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专题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与生物圈》专题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它的范围包括( )</p><p>A.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B.大气圈下层 水圈 岩石圈</p><p>C.大气圈下层 水圈上层 岩石圈 D.大气圈下层 整个水圈 岩石圈上层</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p><p>A. 空气 B. 温度 C. 光照 D. 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p><p>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p><p>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p><p>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故不符合题意;</p><p>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故不符合题意;</p><p>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p><p>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种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p><p>A. 生物依赖和影响环境 B. 环境影响生物</p><p>C. 生物与环境互不影响 D.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p><p>A. 根深叶茂 B. 大雁南飞 C. 大树底下好乘凉 D. 秋风扫落叶</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p><p>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A正确;</p><p>B、根深,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使树叶茂,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故B错误;</p><p>C、秋季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C错误;</p><p>D、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棵树 B. 一片森林 C. 一块农田 D. 一个池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p><p>解:A、“一棵树”,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p><p>BCD、“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都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p><p>所以,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一棵树”.</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p><p>A. 草→昆虫→青蛙→蛇 B. 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p><p>C. 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 草→兔→狼→细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捕食关系,A正确;蚱蜢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C错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不符合食物链要求,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草食鱼以水草为食,属于消费者;肉食鱼以草食鱼为食,应属于( )</p><p>A. 生产者 B. 消费者</p><p>C. 分解者 D. 消费者和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并释放能量;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草食鱼以水草为食,属于消费者;肉食鱼以草食鱼为食,也属于消费者.</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p><p>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p>A. 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B.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影响环境</p><p>C.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p><p>D. 秋风扫落叶是植物适应环境</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的一部分,不能说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错误;</p><p>“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p><p>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正确;</p><p>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是植物对寒冷冬季的适应,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p><p>A. 空气 B. 害虫 C. 水分 D. 温度</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题干中阳光、水分、温度属于影响玉米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害虫属于影响玉米生存的生物因素,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p><p>A. 一棵树 B. 一片森林 C. 一块农田 D. 一个池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p><p>解:A、“一棵树”,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p><p>BCD、“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都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p><p>所以,不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一棵树”.</p><p>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格里芬湖美洲短吻鳄大批神秘死亡,科学团队经过6年时间的调查才了解真相。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只有美洲真鰶喜欢这种环境,短吻鳄长期的单一以美洲真鰶为食,会造成维生素B1缺乏,进而损伤了大脑导致几百条短吻鳄死亡。下图是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8/11/46f8a6a8/SYS201808081126427653952508_ST/SYS201808081126427653952508_ST.001.png" width="242"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________,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摄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_______________。</p><p>(2)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____因素。</p><p>(3)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 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 。</p><p>(4)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p></div></div>
<div><p>【答案】 消费者 能量 非生物 6 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 自我调节 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p><p>【解析】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其营养级别越高,数量就越少,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是生产者,而动物大多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是消费者;(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据此可以解答本题。</p><p>(1)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水生植物和蓝藻是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而其余的为消费者,短吻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材料中的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使湖水富营养化,致使蓝藻大量繁殖、疯狂生长,导致大量的水生植物、鱼类死亡,水质恶化,其中水质恶化是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3)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生植物→小杂鱼→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杂鱼→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小虾→蓝鳃太阳鱼→美洲短吻鳄;水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水生植物→鲈鱼→美洲短吻鳄;蓝藻→美洲真鰶→美洲短吻鳄,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小虾→鲈鱼→美洲短吻鳄;(4)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格里芬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造成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中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3/11/1d4f1be9/SYS201904131134011739316499_ST/SYS201904131134011739316499_ST.001.png" width="273" height="2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_部分。</p><p>(2)从总体上看,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p><p>(3)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有_____条,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如果大量扑杀狐狸,老鹰的数量将会 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但是如果在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 草 4 草→鼠→蛇→鹰 增多 与鹰有竞争关系的狐狸数量减少  先增加后减少</p><p>【解析】试题(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p><p>(1)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p><p>(2)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食草动物数量总比食肉动物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的草。</p><p>(3)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该生态系统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短的食物链有4条,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p><p>(4)狐与鹰都吃鼠或兔,狐与鹰属竞争关系的,狐吃鼠或兔,狐与鼠或兔,属于捕食关系。如果大量捕杀狐狸,鼠或和兔增多,老鹰的数量也随着增多,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简图(图),请你直接用图中代号回答下列问题:(5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3/11/1d4f1be9/SYS201904131134014130862194_ST/SYS201904131134014130862194_ST.001.png" width="134"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p><p>(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失最少的食物链是 。</p><p>(3)若此生态系统被含汞、铅等有毒物质的废旧电池污染,则在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p><p>(4)在此生态系统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物种丁消失,则数量有可能变化的其他生物有 。</p><p>(5)对促进此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有着重要作用的是 。</p></div></div>
<div><p>【答案】(1)甲 (2)甲→丁 (3)戊 (4)甲、乙、丙、戊 (5)甲</p><p>【解析】</p><p>试题(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p><p>(2)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多少千焦?(40千焦);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由此可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最长的那条食物链,即:甲→丁。</p><p>(3)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戊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它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p><p>(4)通过图中食物关系可以看出:丁是以甲为食,所以当物种丁消失,则甲的数目会由于天敌减少而数目增加。</p><p>(5)绿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庞大的根系不但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大量的水分,还可以固定土壤,利用根系的这种特点可以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