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01:30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练习卷: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现在(  )</p><p>A. 原始海洋中    B. 陆地上    C. 原始大气中    D. 岩石中</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p><p>A. 原始地球上可形成原始生命    B. 原始地球上可形成有机物氨基酸</p><p>C.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 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中,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无机小分子)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尿素(有机小分子)。米勒的这个经典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原始地球上可形成有机物氨基酸。</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合成的有机物是( )</p><p>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蛋白质    D. 核酸</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海洋)。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在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中,化学进化论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p><p>B. 原始大气里不含氧气</p><p>C. 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p><p>D.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可见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而选项D生物起源的过程是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先后顺序颠倒。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按照植物进化历程将下列植物进行排序是(  )</p><p>①原始的种子植物 ②原始多细胞藻类 ③原始单细胞藻类 ④原始的苔藓植物 ⑤原始的蕨类植物</p><p>A. ③②①⑤④    B. ③②⑤①④</p><p>C. ③②④⑤①    D. ①③④⑤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包括原始单细胞藻类和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因此,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故选项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所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21.75pt"><td style="width:122.7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 □ □ ☆ ☆ △</p></td></tr><tr style="height:23.25pt"><td style="width:12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 △ □ △ △</p></td></tr><tr style="height:13.5pt"><td style="width:122.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    △</p></td></tr></table><p>&#xa0;</p><p>&#xa0;</p><p>A. △→□→☆    B. ☆→□→△    C. △→☆→□    D.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较单一,说明生物较简单、低等,上一层出现“口”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说明更高等,因此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2/17/10/1d16777a/SYS201902171006571941287741_ST/SYS201902171006571941287741_ST.001.png" width="122" height="7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p><p>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p><p>③在Ⅰ层内可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p><p>④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p><p>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p><p>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p><p>A. ①③⑥    B. ②③⑥</p><p>C. ②④⑤    D. ①④⑤</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而不能说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如高等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一定是由低等的生物原始两栖类进化来的。由于地壳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故①④⑤说法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p><p>A. 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p><p>B.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p><p>C. 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p><p>D.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错误。</p><p>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B正确。<br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C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细菌对这种抗生素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p><p>A. 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p><p>B. 细菌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p><p>C. 对细菌来说抗药性变异是有利变异</p><p>D. 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抗生素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A正确;<br />细菌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B正确;<br />对细菌来说抗药性变异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C正确;<br />细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而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因此细菌的抗药性不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长颈鹿大小似山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而长颈鹿最终成为当今生物界最高的动物,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其主要原因是(&#xa0;&#xa0;&#xa0; )</p><p>A. 食高处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    B. 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强</p><p>C. 颈长者的繁殖力较强    D. 竞争中颈长者的生存机会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竞争中颈长者是适应环境的,其生存机会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p><p>A.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p><p>B. 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p><p>C. 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p><p>D. 生物都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不是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而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因此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的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即C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p><p>B. 为获取食物等,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竞争</p><p>C. 为适应环境,生物主动产生有利变异,不会产生不利变异</p><p>D.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有利,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不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04/17/195827fe/SYS201901041720226901580585_ST/SYS201901041720226901580585_ST.001.png" width="211" height="10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 乙和丙都是有甲进化来的</p><p>C. 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D. 丁有可能是裸子植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所以图中甲表示藻类植物,乙表示苔藓植物,丙表示蕨类植物,丁表示裸子植物,戊表示被子植物。</p><p>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原始的藻类植物,多是水生植物,A正确;乙原始的苔藓植物和丙原始的蕨类植物都是由甲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来的,B正确;戊原始的被子植物较高等,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多是陆生生物,C错误;由丙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丁原始的裸子植物,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脊椎动物在进化树中的位置示意图,哺乳类、两栖类、鱼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分别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1/22/10/ee1aed93/SYS201901221004524004906161_ST/SYS201901221004524004906161_ST.001.png" width="112"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②③    B. ①③②</p><p>C. ②③①    D. ②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图是脊椎动物在进化树中的位置示意图,哺乳类、两栖类、鱼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分别是①②③。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p><p>A. 地球形成之初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的主要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构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气</p><p>B.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海洋中诞生的</p><p>C. 地球上出现裸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才逐渐增多</p><p>D. 现代出土的两栖类动物化石形成年代早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大气中没有氧气,A错误;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正确;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分布也十分广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C错误;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但不能证明现代出土的两栖类动物化石形成年代早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化学分析得知,人体体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无机盐离子的比例与海水中相应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这个事实证明</p><p>A. 人类也适应海洋生活</p><p>B. 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场所</p><p>C. 原始人类靠饮海水生活</p><p>D. 人类起源于海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br />人体体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说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说明和人一样,生命是起源于原始海洋。这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之一。</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练习卷: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