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19:51:21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开元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p><p>A.古代的鱼类&#xa0;B.古代的两栖类</p><p>C.原始的节肢动物&#xa0;D.古代爬行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进化树如下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81765353902_DA/SYS202006160607281765353902_DA.001.png" width="340" height="38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由生物进化树可知,地球上的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p><p>A、由生物进化树可知,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A符合题意。</p><p>B、古代的两栖类是由古代的鱼类进化而来的,所以古代的两栖类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B不符合题意。</p><p>C、原始的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C不符合题意。</p><p>D、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D不符合题意。</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p><p>A. 运动方式的不同&#xa0;B. 营养方式的不同</p><p>C. 细胞结构的不同&#xa0;D.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如图:</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1/19/08/c64b588e/SYS201911190807097045459345_DA/SYS201911190807097045459345_DA.001.png" width="362" height="1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能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因此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不同,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p><p>A.自然选择&#xa0;B.人工选择&#xa0;C.激烈的生存斗争&#xa0;D.过度繁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p><p>A、首先变异是不定方向的,是否有利要看这种变异是否适应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A符合题意。</p><p>B、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不是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p><p>C、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不是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p><p>D、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p><p>A.过度繁殖&#xa0;B.生存竞争&#xa0;C.可遗传的变异&#xa0;D.自然选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生存环境的变化。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p><p>A、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不是生物进化的内因,A不符合题意。</p><p>B、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不是生物进化的内因,B不符合题意。</p><p>C、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对生存有利,有的对生存不利。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C符合题意。</p><p>D、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是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p><p>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xa0;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p><p>C.自然选择的结果&#xa0;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p><p>A、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南部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南部的环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A不符合题意。</p><p>B、经几十年后,在寒冷的瑞典南部栽培的三叶草茎叶的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B不符合题意。</p><p>C、由选项B可知,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p><p>D、三叶草在寒冷的瑞典南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寒冷的环境,只能说具有耐寒特性的这种变异的三叶草适应寒冷的环境,不能说所有的三叶草适应寒冷的环境,D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众多金鱼品种是(&#xa0;&#xa0;&#xa0; )</p><p>A.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生存环境不同的结果    D. 食物不同的结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是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p><p>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p><p>人工选择是指通过人类的不断选择而形成新品种的过程,其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切颜色鲜艳,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因此众多金鱼品种的形成是由于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p><p>A. 生物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xa0;B. 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p><p>C. 生存斗争现象&#xa0;D. 有害与有利变异均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p><p>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A正确。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B、C正确。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有害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出现的晚的多,由此可知(    )</p><p>A.物种A比物种B数最多</p><p>B.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复杂</p><p>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p><p>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B化石在A化石之前,所以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p><p>考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p><p>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p><p>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规律</p><p>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p><p>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p><p>A、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生物化石不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p><p>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生物化石不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p><p>C、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可反映出古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但是不能证明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不符合题意。</p><p>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因此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D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同源器官的是(  )</p><p>A.黄瓜卷须和豌豆卷须    B.鸟的翼和蝴蝶的翅</p><p>C.鲸的鳍和马的前肢      D.皂角的刺和仙人掌的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鸟的翼、蝴蝶的翅、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它们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但是这些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适应于不同的功能,因而产生了表面形态上的分歧。又如鱼腮与陆栖脊椎动物的肺,均为呼吸器官,但鱼腮腮丝来自外胚层,而肺来自内胚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个考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考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p><p>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xa0;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p><p>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xa0;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出现具有一定顺序,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p><p>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能够证明的是该物种可能是一种简单低等的生物,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故A不合题意。</p><p>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能够证明的是该物种可能是一种复杂高等的生物,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故B不合题意。</p><p>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和较新的岩石层中,说明该物种经历了较长的年代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p><p>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就无法通过化石证据来证明该物种的进化情况,故D不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原因是(  )</p><p>A.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p><p>B.用孢子繁殖</p><p>C.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p><p>D.植株矮小,茎、叶内无输导组织</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更适于陆地生活。</p><p>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无输导组织,因此不能为植株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植株长的矮小,适应陆地的能力差。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一般长的比较高大,适应陆地的能力较强。<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始的种子植物是由下列那种生物进化来的:(       )</p><p>A.原始藻类&#xa0;B.原始的蕨类植物&#xa0;C.现在藻类&#xa0;D.原始菌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而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p><p>A、由分析中植物的进化历程可知,原始藻类植物进化成原始苔藓植物,A不符合题意。</p><p>B、由分析中植物的进化历程可知,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原始的种子植物,B符合题意。</p><p>C、通过分析可知:原始的藻类可以进化成苔藓植物,而现在的藻类则不能进化成原始地苔藓植物,其原因是没有适合的环境条件,C不符合题意。</p><p>D、“原始菌类”是单细胞有机体的统称,包括细菌类、能制造甲烷的微生物和其他类三种生命形态,是真核生物的祖先,D不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xa0;&#xa0; )</p><p>A. 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p><p>B.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面发展</p><p>C. 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就有本质的区别</p><p>D. 环境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该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进化的知识点,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向直立行走发展,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公布,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这个研究成果就可以直接说明(  )</p><p>A.生物是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p><p>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p>C.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p><p>D.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是与人类血缘最近的动物,黑猩猩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除人类之外智力水平最高的动物。亲缘关系越近,遗传物质的相似程度越高。</p><p>A.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个研究成果不能说明生物是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故A不符合题意。</p><p>B.“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公布,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这个研究成果就可以直接说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故B符合题意。</p><p>C.这个成果没有牵扯到森林古猿,故C不符合题意。</p><p>D.基因的相似性与进化历程没有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类人猿比较,人类有多种不同的特点,生物学家认为人猿分界的最重要标准是(  )</p><p>A.大脑特别发达&#xa0;B.直立行走</p><p>C.制造和使用工具&#xa0;D.产生了语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据此解答。</p><p>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菌,那么根瘤菌与根之间的关系属于(&#xa0; &#xa0;&#xa0;)</p><p>A.竞争关系&#xa0;B.互助关系&#xa0;C.捕食关系&#xa0;D.寄生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宿主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则为宿主提供氮素营养,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它们的根瘤中,有能固氮的根瘤菌与之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如氨,而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p><p>A、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如氨,而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所以根瘤菌与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p><p>B、互助共生关系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就是共生。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根瘤菌与根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互助共生关系,故B符合题意。</p><p>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做捕食,根瘤菌与根之间的不存在捕食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p><p>D、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甚至是细胞内,并从该生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叫做寄生,根瘤菌与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不是寄生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93015598271_ST/SYS202006160607293015598271_ST.001.png" width="147" height="9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①甲是恒温动物   ②乙是恒温动物   ③甲是变温动物   ④乙是变温动物</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p><p>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其表达式为:有机物+氧<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93015598271_DA/SYS202006160607293015598271_DA.001.png" width="86" height="4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观图可知:甲动物由于外界温度升高,因此身体散失的热量就减少,呼吸强度降低,导致耗氧量减少,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身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体温维持在一定的程度,因此甲动物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呼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升高,可见乙动物并没有调节功能,只是由于呼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导致呼吸强度加强,导致耗氧量增加,因此可以判断出乙动物是变温动物。</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p><p>A. 无二氧化碳</p><p>B. 无阳光</p><p>C. 无有机物</p><p>D. 水温太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  )</p><p>A. 共生者    B. 寄生者    C. 生物因素    D. 非生物因素</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草是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因此草是属于影响豆苗生长的生物因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圆圈表示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94767726833_ST/SYS202006160607294767726833_ST.001.png" width="112" height="10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Q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p><p>B.F可以表示真正的陆生动物</p><p>C.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p><p>D.P可以表示用皮肤辅助呼吸</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综合考察动物的特征。P是青蛙和蝗虫的共同特征,Q是青蛙、蝗虫和家兔的共同特征,E是青蛙和家兔的共同特征,F是家兔和蝗虫的共同特征,识图答题。</p><p>A、青蛙、蝗虫和家兔都属于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生活方式为异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消费者,故A不符合题意。</p><p>B、家兔和蝗虫都是生活在陆地上,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都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故B不符合题意。</p><p>C、青蛙和家兔的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所以其共同特征是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C不符合题意。</p><p>D、青蛙是变态发育,青蛙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而蝗虫用气管呼吸,故D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能正确表示草、羊、狼三种生物数量多少的图是</p><p>A.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c0de2e8b/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001.png" width="43"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B.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c0de2e8b/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002.png" width="95" height="1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C.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c0de2e8b/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003.png" width="94" height="11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D.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c0de2e8b/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SYS201712310142222277616677_ST.004.png" width="92" height="10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草→羊→狼,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故能量金字塔中草的数量最多,其次是羊的数量,狼的数量最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网)构成是(  )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4.2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物体</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A</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p></td><td style="width:41.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C</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D</p></td><td style="width:37.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E</p></td></tr><tr style="height:13.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有机汞浓度(ppm)</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05</p></td><td style="width:3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p></td><td style="width:41.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51</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8</p></td><td style="width:37.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0.39</p></td></tr></table><p>&#xa0;</p><p>&#xa0;</p><p>&#xa0;</p><p>A.D→B→C→E→A&#xa0;B.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3/01/08/006a38b2/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ST/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ST.001.png" width="86" height="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C.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3/01/08/006a38b2/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ST/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ST.002.png" width="81" height="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xa0;D.A→E→C→B→D</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br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p><p>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浓度(ppm)从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68,其中E0.39和C0.51有机汞浓度差不多,可能是营养级别相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3/01/08/006a38b2/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DA/SYS202003010809063441537807_DA.001.png" width="81" height="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6/13/0eb8cf5d/SYS201904061319378023425683_ST/SYS201904061319378023425683_ST.001.png" width="204" height="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A→B→E    B. A→D    C. A→B→C→E    D. A→B→C</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A→B→E。</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环节动物中的蚯蚓主要食用树叶等腐败物,并把这些腐败物分解为无机物。在这里,蚯蚓扮演的角色是( )</p><p>A. 生产者    B. 消费者</p><p>C. 分解者    D. 以上都不是</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 物。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严格的说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如腐生性微生物,还包括腐生性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蚯蚓是腐食性动物,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给绿色植物再利 用。因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p><p>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xa0;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p><p>C.生产者和消费者&#xa0;D.生产者和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该地域内同时存在的所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25/19/a4052db6/SYS202005251954489622269117_DA/SYS202005251954489622269117_DA.001.png" width="554" height="8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比较。</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25/19/a4052db6/SYS202005251954489622269117_DA/SYS202005251954489622269117_DA.002.png" width="554" height="12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成分不是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重要环节,A不符合题意。</p><p>B、消费者在科学上的定义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代表着不能生产,只能通过消耗其它生物来达到自我存活的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地、水分等,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不是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重要环节,B不符合题意。</p><p>C、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是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重要环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系指生态系统中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所制造的现成有机物得到能量的生物,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就是进行能量的传递、物质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和发展,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消费者不是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重要环节,C不符合题意。</p><p>D、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D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过测定并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发现他们都含有104个氨基酸,序列很相似,但有差别。下表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别的数目,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又恰好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相对应,据下表回答问题:</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80.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物种类</p></td><td style="width:3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黑猩猩</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猕猴</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兔</p></td><td style="width:20.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鸡</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龟</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蛇</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小麦</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酵母菌</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8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氨基酸差异数</p></td><td style="width:38.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0</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p></td><td style="width:24.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9</p></td><td style="width:20.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3</p></td><td style="width:21.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5</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3</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5</p></td><td style="width:3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44</p></td></tr></table><p>&#xa0;</p><p>&#xa0;</p><p>(1)表中属于哺乳动物的是__________,原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_________动物进化而来的。</p><p>(2)从上表看,人和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________。</p><p>(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组成比较,是从______方面为生物的____提供了证据。</p><p>(4)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______。</p></div></div>
<div><p>【答案】黑猩猩、猕猴、兔    原始爬行类    酵母菌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分子生物学    进化    越小    </p><p>【解析】</p><p>从人类与动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方面来比较他们的亲缘关系,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p><p>(1)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表中的哺乳动物有黑猩猩、猕猴、兔。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 哺乳类,由此可知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是原始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p><p>(2)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是0,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人类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是44,因此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p><p>(3)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通过分析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p><p>(4)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是0,人类与酵母菌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差异最大是44;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植物进化历程,据居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99562858366_ST/SYS202006160607299562858366_ST.001.png" width="349"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原始生命形成以后,由于____________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__________的A____________。</p><p>(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__________和C______________,但是B和C的生殖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为原始的D_________和E_________,D和E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p></div></div>
<div><p>【答案】营养方式    叶绿体    原始藻类植物    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被子植物    </p><p>【解析】</p><p>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据此解答。</p><p>(1)原始生命先进化成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再进化成真核生物。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原始生命向着两个方向进化,一部分进化成含叶绿素的A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再由它们分别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历程,才逐渐进化为现代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p><p>(2)如图所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299562858366_DA/SYS202006160607299562858366_DA.001.png" width="489" height="21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A原始藻类植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B原始的苔藓植物和C原始的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B原始的苔藓植物和C原始的蕨类植物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C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D原始的裸子植物和E原始的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生命化学起源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301303986927_ST/SYS202006160607301303986927_ST.001.png" width="326" height="17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原始大气的成分有哪些?_____________。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p><p>(2)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_________________。</p><p>(3)你认为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 </p><p>(4)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 </p><p>(5)C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中。</p></div></div>
<div><p>【答案】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等    火山爆发    原始大气中无氧气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    A由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原始海洋    </p><p>【解析】</p><p>在众多的生命起源学说中,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等人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该学说的第一步。</p><p>(1)、(2)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p><p>(3)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三个阶段:A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B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C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因此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阶段是生命起源的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步骤。</p><p>(4)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A,即由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此过程说明原始地球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有机小分子物质。</p><p>(5)发生在原始海洋中的过程有: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从原始生命进化出单细胞生物。所以C过程发生在原始海洋中。</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304426989899_ST/SYS202006160607304426989899_ST.001.png" width="234" height="1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__________设计的。</p><p>(2)图中B处的气体模拟的是在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__________。</p><p>(3)经过一周后,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__________生成,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_______。</p><p>(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__________过程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全可能的。</p></div></div>
<div><p>【答案】米勒    能量    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    原始海洋    化学进化    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p><p>【解析】</p><p>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p><p>(1)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图,它是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p><p>(2)B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所以图中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p><p>(3)C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它们是生物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此装置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p><p>(4)题图是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用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图,该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305797717051_ST/SYS202006160607305797717051_ST.001.png" width="459" height="1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______。</p><p>(2)图③说明________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_____的个体被淘汰掉。</p><p>(3)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 </p><p>(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p></div></div>
<div><p>【答案】差异    长颈    短颈    遗传物质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p><p>【解析】</p><p>(1)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p><p>环境的定向选择         自然选择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p><p>(2)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p><p>(1)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变异。</p><p>(2)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不能适应环境被淘汰掉。因此,图③说明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掉。</p><p>(3)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p><p>(4)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6/16/06/9bf65fbb/SYS202006160607309060826915_ST/SYS202006160607309060826915_ST.001.png" width="284" height="21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该食物网受到DDT农药的污染,则______体内积累的DDT浓度最高,这种现象叫_________。</p><p>(2)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p><p>(3)若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 __________________。</p><p>(4)以食物链“绿色植物→兔→蛇→猫头鹰”分析,猫头鹰增加体重1kg,至少需要绿色植物______kg。</p><p>(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猫头鹰    生物富集    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12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p><p>(4)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p><p>(1)在生态系统中DDT农药的等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于分解,随着营级别的升高会逐渐积累,称为生物富集。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的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的DDT农药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p><p>(2)猫头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又相互竞争食物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p><p>(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所以该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p><p>(4)食物链中最大吸收值为20%,所以猫头鹰增加体重1kg,在食物链“绿色植物→兔→蛇→猫头鹰”中,至少需要绿色植物1÷0.2÷0.2÷0.2=125kg。</p><p>(5)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开元中学八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