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25:19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春天来了,河水绿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水中含有(  )</p><p>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单细胞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是藻类植物的内容,分析诗句答题。</p><p>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在适宜的地方都能萌发长成一个植物体。春天来了,河水绿了,最可能的原因是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的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故A符合题意。 </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所谓粮食发霉了,其实是与下列哪种生物有关(  )</p><p>A. 细菌    B. 酵母菌    C. 病毒    D. 霉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夏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食品和衣服上有很多有机物,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数量大增,使衣物发霉,形成菌落,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p><p>解:A、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A错误。 </p><p>B、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因此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稍大而厚,B错误; </p><p>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结构简单,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错误; </p><p>D、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无较大的子实体。同其他真菌一样,也有细胞壁,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有的霉菌有使食品转变为有毒物质,有的可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霉菌毒素的,D正确。 </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是真正的鱼类(  )</p><p>A. 鲫鱼    B. 章鱼    C. 鳄鱼    D. 娃娃鱼</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p><p>A、“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因此属于鱼类,故A符合题意;</p><p>B、“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因此属于软体动物,故B不符合题意;</p><p>C、“鳄鱼”,体表有甲,用肺呼吸,陆上产卵,因此属于爬行动物,故B不符合题意;</p><p>D、“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因此属于两栖动物,故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p><p>A. 界    B. 门    C. 种    D. 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p>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最多。 </p><p>故选:C。</p><p>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p><p>此题考查生物的分类有关知识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p><p>A. 始祖马化石    B. 恐龙化石    C. 始祖鸟化石    D. 鱼类化石</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p><p>解: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由分析可知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我国水稻品种多样,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p><p>A. 生态系统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p><p>C. 物种多样性    D. 农作物的多样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p><p>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p><p>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p><p>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p><p>因此,我国水稻品种多样,反应了同一种生物存在多种多样的品种,这体现了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p><p>故选:B。</p><p>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p><p>A. 蜻蜒点水    B. 蜜蜂采蜜    C. 人的血压    D. 蜘蛛织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p><p>解:ABD、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都属于动物行为。ABD不符合题意; </p><p>C、人的血压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属于动物行为;C 符合题意。 </p><p>故选:C。</p><p>动物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不包括(  )</p><p>A. 生产者    B. 阳光    C. 消费者    D. 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p><p>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因此阳光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 </p><p>故选:B。</p><p>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p><p>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理解其组成成分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三种鸟类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p><p>A. 始祖鸟→啄木鸟→孔子鸟    B. 啄木鸟→始祖鸟→孔子鸟</p><p>C. 孔子鸟→啄木鸟→始祖鸟    D. 始祖鸟→孔子鸟→啄木鸟</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对发掘的一些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始祖鸟化石证明了鸟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进化关系,辽西鸟化石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的鸟类化石,孔子鸟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p><p>解: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上个世纪末在德国发现的距今1.5亿年“始祖鸟”化石是鸟类动物的祖先。后来,人们又多次发现了距今9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鸟化石。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中间缺了一个连接的“链条”,即1.5亿年至9500万年前这一段的鸟化石。辽西鸟的发现正好补上了这一关键环节。1993年在辽西发现了年代仅次于始祖鸟的更早的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孔子鸟。因此目前发现的形成始祖鸟、孔子鸟、啄木鸟化石的三种鸟,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始祖鸟→孔子鸟→啄木鸟。 </p><p>故选:D。</p><p>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对发掘的一些生物化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始祖鸟化石证明了鸟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进化关系。辽西鸟化石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的鸟类化石,孔子鸟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鸟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和她的团队第一个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篙素,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篙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p><p>A. 药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直接价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多样性的价值:</p><p>(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p><p>(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p>(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p><p>解: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第一个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篙素,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的药用价值,即具有直接价值。 </p><p>故选:D。</p><p>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p><p>(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p><p>(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p><p>(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p><p>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多样性的价值。</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p><p>B. 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p><p>C. 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汽、氢气、氨气等</p><p>D. 原始大气中可能含有氧气</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p><p>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A正确; </p><p>B、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B正确; </p><p>CD、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C正确,D错误。 </p><p>故选:D。</p><p>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p><p>生命的起源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注意灵活答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物,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p><p>A. 原始单细胞生物    B. 水生脊椎动物</p><p>C. 原始水生脊椎动物    D. 陆生脊椎动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是动物进化的历程,可以结合生物进化的历程进行分析。</p><p>解:如图生物进化树</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4/08/3e31d53b/SYS201906040829116985657660_DA/SYS201906040829116985657660_DA.001.png" width="328" height="31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生活在原始海洋里的没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原始生命进化为有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现存的细菌、蓝藻近似。有些简单细胞结构的生物进化为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后来,这些单细胞生物的营养方式发生复杂变化,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素的原始绿藻,另一部分则进化为古代原生动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都只由一个细胞构成。</p><p>故选:A。</p><p>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p><p>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始的单细胞的生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脊椎动物进化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p><p>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p><p>B.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p><p>C.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p><p>D.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4/08/3e31d53b/SYS201906040829118336783249_ST/SYS201906040829118336783249_ST.001.png" width="229" height="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p><p>解:如图生物进化树</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4/08/3e31d53b/SYS201906040829118336783249_DA/SYS201906040829118336783249_DA.001.png" width="328" height="31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可见,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故D的表示是正确的。</p><p>故选:D。</p><p>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结合生物的进化树来解答.</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  )</p><p>A. 原始藻类    B. 复杂的蛋白质</p><p>C. 原始单细胞动物    D.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p><p>解: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p><p>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植物能做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  )</p><p>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野生蕨类植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p><p>解: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p><p>故选:B。</p><p>(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p><p>(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p><p>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苔藓植物的特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发现不少以前效果很好的抗生素现在药效不好了。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药效不好的最可能原因是(  )</p><p>A. 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p><p>B. 假药泛滥,国家打击力度不够</p><p>C. 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p><p>D. 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p><p>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p><p>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病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病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导致用抗生素治疗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效果越来越差菌。所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原因可能是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p><p>故选:C。</p><p>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态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p><p>A. 农田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p><p>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最不稳定;</p><p>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食物链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强,最稳定。</p><p>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食物链比较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p><p>池塘生态系统有自净功能,构成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物质比例相对稳定,生态物质功能各异,但各负其责,共同完成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因此池塘生态系统比较稳定。</p><p>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小,也不稳定,A符合题意; </p><p>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强,最稳定,B不符合题意; </p><p>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但是要比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要多,食物链不是最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态系统较不稳定,C不符合题意; </p><p>D、池塘生态系统影响最重要的生态物质是养殖水产动物、饲料、水体微生物。池塘生态系统有自净功能,构成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物质比例相对稳定,生态物质功能各异,但各负其责,共同完成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自我调节能力较强,D不符合题意。 </p><p>故选:A。</p><p>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p><p>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把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当作自己的雏鸟来喂养,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  )</p><p>A. 不是本能行为</p><p>B. 通过“学习”金鱼喂食逐渐建立起来</p><p>C. 属于社群行为</p><p>D. 属于生殖行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属于生殖行为。</p><p>解: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把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当作自己的雏鸟来喂养,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本能行为。所以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先天遗传的属于生殖行为。 </p><p>故选:D。</p><p>(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p><p>(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春天来了,两只小燕子从南方飞回到一户农家屋檐下,开始忙忙碌碌的衔泥筑巢,不几天,一个精致的燕窝就筑好了。以上至少具有(  )</p><p>①觅食行为②防御行为③生殖行为④迁徙行为⑤社群行为⑥先天性行为⑦后天性行为⑧学习行为</p><p>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⑦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p><p>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燕子筑巢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⑥先天性行为;从动物行为的目的看是与繁殖后代有关的③生殖行为,燕子从南方飞回属于④迁徙行为。 </p><p>故选:C。</p><p>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分别是各个动物类群的代表,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  )</p><p>A. 蚯蚓    B. 蜗牛    C. 蝴蝶    D. 鲫鱼</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昆虫一般具有两对翅,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有翅能飞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p><p>蝴蝶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2对翅,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p><p>解:A、蚯蚓身体有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 </p><p>B、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贝壳,属于软体动物; </p><p>C、蝴蝶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组,2对翅,属于昆虫纲; </p><p>D、鲫鱼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纲。 </p><p>&#xa0;&#xa0;&#xa0; 因此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蝴蝶代表的动物类群。 </p><p>故选:C。</p><p>昆虫一般具有两对翅,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有翅能飞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因此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p><p>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动物类群是昆虫.</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达尔文认为容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来的生物个体是(  )</p><p>A. 体型较大的个体    B. 结构复杂的个体</p><p>C. 有利变异的个体    D. 不利变异的个体</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的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温度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p><p>解: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温度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p><p>故选:C。</p><p>本题考查的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提出的.</p><p>自然选择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理解掌握.</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质工作者在不同的地层内发掘到许多化石.甲层中发掘出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乙层中发掘出马、象牙、犀牛等化石;丙层中发掘出三叶虫、珊瑚、乌贼等化石.据此推断这些地层的年代由远到近的顺序是(  )</p><p>A. 甲、乙、丙</p><p>B. 乙、甲、丙</p><p>C. 丙、乙、甲</p><p>D. 丙、甲、乙</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化石),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马、象牙、犀牛),马、象、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三叶虫、珊瑚、乌贼),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是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甲、乙。<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动物中,幼体只能生活在水里的是(  )</p><p>A. 河马    B. 海鸥    C. 鳄鱼    D. 青蛙</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p><p>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干燥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p><p>鸟类的特征: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p><p>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征。</p><p>解:A、河马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幼体生活在陆地上,A错误。 </p><p>&#xa0;B、海鸥属于鸟类,幼体生活在陆地上,B错误。 </p><p>C、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卵生,幼体生活在陆地上,C错误。&#xa0; </p><p>D、青蛙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正确。 </p><p>故选:D。</p><p>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p><p>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干燥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 </p><p>鸟类的特征: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p><p>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征.</p><p>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类动物的特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一种萤火虫很奇怪,它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吸引那种萤火虫的雄性个体前来,那么雌性萤火虫的这种行为的意义可能是(  )</p><p>A. 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B. 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配</p><p>C. 诱骗不同种异性以取食    D. 对不同种异性表示友好</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动物之间可以借助气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据此答题。</p><p>解:萤火虫是一种在夜间能发光的动物,人们曾实验,在雌虫发光结束时,用人工发出2秒钟的闪光,雄虫也会被引诱过来。另有一种萤火虫,雌虫能以准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 一 灭,亮 一 灭”的信号来,雄虫收到用灯语表达的“悄悄话”后,立刻发出“亮 一 灭,亮 一 灭”的灯语作为回答。信息一经沟通,它们便飞到一起共度良宵,所以雌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是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配,但题干中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吸引那种萤火虫的雄性个体前来,雌的这样做了,雄的就把它认作为情伴并向它靠近。雄的在结束其发光后,若用实验办法人工发出二秒钟的闪光,则雄的也能被引诱。这种行为的意义可能是诱骗不同种异性以取食。 </p><p>故选:C。</p><p>动物之间可以借助气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据此答题.</p><p>认真读懂题干中的意思,明确出题人的意图是重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喜鹊筑巢的行为很复杂,决定该行为的是(  )</p><p>A.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B.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p><p>C.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D. 遗传物质的控制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喜鹊筑巢的生殖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决定该行为的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作用。</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进入冬季,某些人类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诺如病毒”引发的是急性胃肠炎疫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手足口病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p><p>(1)从结构上看,病毒都是由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组成。</p><p>(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文中所说病毒属于______病毒,它______(填“能”或“不能”)使植物中的花草得病。</p><p>(3)下列关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描述,叙述错误的是______。</p><p>A.给人类带来多种流行病&#xa0;&#xa0;&#xa0; B.可制成疫苗,用于防治传染病</p><p>C.可以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xa0;&#xa0;&#xa0; D.病毒全部寄生,对人类没有好处</p></div></div>
<div><p>【答案】蛋白质    遗传物质(核酸)    动物    不能    D    </p><p>【解析】</p><p>病毒没有细胞构造,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p><p>解:(1)从结构上看,病毒都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p><p>(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文中所说病毒属于动物病毒,它不能使植物中的花草得病; </p><p>(3)病毒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只有寄生在人和动植物细胞内,才能对人体和动植物体造成危害,引起人类的疾病,危害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人们可以利用病毒的某些特性来为人类造福。如人们可以根据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特性,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还可以利用病毒制成疫苗来预防由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 </p><p>A、给人类带来多种流行病,A正确; </p><p>B、可制成疫苗,用于防治传染病,B正确; </p><p>C、可以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C正确; </p><p>D、病毒全部寄生,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人们可以利用病毒的某些特性来为人类造福,D错误。 </p><p>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解答即可。</p><p>熟记掌握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解答时可以从病毒的结构特点和与人类关系方面来切入。</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报道,2002年,人工饲养了23年的白鳍豚“淇淇”还是离开了人类,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的活体白鳍豚。白鳍豚的事实灭绝,与之同类的江豚也境况堪忧,阅读以下题目回答问题。</p><p>(1)下列动物与白鳍豚、江豚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p><p>A.娃娃鱼&#xa0;&#xa0;&#xa0; B.鸵鸟&#xa0;&#xa0;&#xa0; C.扬子鳄&#xa0;&#xa0;&#xa0; D.海豹</p><p>(2)专家介绍,江豚的食物主要以小鱼为主。在“浮游植物→水蚤→小鱼→江豚”这一条食物链中,江豚属于第______营养级;当水域被农药污染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______。</p><p>(3)白鳍豚、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的两种淡水鲸类,白鳍豚的事实灭绝,江豚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旦保护不力就将绝种,说明______多样性面临威胁,从而使______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p><p>(4)请提出一条保护江豚的有效措施______。</p></div></div>
<div><p>【答案】D    四    江豚    物种    遗传    制定法规(禁止捕捞、防止污染等酌情给分)    </p><p>【解析】</p><p>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p><p>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p><p>解:(1)白鳍豚、江豚都同属于哺乳动物,而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海豹为哺乳动物,娃娃鱼、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鸵鸟为鸟类,故选D; </p><p>(2)在“浮游植物→水蚤→小鱼→江豚”这一条食物链中,江豚属于第四营养级;根据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江豚; </p><p>(3)白鳍豚、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的两种淡水鲸类,白鳍豚的事实灭绝,江豚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旦保护不力就将绝种,说明物种多样性面临威胁,从而使 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 </p><p>(4)通过学习生态系统保护可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江豚,如制定法规;禁止捕捞,保护好鱼类资源;防止污染,保护好江豚生存的水域生态环境等。 </p><p>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 </p><p>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p><p>通过该题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某农田中生活的几种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6/04/08/3e31d53b/SYS201906040829137124375967_ST/SYS201906040829137124375967_ST.001.png" width="308"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______和______。</p><p>(2)试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两条食物链______,这些食物链如果相互交错就形成了______。</p><p>(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图中最高等的生物是______。</p><p>(4)农田中的这些生物死后的遗体可以被腐生细菌分解为______和______等物质。其中的______又可以被光合作用所利用。</p><p>(5)如果大量捕杀青蛙,______会增多,从而会破坏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除了图中所示生物,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包括______和______。就全球来看,人类尽管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所处的国家不同,但______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加以保护。</p></div></div>
<div><p>【答案】稻    食草昆虫、鼠、蜘蛛、青蛙、蛇    水稻→鼠→蛇   水稻→食草昆虫→青蛙→蛇    食物网    鼠    二氧化碳    无机盐    二氧化碳    食草昆虫    生态平衡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生物圈    </p><p>【解析】</p><p>由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p>(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据此可以解答本题。</p><p>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因此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中鼠、青蛙、蜘蛛、蛇、食草昆虫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p><p>(2)每条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可以吃它为止,图中食物链有:水稻→鼠→蛇;水稻→食草昆虫→青蛙→蛇;水稻→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水稻→食草昆虫→蛇。这些食物链如果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 </p><p>(3)由无脊椎动物进化成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中最高等的是鼠。 </p><p>(4)腐生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p><p>(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根据食物链“水稻→食草昆虫→青蛙→蛇”可知,大量捕杀青蛙,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所以水稻受到严重破坏,从而会破坏生态平衡。除了图中所示生物,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就全球来看,人类尽管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所处的国家不同,但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加以保护。 </p><p>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p><p>(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p><p>此题比较综合,解此题的关键是搞清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如食物关系、能量流动关系、只有全面掌握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准确解答与教材相关的各种问题。</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八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