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都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它们都能适应环境。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环境的话,就已经被自然界所淘汰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p><p>A.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p><p>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影响生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命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p><p>A. 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p><p>B. 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p><p>C. 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p><p>D.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p><p>雷鸟的体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p><p>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四个选项,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p><p>A. 阳光→草→兔→鹰    B. 鼠→蛇→鹰</p><p>C. 蛇→青蛙→昆虫→草    D. 草→兔→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br />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br />蛇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不是生产者,而且蛇、青蛙、昆虫、草吃与被吃的关系搞错,应该是被吃的指向吃的,C错误;<br />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青草与消费者兔、鹰它们三者的关系,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p><p>A.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p><p>B. 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猎杀,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p><p>C. 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p>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最大的生态系统不是海洋生态系统而是生物圈,A错误;<br />为保护羊而把狼全部杀掉,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B错误;<br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C错误;<br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A.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p><p>B.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p><p>C.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p><p>D.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如: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猛兽和猛禽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A正确;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此项缺少了生物因素,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而不是全部,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p><p>B. 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p><p>C.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p><p>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p><p>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B错误;</p><p>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C错误;</p><p>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p><p>B. 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p><p>C.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p><p>D. 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有毒蔗蟾就是外来物种,虽然控制住了甘蔗害虫,但是也带来泛滥成灾的弊端,所以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就是生态平衡,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食肉动物,应该属于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此项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若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即使对人类有害的老鼠,若将其捕杀,那么与老鼠相关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见,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故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D正确。</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鳀鱼(见图)曾经是黄海数量最大的鱼种,也是黄海食物网中的关键物种。请回答下面有关鳀鱼的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05/10/c836b025/SYS201809051008254916442794_ST/SYS201809051008254916442794_ST.001.png" width="116" height="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1)鳀鱼是洄游鱼类。每年春季黄海北部水域温度回升,鳀鱼进入黄海北部近海海域,影响鳀鱼洄游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xa0;</p><p>(2)鳀鱼俗称为“鲅鱼食”,因为它是鲅鱼的主食。鲅鱼与鳀鱼之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xa0;</p><p>(3)过度捕捞导致目前我国近海鳀鱼不能形成鱼汛。由此可见,影响鳀鱼生存和繁衍最主要的生物是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温度  捕食  人</p><p>【解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影响鳀鱼洄游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温度不同导致鳀鱼的食物多少不同,鳀鱼通过洄游寻找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生活环境。每年春季黄海北部水域温度回升,藻类大量繁殖,食物丰富,吸引鳀鱼前来。<br />(2)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存在一般会对其它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也表现了生物之间存在各种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鳀鱼俗称为“鲅鱼食”,起因于它是鲅鱼的主食,因此鲅鱼与鳀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r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过度捕捞导致目前我国近海鳀鱼几乎不能形成渔汛。为保护严重衰退的鳀鱼资源,我市把鳀鱼产卵期间的6月1日—9月1日规定为休渔期。由此可见,影响鳀鱼生存和繁衍最主要的生物是人。</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发展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p><p>&#xa0;&#xa0;<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8eaec587/SYS201712310126290298277593_ST/SYS201712310126290298277593_ST.001.png" width="600" height="3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该生态系统中,蚕与桑是关系________________。</p><p>(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p><p>(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______。</p><p>(4)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p><p>&#xa0;</p></div></div>
<div><p>【答案】  捕食  细菌  阳光</p><p>【解析】(1)在该生态系统中,蚕吃桑叶,蚕与桑是关系捕食;(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甲烷细菌;(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最终来源是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4)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鱼。</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间的关系(A图为共生关系)。请根据图分析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05/10/c836b025/SYS201809051008257609474173_ST/SYS201809051008257609474173_ST.001.png" width="236" height="1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此生态系统中,_________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xa0;</p><p>(2)图乙中,a、b、c、d构成了图甲中含鼠的一条食物链,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___(填字母),即___(填动物名称)。&#xa0;</p><p>(3)图丙中,B图表示______关系。图甲中的哪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______。&#xa0;</p><p>(4)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如果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  b  鹰  捕食  蛇和鹰  增加生物种类  生物影响环境</p><p>【解析】(1)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图甲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p><p>(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营养级最高的是b,即鹰。</p><p>(3)图B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甲中,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即图丙中的B,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即图丙中的C。因此鹰、蛇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体现B图又可以体现C图。</p><p>(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提高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r />“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内相对数量的示意图,三种生物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请分析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05/10/c836b025/SYS201809051008259901251402_ST/SYS201809051008259901251402_ST.001.png" width="114" height="8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1)写出上述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还应包含__________和______。&#xa0;</p><p>(2)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_____。&#xa0;</p><p>(3)为探究鱼类大量死亡是否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的,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相关实验,请帮助完善有关过程。</p><p>①取甲、乙两个相同的养鱼盆,甲盆放入适量的取自水库A区的水,乙盆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照。&#xa0;</p><p>②准备同种大小相近的健康鱼若干条,随机取适量放入甲盆中,再取_______放入乙盆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一段时间后观察。&#xa0;</p><p>③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甲→丙→乙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先增加后减少  取自水库其他地方的优质的水  等量的鱼  若甲盆中鱼大量死亡,则说明鱼类大量死亡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的;否则,则说明鱼类大量死亡不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的</p><p>【解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由示意图可知,甲的数量最多,丙次之,乙最少。三种生物能构成的一个完整食物链是甲→丙→乙。</p><p><br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还应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还应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2)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丙生物因天敌减少,数量增加,当丙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因食物不足,导致数量又减少。因此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p><p>(3)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p><p>①调查发现,可能由于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水质不同。因此取甲、乙两个相同的养鱼盆,甲盆放入适量的取自水库A区的水,乙盆放入取自水库其它地方的优质水作对照。</p><p>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要准备同种大小相近的健康鱼若干条,随机取适量放入甲盆中,再取等量的鱼放入乙盆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一段时间后观察。</p><p>③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若甲盆中鱼大量死亡,则说明鱼类大量死亡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的;否则,则说明鱼类大量死亡不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鼠妇,又称潮虫、西瓜虫(见图),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以及放置擦地墩布的角落。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或挪开墩布后,鼠妇就会很快地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去。这是光在影响它们的生活吗?</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05/10/c836b025/SYS201809051008262223781372_ST/SYS201809051008262223781372_ST.001.png" width="142" height="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现在提供10只鼠妇、硬纸盒、湿泥土、记录本、计时器、手电筒、黑纸板等实验材料,请你设计一个探究光照是否影响鼠妇分布的实验。</p><p>(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 </p><p>(2)实验步骤:</p><p>①在硬纸盒内铺一层湿泥土,左半侧盖上黑纸板,右半侧_____,并将硬纸盒置于手电筒的光照之下; </p><p>②在硬纸盒右半侧的湿泥土上放入10只鼠妇,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_,并做好记录。 </p><p>(3)实验结束后,应将全部鼠妇放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4)进行生物研究除了本题涉及的实验法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方法,例如_____(填写出一种即可)。</p></div></div>
<div><p>【答案】  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不盖  鼠妇的分布情况  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p><p>【解析】(1)通过捕捉鼠妇时,仔细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可知,鼠妇大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可知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于是可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作出假设: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br />(2)①铺一层湿土是减少土壤湿度对鼠妇的影响,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时,一定要设置对照组,而设置对照组时要把握惟一变量,既除所要探究的条件为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一致。本实验中把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并进行观察,这样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以光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br />②在硬纸盒右半侧的湿泥土上放入10只鼠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分布情况,并做好记录。<br />(3)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br />(4)生物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生物七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