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38:02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p><p>A. 青蛙捕食蝗虫&#xa0;B. 蛇捕食青蛙&#xa0;C. 松鼠吃蘑菇&#xa0;D. 牛吃青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青蛙捕食蝗虫、蛇捕食青蛙、都是动物之间的不是关系;松鼠吃蘑菇是动物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牛吃青草是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食物链中开始的生物通常是</p><p>A. 食草的    B. 进行光合作用的    C. 食肉的    D. 腐生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因此食物链的开始总是生产者,即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如草→兔→狐,所以食物链中开始的生物通常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对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p><p>B. 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p><p>C. 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p><p>D. 调查时可凭自己的感觉记录</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三、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调查时要如实全面的记录,不能凭个人感觉记录,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六、撰写调查报告,故选项B的做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p><p>A. 陆地生态系统    B. 生物圈</p><p>C. 海洋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里面,即在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1千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等。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由“草→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将会(   )</p><p>A. 缓慢上升</p><p>B. 迅速上升</p><p>C. 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p><p>D. 仍保持相对稳定</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符合题意若消灭了全部的狐,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鼠数量又会减少,不符合题意;若消灭了全部的狐,数量会迅速上升,但随着鼠数量增多,由于种内斗争加剧,鼠数量又会减少,符合题意;鼠失去天敌,数量会迅速上升,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p><p>A. 土壤    B. 动物    C. 植物    D. 阳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p><p>A. 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 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p><p>C. 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 草→蚱蜢→食虫鸟→鹰→蛇</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所以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p><p>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br />符合食物链的定义,起点是草,为生产者,终点是鹰为消费者,A正确;食物链的起点是蚱蜢,属于消费者,不是生产者,终点是狐为动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狐,属于消费者,不是生产者,终点是草为植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蛇不吃鹰,蛇是被捕食者,鹰是捕食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森林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这说明</p><p>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影响环境</p><p>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因素密不可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凉爽宜人,即:“大树底下好乘凉”;此外蒸腾作用为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蒸腾作用还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可见此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生态系统要想长期维持,最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是</p><p>A. 生产者和消费者    B. 生产者和分解者    C. 消费者和分解者    D. 生产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为生产者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可见,在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是 ( )</p><p>  A草原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人因落叶而伤感。落叶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p><p>A. 能够生长    B. 需要营养    C. 能够繁殖    D. 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反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落叶体现了生物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反应,可见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p><p>A. 阳光    B. 海水含盐量    C. 温度    D. 海水含氧量</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叶,与此有关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p><p>A. 水分    B. 温度    C. 空气    D. 阳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怪柳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水分,细小的鳞片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水分较少的陆生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p><p>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B. 一个湖泊里的鱼和水</p><p>C. 一片森林里的所有生物    D. 一片草原</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一个湖泊里的鱼和水,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中的空气、温度等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一片森林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一片草原,既包括了草原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中,假设蚱蜢和鼠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数值相同,那么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p><p>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p><p>B.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p><p>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p><p>D.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多少千焦?(40千焦);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由此可知,食物链中,假设蚱蜢与鼠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那么,选项B的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特征是(  )</p><p>A. 呼吸&#xa0;B. 排出体内废物</p><p>C. 生长和繁殖&#xa0;D. 对刺激作出的反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p><p>“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顽强的野草具有生命周期,属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不属于呼吸、排出体内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p><p>A. 温度    B. 光照    C. 湿度    D. 土壤</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环境的实例(&#xa0;)</p><p>A. 树木在秋天落叶    B.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p><p>C. 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D. 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A、秋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在秋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p><p>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p><p>C、草履虫能够吞食细菌,净化污水,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p><p>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p><p>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p><p>C. 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D. 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外,还包括非生物部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一种动物死亡不会影响其他动物的正常生活,是因为这些动物尸体会被</p><p>A. 树叶覆盖    B. 野狗争食    C. 大雪淹没    D. 分解者分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一部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与物像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p><p>A. 反光镜    B. 光圈    C. 镜头    D. 通光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视野较暗时,可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故不符合题意;光圈有大小之分,能调节光线的强弱,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所以当视野较暗时,可使用大光圈,故不符合题意;镜头包括目镜和物镜,不同的镜头放大倍数不同,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故不符合题意;通过孔只是光线通过的一个通道,无法调节视野的明暗程度,故符合题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___。</p><p>(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p><p>(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___。</p><p>(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p><p>(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p><p>(6)猫捉老鼠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p><p>(7)猫和老鼠的身体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p></div></div>
<div><p>【答案】生物能生长    生物能繁殖    生物有遗传的特性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需要营养    细胞    </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等。</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p><p>(2)猫生小猫属于繁殖现象;</p><p>(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p><p>(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现象;</p><p>(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6)猫捉老鼠的现象属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p><p>(7)猫和老鼠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找出马和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所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我国森利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种科学探究方式是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观察调查</p><p>【解析】</p><p>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通过观察可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如马体型大、耳朵较短、四肢强健且较长、鬃毛长些、马尾长等;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我国每五年对森林资源进行一次清查,采用的科学方法应该是全面调查。</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识图作答:这是一个草原的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分析回答:</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30/10/f090464f/SYS201807301007512011438264_ST/SYS201807301007512011438264_ST.001.png" width="362" height="2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属于消费者的有_________种,它们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部分。</p><p>(2)该图中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它们构成了_________。</p><p>(3)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从总体上看,该生态系统中,_____的数量是最多的,_____的数量最少。</p><p>(5)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成分以外,还应具有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p><p>(6) 图中鹰和蛇是______关系又是_____关系。</p><p>(7)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_和_________流动的。</p><p>(8)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________进行的______作用。</p><p>(9)如果当地有人开办工厂,导致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中____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p></div></div>
<div><p>【答案】  草  5  生物  5  食物网  草→ 鼠→  蛇→ 鹰  草  鹰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捕食  竞争  食物链  食物网  草  光合  鹰</p><p>【解析】(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草,属于消费者的有鼠、兔、狐、蛇、鹰5种,它们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动植物之间就是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起来的,动植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3)食物链可表示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蛇→鹰、草→鼠→鹰、草→鼠→狐、草→兔→鹰、草→兔→狐;(4)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在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流入到鹰的能量最少,即鹰的数量最少;(5)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成分以外,还应具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6)鹰捕食蛇,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关系,同时鹰蛇都捕食鼠,所以,鹰和蛇又是竞争关系;(7)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8)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草进行的光合作用;(9)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该食物网最长的食物链“草→鼠→蛇→鹰'中的鹰营养级最高体内毒物聚集最多。</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探究与实验:关于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p><p>提出问题:&#xa0;&#xa0;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p><p>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制定计划:       </p><p>盒里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一侧放上一层干燥的土壤,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纸盒放在阴暗的环境中。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每分钟统计一次潮湿处和干燥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在此探究实验中,设计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p><p>实施计划      </p><p>得出结论: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p><p>表达和交流</p></div></div>
<div><p>【答案】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湿润的土壤    干燥的土壤    土壤湿度(或水分)    </p><p>【解析】</p><p>(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 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一定是问句“?”)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此题的假设是土壤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制定与实施计划:制定计划: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在纸盒里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一侧放上一层干燥的土壤,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湿润土壤和干燥土壤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土壤湿度(或水分),此探究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即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19/08/4a3ca230/SYS202001190808460459216605_ST/SYS202001190808460459216605_ST.001.png" width="221" height="21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可以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  )________ 和(  )________</p><p>(2)当(  )________转动时,可使镜筒作很小范围的升降。</p><p>(3)当(  )________转动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________,以免碰到玻片标本。</p><p>(4)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________。</p><p>(5)光线从反光镜到达眼睛的路径是:反光镜→(  )________ →(  )________→物镜→(  )________→(  )________→眼睛。</p></div></div>
<div><p>【答案】7遮光器    9反光镜    12细准焦螺旋    11粗准焦螺旋    4物镜    13镜臂    7遮光器    6通光孔    2镜筒    1目镜    </p><p>【解析】</p><p>图中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1)7遮光器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强弱,上面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只反射光线,另一面是凹面镜,汇集光线,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可以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遮光器和反光镜;(2)当12细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使镜筒作很小范围的升降;(3)用显微镜观察时,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撞坏玻片标本;然后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13镜臂;(5)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光圈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反光镜反射的光线才能依次通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眼睛。</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五四学制)六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